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与不断转变,新课程教学标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思维可视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关注学生学习思维的培育情况,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和方法引领学生数学思维意识逐步活跃,为学生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以及学科教学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文章以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了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的意义和教学优势,并从数学课程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探讨了以思维导图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思维导图是日常教学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它主要通过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的图示方式,将相关知识内容有效地整合。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活动融入学生学习课堂之中,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系统和高效,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工具的使用,分散的数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种思维工具的应用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和梳理,从而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应用和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思维工具的应用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辅助学习的有效工具,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质量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的意义
在学科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引领和启发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在积极尝试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质量也因此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以思维导图为载体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然后基于教师的教学引领和启发主动思考和分析,在互动探究的数学课堂中逐步提高思维活性和思维能力。在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以被动式学习为主,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主要源自教师的讲解和单向灌输。所以,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讲,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逻辑性,学生所接受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是较为分散的,加上自身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局限性影响,学习方式单一、知识系统化掌握能力不强是其主要认知特点。基于思维导图视角下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活动,能够借助形式多样的思维工具将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引领,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性,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宏观、整体的感知,为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做好铺垫与准备,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同步的发展。
二、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的优势
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作为现代化教育理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式的教育方式,其教学重点和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借助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数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变得更为规范,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意识的发展极为有利。就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而言,基于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学习而言,数学知识极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无疑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以及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主要倾向于逻辑思维方面的分析。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而言,学习难度会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步深入而增加。基于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以一种直观具象的方式进行呈现,这种教学方式更契合小学生实际学习认知特点。所以,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有助于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工具性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各单元教学内容相互独立但不乏内在联系。基于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关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在新旧知识的融合应用中逐步提高数学综合素养。思维导图可以引领学生将分散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同时借助直观的思维工具辅助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是有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极具逻辑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更进一步地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在思维导图可视化的教学课堂中,可以借助思维工具的应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和激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汲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育影响颇深。在以往教学环节,教师通常会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课本知识单元计划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解课本知识内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大多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缺乏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主动学习行为,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相对较低,无法有效促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基于这一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在思维导图可视化的教学理念下要积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借助思维工具的应用为制定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高效地学习和思考,循序渐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圆的认识”知识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围绕“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设计,属于数学概念类课程,当教学的重点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展开设计。为了让学生学习思维更加明确,教师就可以围绕中心词“圆”延伸出三个分支:“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绘制方法”以及“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在这三个基本分支的引导下,让学生围绕课本知识内容进行自主的探索和思考,同时借助教师的教学引领逐步细化分支下的知识点元素,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相较于传统单一教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而言,借助思维工具的应用,可以直观呈现本章节的知识系统,让学生以系统化的思维带动深度学习的行为,“教”“学”关系转变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构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二)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促使知识直观呈现
受传统英式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过度突出“唯分数论”的思想。对于数学课程学习而言,具象化的数学知识呈现方式更能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直观呈现的数学内容更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借助思维导图可深化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和具体,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程度。以“题型的面积”知识应用为例,在遇到靠墙围篱笆这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时(如图1),学生很容易搞混,无法准确把握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思路。这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是基于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实践应用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图1所示,区别于传统已知梯形上底、下底以及高的问题条件呈现方式,这种问题将条件转化为了已知篱笆总的长度和篱笆的高,要求学生计算这个篱笆围成图形的面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如果学生思维能力不足以支撑学生逻辑分析的过程,则计算这一问题时难免无法准确把握正确的条件信息。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在问题与条件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要想求出篱笆所围图形的面积,只需要计算得出上底加下底的以及这个梯形的高即可。通过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的辅助应用,让数学问题和知识的呈现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准确把握问题分析的关键要点。在思维导图可视化的教学引领下让学生数学思维更为灵活。
(三)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帮助化解理解误区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常用的思维工具,它的首要特任和教学特点就是能够直观地将数学知识的关键要点以及脉络进行直观地呈现,在思维工具的辅助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进行过渡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借助这种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契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发展特征,让外显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让内显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的具体。从以往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许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犹如蜻蜓点水,始终处于较为浅显的层面,高级思维并未得到充分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行为更加深入,同时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育,教师就需要从思维可视化教学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和化解理解的误区,小学生数学思维变得有迹可循。例如,在教学“约分”这一章节知识内容,关于“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讲解学生通常会卡在“公因数”这一关键字眼上。以“找出8和12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例,学生在思考时都能按照要求先找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再进一步思考时思维容易出现混乱。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除了用列举法进行一一罗列之外,还可以借助韦恩图的辅助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清晰和具象(如图2),辅助学生清晰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对于二者的因数、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都能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的辅助提取数学知识中的关键要点,利用图示、箭头等方式突出显示,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表达具象化处置,然后将其转化为契合小学生认知的学习内容,科学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盲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助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四)借助思维可视化,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的作用和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方面,同时也能将其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让学生数学思维和空间意识更为清晰。为此,在日常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课程教学内容,从数学教学的关键要点、重点出发,结合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巧妙地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分析,将思维导图可视化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理解掌握以及应用的能力。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在数学问题的解决环节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甲地距离乙地157米,小明用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环从甲地滚向乙地,问圆环能滚50圈吗?”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解题思路就是先求出圆环的周长,然后用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除以圆环的周长,以此解出答案进行对比。在这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跳出定势思维的误区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单纯依靠教师说教式的讲解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的使用,带领学生绘制这一问题的图示,以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再现圆环滚动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具体呈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形式,许多学生从中也能发现问题,即在实际情况中,圆环的出发点和停止点其实是距离甲、乙两地各0.5米的位置,圆环滚动的过程中圆心向前推进多少米,圆环就滚动了多少米。甲乙两地距离的起始点以及圆环标注点的确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四、结语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思维导图可视化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变得更加有序和清晰,还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深入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