【摘要】对于小学语文小古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学习任务群为依托,在把握小古文的文体特征、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主题式课程体系、导图式课程体系、研学式课程体系建构小古文学习任务群,优化小古文教学策略,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之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小古文教学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心编选的小古文篇幅相对较短,故事生动有趣,但由于年代久远,在用字遣词、语法习惯等方面与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提升学生的小古文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在把握小古文的文体特征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策略,建立层级化、具体化的课程体系和学习任务群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界定
大单元教学是以大概念、大主题、大情境为中心,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与常规的以知识要点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更加注重对知识本质的领会[1]。大单元教学可以打破教材自然单元的限制,从学年或者学段的角度,依托某一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
二、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内容
(一)分学段梳理,层层递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按照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呈现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共六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一个变革的历程,可以梳理不同学段把握相应的学习难度尺度,尝试采用按照学习小古文的学习方法、小古文的故事主题等角度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建构小古文大单元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小古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小古文的教学,以学习任务群为依托,从注释的使用程度、个别词句的理解程度及对古文内涵的理解难度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梳理不同学段应把握的学习内容。
1.三年级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教师应先指导学生认识注释并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三年级下册学习《守株待兔》时,学生要能借助注释领会课文大意。三年级没有明确要求能对个别词语进行准确解释,学生能够明白故事大意即可,主要是感受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能明白文言文中的道理或启示。
2.四年级
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小古文时,要求学生能结合注解自述故事;学习四年级下册小古文时,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知晓课文每一句的含义。四年级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重点词语能进行准确的解释,并能探究故事中的奥秘。
3.五年级
五年级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并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六年级
六年级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准确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且能准确解释完整的一句话的意思,要能结合背景资料谈观点。
(二)分主题梳理,由点及面
一到二年级进行小古文启蒙教学,三到六年级要打破孤立教学的模式,分主题进行阶段整理,从小古文学习方法、小古文故事主题等角度进行大单元教学。具体主题分类梳理如下。
1.智童主题
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为切入点,串联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探究小古文中智慧儿童“智”的内涵。此外,开展课内外群文阅读,如围绕《王戎卖李》《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等开展“神童”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
2.神话传说主题
以《精卫填海》为切入点,拓展阅读《盘古开天地》等小古文,开展中西方传统神话故事的对比阅读活动,如西方顺天由人的诺亚方舟与我国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进行对比。
3.学习态度主题
以六年级下册《学弈》为例,串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囊萤夜读》与《铁杵成针》,梳理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以《铁杵成针》中的质疑“铁杵真的能磨成针吗?”为主题,开展小古文、记叙文、非连续性文本等多文本阅读,进一步探讨人们为什么不批评《铁杵成针》中铁杵磨成绣花针不真实。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小古文的方法开展《纪昌学射》《蜀鄙二僧》《师旷论学》课外群文阅读[2]。
三、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小古文学习任务
大单元教学需以主任务为统领,使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主任务还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子任务,通过创设具有关联的单元学习活动,构建新单元学习规程,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一)低年级学习任务——初识
1.小古文我初识
认识小古文,发现小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激发学习兴趣。
2.小古文我诵读
举办“诵读经典慧品古韵”语文阅读节,吟诵古文,通过配乐诵读、古诗新唱、伴舞唱读等形式,展现对经典文化的理解,让中华经典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3.小古文我传承
开展古文配画等活动,在诵读的基础上将对经典古文的理解融入丰富多彩的想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年级学习任务——深入
1.读古文理方法
小古文学习重在掌握方法,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小古文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逻辑,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2.读古文演故事
开展小古文故事演绎大会,评选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经历生疑、触动、困顿、明晰的过程,从而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学生还需针对人物心理、场景、细节进行想象与补白,培养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由于文言文言简意赅,学生还需要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改写练习,从而找到古今理解的共通之处。
3.读古文明道理
大单元教学以生活为基础,要立足真实的生活情境,在阅读中理解古文,增长智慧,反哺生活。
(三)高年级学习任务——发展
1.多种方法翻译小古文
开展以任务为引导,运用多种方法翻译小古文的活动,使学生在翻译小古文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3]。
2.多种策略玩转小古文
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开展小古文阅读活动,通过古今异义来突破难点、夯实基础,通过比观点理由来理清观点,通过比人物特点来感悟品质,通过比语言表达来提升思辨能力。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学弈》《两小儿辩日》时,选择韦恩图辅助思考,将学生思维可视化。阅读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小古文时,通过归纳共同之处,使共同点得以强化,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对比不同之处,使其特点得以外显。
3.多种主题拓展小古文
从故事情节、阅读方法等维度进行主题归类,以教材中的小古文为基础进行拓展阅读。
四、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创设“做俊杰故事传讲人”单元学习情境,整体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让学生在“学做传讲人”的过程中掌握小古文的学习要领。
(一)教学导入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建构单元俊杰网(王戎、西门豹、扁鹊、纪昌),引出评选“俊杰故事传讲人”的活动。第一场活动就是讲好王戎的故事,探秘历史人物的童年智慧。
“俊杰故事传讲人”评价单如表1所示。说明:
(二)会读故事
第一,会读题目,理解题意。第二,读准断句,读出节奏。
(三)会讲故事
首先,教师提问:“对于这则小古文,你在阅读时有什么困难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点拨。其次,同桌合作讲故事,教师指名学生讲故事。
设计意图:在以上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诵读古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文,并且演绎古文故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从实际的学习困难点、质疑点出发,借助注释、图片资料等理解小古文,且具备一定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四)探究人物智慧
主问题:王戎为什么可以成为俊杰呢?
子问题1:借助韦恩图对比诸小儿与王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子问题2:评价各人物。
(五)借助导图讲故事
教师出示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讲故事。
设计意图:以学情为起点,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提升思辨能力。思维导图的引入拓展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古文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4]。
(六)布置作业
《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像王戎一样聪明的儿童,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从《世说新语》中多找几个“古代小俊杰”,说一说,评一评。
设计意图:打破孤立教学的模式,开展课内外群文阅读,探究小古文中智慧儿童“智”的内涵[5]。
综上所述,教师应立足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了解学情、理解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进行分类探究,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设计小古文单元大主题、大任务、大情境,整合教材内容,引入与大主题相关的课外资源,立足大单元视角,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学生心田。
【参考文献】
[1]汤瑾.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2(8).
[2]黄少钦.依托任务群,在情境中学习小古文[N].语言文字报,2024-03-27(006).
[3]甘志萍.凸显文体特质,提高小古文教学实效[J].小学教学参考,2023(19).
[4]高洁.邂逅小古文结缘古汉语[J].学周刊,2023(18).
[5]汤格.小古文教学“四关注”[J].语文天地,2023(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