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小古文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唯有守住其中的“古”味,方能突显其文化传承。文章从“诵读古文,读出古 韵”“追溯古源,辨析古语”“理解古文,粗知古意”“补白古文,升华古境”“化身古人,演绎古趣”“品悟古理,传承古文” 六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小古文的有效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 始,编选了契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 俗称“小古文”,一般选自我国古典 名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 要工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文 学素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 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小古文具有 “小”(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古” (古风古韵、典雅简俗)、“文”(文字 隽永、文理深远)三大特点。《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针对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提出了“文化 自信”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热爱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 的小古文教学多强调字词意义,强调 背诵识记,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单一, 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想 要突破小古文教学的困境,唯有基于 小古文的文辞特点,在教学中守住其 “古味”,教出古趣,悟出古意,传承 古典,才能真正承担起为学生今后文 言文学习奠基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守住“古味”的小古文教学 要义
“古味”是小古文的本质特点。小 古文教学守住其“古味”,注入趣味 性,引导学生体会文辞特点,注重传 承经典文化。
(一)“古趣”为先
小古文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 此以趣味化的组织教学方式显得尤为 重要。教师要根据文本、文体、文辞 等特点,巧妙地、创造性地教出“趣 味”,例如,通过趣味诵读、趣味游 戏、趣味解读、趣味表演等教学策略,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趣味,调 动学生体会小古文的“古趣”。
(二)“古语”为本
小古文的文法灵活多变,形成了 小古文独特的文辞特点,教学时要以 这些“古语”为本,引导学生运用推 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高阶思维方 式进行理解与感悟,体会小古文行文 用词的精当洗练,更要带着学生把握 小古文的巧妙运思,好好把玩语言,发展思维能力。
(三)“古典”为要
文以载道,小古文篇篇皆经典, 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 想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在教学 时要时刻明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课标要求,引领学生感 受小古文的文化底蕴,感受传统文化 的照耀,加深对“古典”传统文化的 认识,将“古典”得以在教学中传承。
二、守住“古味”的小古文教学 策略
(一)诵读古文,读出古韵
古人吟诗诵文必抚琴,弦拨而辞 发,更有手舞足蹈之态。足见,古人 对于吟诗诵文的快乐可见一斑。而对 于初次接触小古文的小学生而言,能 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乐趣,已 然成为当今教师小古文教学的共识。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仔 细揣摩、反复诵读,体会小古文的轻 读重读、停顿连接、缓读速读,摸索 小古文的强弱抑扬、起承转合等。例 如,课堂中,学生的诵读应该投入而有趣,或摇头晃脑吟诵之,或手舞足 蹈诵读之,或背手踱步吟咏之……不 知不觉中,小古文的韵味就这样读出 来了。这样的诵读一改过去正襟危坐、 一板一眼的朗读方式,读出了悠悠古 韵,读出了浓浓情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 文白对读、猜读、打节拍读、引读、 配乐赏读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诵读。 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中诵读,方能感受 到小古文的艺术魅力,更在琅琅读书 声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追溯古源,辨析古语
小古文学习时,学生参考注释一 般能大致理解文意,但对于一些生僻 字、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我们 切不可光看注释,敷衍了事。这些特 殊的字词往往是小古文的精辟所在, 值得引领学生去追溯,去辨析。但小 古文文辞特点与白话文相差较大,与 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储备存在较大差 距,学生又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其源头上追溯,挖 掘其演变的过程,才能真正辨析其古 今异义。
例如,人教版第五册《守株待兔》 中“兔走触株”之“走”字的教学:
师: 同学们,古文中这个“走” 字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先请大家看一 看这个字最初甲骨文时的样子,你觉 得像什么?
生: 我觉得像一个人。
生: 我觉得像一人两腿迈开、双 手摆动奔跑。
师: 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这个 “走”字,在古文里的意思确实是“奔 跑”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走”字原先“奔跑”的古义就慢慢 消失了,而今就成了我们常常理解的 “走路”的意思。这就是古今异义。是 不是很有趣呀!
师: 其实,这个“ 走”字 作为 “跑”的意思,同学也接触过呢?比 如,有些成语、有些诗句 … …
生: 飞禽走兽,是兽在跑。
生: 走马看花,其中“走”应该 是骑着马跑吧!
生: 我读过的古诗《宿新市徐公 店》中有一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其 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师: 同学们真厉害,一个小小的 “走”字居然有这么深的学问,这就是 古典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 时候要注意积累这些古今异义的字词, 这样有助于我们学习古文。
以上教学就是依据小古文的文辞 特点,紧扣小古文中与今天的白话文 异义较大的字词,从根上溯源,探究 其演绎过程,引导古今辨析,使小古 文词语教学变得新奇、生动、有趣, 让字词的理解真正到位,深入浅出, 更是激发了学生对小古文的探究兴趣。
(三)理解古文,粗知古意
小古文文本整体理解到何种程度, 粗知大意即可。“粗知大意”也更符合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小学生的认知 是整体性的,他们把新知作为整体, 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它们 的整体特征,并不像成人那样严谨。 因此,教学时,对于小古文通篇意思 的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注释及工具 书推测出词句的大致意思,不苛求精 益求精。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杨氏之子》 古文整体意思的教学:
师: 同学们,请大家参考注释试 着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如果有说不通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 论一下。如果和同桌讨论也得不到解 决的,等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自学、试说、讨论后开始提出问题。
生: 老师,我在说意思的时候, 觉得有些句子语言组织上有问题,不 知道该怎么说。
师: 你的困惑,其他同学有没 有? (有好几个学生举手示意)看来, 这个困惑是大家共同的问题,的确, 我们在翻译古文的时候,会有些地方 觉得说不清楚,这很正常。不妨提出 来,我们共同来解决,看能不能从别 人那里得到帮助。
生:“果有杨梅”这一句,我认为 是“果然有杨梅”,而同桌说是“水果 里有杨梅”。
师: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同学们, 要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得联系上 下文来考虑。请大家前后对照着读一 读,思考一下。
生: 我认为是“水果里有杨梅” 的意思,不可能理解为“果然有杨 梅”,用上“果然”应该表示在意料之 中,因为看前文,没有提到杨梅。
生: 对,根据前文“为设果”指 “杨氏之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的意 思,这里肯定是指“端来的水果中有 杨梅”的意思。
师: 同学们非常了不起,根据小 古文前后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能大致 说出小古文的意思。解决了有困难的 地方,现在谁来连起来说说小古文的 意思。注意有些句子都没有人物,缺 少主语,为了表述清楚,你们也要加 上哦!
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只要能大致 说出小古文的意思,教师皆给予肯定。
小古文的理解要尽可能地从学生 的角度考虑,降低理解的要求,同时 教给一定的方法。如小古文中的时间、 人名、地方、官名、物名、书名、国 名等保留原样;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可 以删去不译;语序与白话文不一样要做适当调整;省略句要把省略了的内 容增补出来等。以此来化解学生对小 古文学习的担忧、畏惧。
(四)补白古文,升华古境
小古文短小精悍,惜墨如金,许 多句子“能省就省”,这就在文本中 产生了许多“不确定性”和“意义空 白”,为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与补白 空间。教师要牢牢抓住契机,善于捕捉 能够激活学生想象、达成教学目标的 “意义空白”处,尝试引导学生根据情 境想象补白,再现和升华文本的意境。
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伯牙绝 弦》教学:
师: 伯牙善鼓琴,既然是善鼓琴, 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 了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你认 为他的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进行补充描述。
生: 还会表现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 对,春天还会有鸟语花香、 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 会表现丹桂飘香的景象。
生: 秋天,还会表现秋风习习、 果实累累的景象。
生: 冬天很浪漫,会有白雪皑皑 的景象。
生: 冬天,大地银装素裹的景象 也很美。
师: 多么美妙的画面呀,表明了 同学们已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 的佳境。
以上教学,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 的兴趣,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 生联系自然现象,填补了小古文中的 画面空白,又将一幅幅画面化成小古 文,“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身 临其古境,心灵悟知音,这既是学生 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也是学生想象 的自由飞翔。
(五)化身古人,演绎古趣
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性 极强,很多小古文课后思考题中有复 述故事的要求,而最好的复述,就是 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理解小古文, 感知人物的情感后,可引导学生根据 文本内容,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 肢体语言,适当添加情节,分角色、 创造性地再现故事情境,化身故事中 的古人,演绎小古文的情趣,并在语 言活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两小儿 辩日》教学:
师: 同学们,这两小儿真是你有 你的理,我有我的理,谁也不服谁。 如果你和同桌穿越了千年,化身为两 小儿,你们会怎样开展辩论呢?
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兴致 盎然,跃跃欲试。
师: 小古文中两小儿辩论,没有 任何提示语。同学们可以自由想象发 挥,两小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他们会有什么语气、神态、动作呢? 我们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想象,等会 的表演会更有意思。
此时,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个个 化身古人,同桌两人一组,投入到故 事情境中去了。接下来的表演更是精 彩纷呈。
这样的角色演绎有助于启发学生 进入文本,想象文中场景,并根据自 身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诵读人物对话, 引导学生在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深入 理解古文内容,内化了人物情感,感 悟了小古文之理,发现了小古文情趣。 除此,我们还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 的小古文课本剧表演,进一步加强巩 固学习成果,感受小古文的情趣。
三、品悟古理,传承古文
此“古理”谓小古文蕴含的哲理,此“古文”谓小古文的人文思想,小 古文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多 元的,对于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承 更是小古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小古 文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领学生品悟小古文的人文思想,感 受优秀传统文化,在落实《语文课程 标准》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 也更好地践行了大语文教学观。
以上教学,积极有效地捕捉小古 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因子,在引导学 生深入学习小古文的同时,了解到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如教学人 教版第七册《精卫填海》要拓展《山 海经》,教学人教版第十册《杨氏之 子》要拓展《世说新语》等,让学生 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当然,学 生在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中,兴趣盎 然地接受了古文的熏陶,吸收了古理, 传承了古文。
总之,小古文虽“小”,却内涵丰 富,融“智慧、情感、艺术”等各类 元素为一体。教师要善于分析小古文 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美感,采取有效的 教学方法,尽量地守住小古文的“古” 味,扎牢语言之根,守文化之魂,其 意必解,其情必表,其文化必传承。
参考文献:
[1] 陈玉林 . 让“趣”字贯穿小古 文教学 [J].教育研究与评论 ( 小学教育 教学 ),2017(2):84-88.
[2] 潘晶晶 . 以联结为基点 深化学 生阅读深度 | 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探 究 [J]. 名师在线 ,2021(4):64-65.
[3] 吕贺 . 小古文教学:从“童趣” 出发 [J]. 教育视界 ,2021(20):2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