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选入部编版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精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哲思、美好品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本文从朗读、思考和感悟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提升小古文教学实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 文言文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收录了14篇小古文,这些小古文语言简练,内容丰富,蕴含着哲思,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本文结合《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阐述融合读、思、悟,提升小古文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着力于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指读是悟的基础,也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即朗读。良好语感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同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中很多字的读音和现在存在差异,生僻的字词也很常见,对小学生而言,朗读存在很大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用契合儿童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扫清字词读音上的障碍,在正确朗读的前提下,掌握正确断句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伯牙鼓琴》“扫清阅读障碍”的教学策略为例。
(一)自读课文,读对词语
(1)学习生字“哉”。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看看注释,想想“哉”是什么意思?“哉”是个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文中的“啊”。我们来玩个“古今表达”小游戏。现代文说,“好呀”,文言文说—“善哉”,“美啊”—“美哉”,“壮丽啊”—“壮哉”。
(2)读好词语“乎”。“善哉乎,汤汤乎,巍巍乎”这三个词语中都一个“乎”。文言文中“乎”常跟在形容词或叠词的后边,表示停顿。读的时候声音上扬拉长。示范读,齐读。
(3)重点理解。“善哉乎”“汤汤乎”“巍巍乎”“少选”“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五个词语涉及了词语的音、形、义。达成目标是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如“汤汤”shāng shāng,教授学生文言文句中停顿的一种方法—在语气词后停顿;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为正确断句做铺垫。
(二)正确断句,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学习,正确断句是关键。断句不正确,会给学生的朗读和理解带来困难。让小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引领、示范。如让学生大声自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不做规范性的引导。结果常常是学生读得磕磕绊绊,断句更鲜有正确。这种在课文没有读通读顺的情况下,就忙于推进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做法,并不利于学生的朗读和理解。如果我们能调整一下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则会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伯牙鼓琴》的“正确断句”教学策略。
(1)指名读。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展示预习成果。
(2)师范读。听了你们的朗读,教师也想展示一下,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句中停顿,教师的朗读和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3)模仿读。请模仿教师再读课文,边读边做停顿符号“/”。
(4)师生共读。课文有四句话,每句中又有两句,教师读前一句,你们读后一句。诵读时做到气息连贯。我们交换过来再读一遍。
(5)去标点读。没有了标点符号,你还能读正确吗?各自试试看。
(6)配乐朗读。让我们在古琴声中,齐声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多次朗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语言美,感受古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着力于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是智慧的核心,支配参与一切智力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把文本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情感或哲思的铺垫过程。模仿教师读,是“形似”,但不能培养思维能力,只有在透彻理解文意后,学生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独特的理解,读出个性,读出味道,读出文本的“精气神”,读出文章的内在实质。如《伯牙鼓琴》的“以全局思维观照文本”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读懂文意
怎样把《伯牙鼓琴》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真正读到心里去,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读出蕴含其中的深厚的情感?首先要读懂这个故事。回忆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读懂文言文?
(1)请借助多种方法理解故事内容,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时和同桌商讨。
(2)指名理解句意。重点关注“方”,理解第二、第三两句的意思。
(3)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4)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个环节,让学生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文意,在读懂的前提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内容,并简要概括,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以情感体验涵泳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学习文言文,是一个“综合—分析—综合”的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文脉和知识要点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在思维活动中提升能力。
《伯牙鼓琴》一文,钟子期离世,伯牙破琴绝弦是课文的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适时拓展补充伯牙子期相遇、子期病逝的故事,通过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思维加持,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情之真、情之深。《伯牙鼓琴》“以情感体验涵泳文本”的教学策略如下。
(1)认识人物,感悟相知之“喜”。(2)结合音乐,在音乐中想象表达。(3)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悟知音。
在这个环节中,适当补充了伯牙与子期相遇的故事,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对文本不断涵泳,不断抽离又不断沉浸,在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思维活动中,感受伯牙与子期相遇的喜悦;在想象中,感受伯牙的志向、子期的情怀;在仿照表达中,感受伯牙琴艺的高超、志向的高远,以及子期与之的心灵相契。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朗读不再是对教师的模仿,而是有了灵魂,这灵魂源于与课文情感的共鸣。
三、着力于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有了对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喜”的深度体验,学生才能理解二人阴阳相隔后的“悲”。学生在上一个学习环节中感受、理解、吸收、评价,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如《伯牙鼓琴》指向“培养审美创造力”的教学策略。
(一)留白想象,感受死离之悲
1.子期已死,伯牙还有知音吗?(擦去“知音”)一起读: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子期已去,从此世上还有人懂得伯牙之志吗?(擦去“志”)读: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面对子期的坟墓。补充材料冯梦龙《警世通言》。
4.子期与伯牙早已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传颂下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知音文化”。
5.古代的文人墨客用诗歌传诵这个千古佳话。
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学完伯牙、子期从素昧平生到生死不渝的知音故事,你对“知音”有了什么认识?从“资料袋”中我们知道“高山流水”不仅比喻乐曲高妙,更比喻知音难觅。尽管知音难求,但它依然是人们心中最美的期盼,它是生命中的光,漫漫人生路因为有了知音,会多出很多温暖与美好!愿我们人人都拥有知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四、结语
以上的教学策略,借文言文这个载体,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使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成为学生文化积淀和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提升的过程,实现文化自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春花.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策略探究[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21(5):34-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