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14 15:18: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构建高校与社会产业间互促共生格局的重要举措。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要积极构建多元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基于此,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阐释高校实施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立足当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策略,旨在为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混合式教学
 
  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能使当前高等教育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校可根据人才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同时,通过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也能够促进专业和学科建设,提升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高校应认识到多元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深入实施产学研融合,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一、高校实施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人才供给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通过实施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高校能够加深与企业的协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相关专业的人才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动态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今后所要遵守的岗位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方法、用人要求等。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应用型课程而言,更需要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多元协同育人,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
 
  (二)有利于构建企业、学生、院校多方共赢局面
 
  从企业角度出发,高校实施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可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人才支撑,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多元融合协同育人环境下,不但能学习好理论知识,掌握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的企业岗位上,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前投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合作学习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互助合作能力的全面提升。高校则可通过多元协同育人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办学模式,促进专业和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各行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会采用演示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课本知识教学,将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理论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体现出课程特点,还会使学生出现抵触心理,甚至对计算机知识学习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课程教学效果[1]。此外,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缺乏对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缺乏创新
 
  多元融合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就是有效克服高等教育缺乏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资源仍然停留在教材和实验平台上,缺乏数字化技术和在线教育资源的支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实验设备老旧且不足,实验环境差,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缺乏市场论证、专家指导和市场拓展,难以为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缺乏深入的理解。一些教师在混合式教学场景搭建中,未能创建学习互动空间,对课前教学活动、课中教学活动及课后教学活动也缺乏精心设计。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软件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在课前发布了学习任务,也给学生提供了课程资源,但是没有组织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课后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四)忽视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实践机会,拓展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习效果[2]。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未能紧随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步伐,很少为学生创建实践学习机会,或者学校缺乏虚拟实训室、实际项目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佳。
 
  三、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采用分层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通过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首先,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差异,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学习能力强且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其次,基于层级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差异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第一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且能够灵活使用软件;第二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软件使用的基本技巧,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软件;第三层次的学生只需要了解软件使用的相关知识。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采用批评式教学法;对于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分别采用肯定式教学法与鼓励式教学法。通过分层教学法,教师能够实现精准教学,充分体现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理念的优势[3]。
 
  (二)创新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强化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通过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例如名师课堂、优秀教案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知识、丰富的案例,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互联网收集资源、整合资源,借助各种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电脑给学生展示各种操作步骤,并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彻底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整合与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知识,助力学生快速接受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习的各种知识。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三)引进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强调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4]。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制作一个10—15分钟的短视频,集中呈现本节课的所有重难点知识,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知识。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10—15分钟的关于图像处理软件使用技巧的短视频,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处理一张图,并由教师打分,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初步掌握图像处理软件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方法,同时也明白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之后,教师再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这将会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简化教学流程,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及其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至关重要。

\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为了体现学生的这一地位,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自己实践完成这些项目。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师还需要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互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授制作电子表格相关内容时,计算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缺失的电子表格,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将这些表格补充完整,并且收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共性错误与个性错误。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错误进行集中讲解,针对一些学生的个性错误专门为其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对表格补充的成果进行互评。通过互评的方式,学生能够提升自己对表格工具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加强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教育过程中,除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德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知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合规操作的意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道德模范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组织社区服务活动等多种方式,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例如,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或研讨会,邀请行业内的软件开发者、网络安全专家来讲解软件著作权、网络道德规范等内容。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如某软件被盗版传播产生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了解违反软件版权的后果,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提出了多元协同模式改革策略:开展分层教学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创新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引进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道德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些策略的提出,旨在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同时,各大院校还应创新多主体协同的工作理念,优化多元协同育人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为学生营造学习计算机技能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24(3):90-92.
 
  [2]石乃新.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2023(17):75-78.
 
  [3]彭相华,余敏,潘显民,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9):26-28.
 
  [4]李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产教融合教学实践[J].集成电路应用,2023(10):172-17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