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利用多种设计手段,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音乐欣 赏活动,让聆听、思考、交流、演绎、展示等多种学习建立融合点,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促进学生音乐欣赏 认知的顺利构建。小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教师需要有优化意识,推出更多音乐欣赏活动,让 学生自然进入到音乐欣赏环节,在主动思考、广泛互动、多重展示过程中建立欣赏认知。
【关键词】音乐欣赏 多元融合 策略探索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学习力、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 音乐核心素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 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一味讲述,学生处于被 动学习之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重视以学生为本, 教法上提倡以多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注 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音乐课上不仅要让学生学 会“静”下来聆听,还要让课堂“动”起来,真正关注到 学生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音乐的美,在多 重融合过程中形成欣赏认知。
一、创设聆听情境,探索欣赏融合起点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通过听觉体验来感受音 乐,是学习音乐的基础[1]。小学音乐欣赏课堂应充分利 用音乐的弥漫性特点,立足于聆听,让学生反复刺激 感官,从多次聆听乐曲中听辨出乐器、力度、节奏,感 知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让音乐弥漫在学生的耳边, 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聆听学 习,能够促进欣赏思维的启动,形成更多欣赏融合点。
1.精选聆听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这是最基本的学习 形式。学生在进入聆听环节后,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 与其中,在接收、梳理、归结、内化中完成欣赏认知构 建 。聆听音乐不是单纯用耳朵听,需要调动多种感官 参与其中,对音乐作品丰富内涵、音乐要素、作者情感 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建立完整的聆听欣赏 认知。如:人教版三年级欣赏《晨曲》中,在聆听第一乐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安静聆听,然后让学 生把听到的旋律哼唱出来,接着教师再次伴随着音乐 在希沃软件上画出乐曲旋律线,最后让学生也随着旋 律线边画边哼唱。像这样通过不同方式的有效聆听, 建立课堂聆听氛围,给人不同的音乐画面感,从而让 学生感受乐曲中的音调与力度变化 。在欣赏展示环 节,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聆听体验,对乐曲内容、情感、 旋律、节奏等特点做逐一说明,学生有聆听经历,很快 就有信息回馈,主动介绍自己的聆听体会。有学生说, 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教师组织学生做音乐聆听学习,在多点对接中完成音 乐欣赏认知构建,其设计组织效果显著。
2.建立欣赏对接
学生视听感官比较敏感,教师对此需要有一定把 握,在音乐欣赏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做展示,为学生提供更多欣赏提示,以提升学生欣赏水平。聆听是欣赏 手段和方式,思考是欣赏的途径,如何展开融合对接, 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音乐欣赏有不同呈现 形式,教师推出聆听欣赏方式,可以快速调动学生音 乐思维,在感官配合下展开思考和对接,对多种音乐 元素做综合处理,形成完整的音乐欣赏认知。如:人教 版二年级欣赏《士兵进行曲》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 受乐曲第二乐段旋律音域变低,理解保持音记号的内 涵,我们可以采用滚小球的方式进行师生或者生生合 作,让学生感受乐谱中旋律变化规律,透过思维对接 进行情绪对比,在深度感知中内化欣赏认知。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学习行动,结合直观情境做欣赏调度,逐渐理清音乐要素,在理性思考中建立欣赏体验。学生对音乐要素比较敏感,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做具体组织,这样才能获得最为理想的设计效果。
二、组织合作活动,强化欣赏融合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做辅助,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够形成丰富教学起点 。不同 学段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不同教学 环节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师需要做到因 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学生对声 势、律动、演绎、竞赛等音乐活动有特殊情结,教师将 音乐活动与音乐欣赏对接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直接 学习的机会[2]。
1.推出律动活动
学生对声势律动音乐活动最为熟悉,教师借助这些活动组织学生做欣赏对接,让学生在广泛合作中建 立欣赏认知。音乐欣赏概念比较抽象,而声势律动更 为直观,教师要将二者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给学生 带来更深刻的体验。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管弦乐 合奏曲《森林与小鸟》一课中,A 乐段是 3 拍子的节奏, 乐曲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律动的方式感受乐 曲的节拍,然后再次聆听,进行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 (随着音乐第一拍双手击掌,第二拍、第三拍与同桌相 对击掌),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该乐 段欢快活泼的情绪。C 乐段给人以情绪优美、节奏舒缓 的感觉, 在长音的地方让学生做小鸟展翅飞翔的动 作,随乐而动,体会乐段之间情绪与速度的变化。教师 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律动展示,给学生提供感知体 验的机会,唯有对音乐内涵和情感有了深入把握,才 能为学生带来丰富欣赏认知体验。律动是最为直接的 音乐学习活动,其欣赏感知更为直接而丰富,学生响 应积极,教师适时做出启示,让学生做好思维对接。如果有可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创编声势律动方 案,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内化的机会,让音乐欣赏自 然发生。
2.设计演绎活动
学生对音乐演绎活动有更高期待,这是欣赏教学 的重要契机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要求做设计,组织学 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音乐演绎实践,无疑能够顺利启动 学生音乐思维,在趣味性、交互性、开放性演绎过程中 建立音乐欣赏认知能力。杨燕迪在《何谓懂音乐》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听,乐从耳过,留下的是一片混沌不清 的音响轮廓, 除非你有莫扎特般神奇的音乐记忆力。 因此,对小学生来说,还是需要靠直观有趣的实践活 动来记忆音乐,通常可通过唱、演、动、奏、画等音乐实 践活动参与音乐体验,以“加工”消化输入的音响信 息,理解作品的意韵。如:人教版四年级《江南好》一课 中,在 B 乐段第一主题出现时,该段旋律是渐快的形 式呈现,教师在教授该乐段时可以采用歌词编创的方 式让学生进行配乐演唱:“轻轻把桨划一划,那个江南 风景多秀丽,风儿吹,鸟儿叫,江南那个好风景 。”通过 演唱的方式能让学生很快记住该乐段的旋律,及演奏 速度在其中的变化 。在 B 乐段第二主题出现时,教师 采用江南独有的斗笠编创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 生随着优美抒情的乐句动起来,感受乐曲美,进而感 受乐曲中的画面美。这样通过演唱与律动的形式有对 比的记忆,学生很快将两个乐段的旋律牢记于心 。教 师推出舞蹈演绎活动,学生有参与主动性,其音乐欣 赏也在潜滋暗长,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教学组织。
三、创新审美评价,优化欣赏融合程序
关于音乐审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表 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审 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采用适合学生年龄段的 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 情感,引导学生多与他人沟通,通过丰富的互动,建立学习共识,促进欣赏交流。学生对音乐作品有选择性, 教师针对性做出设计, 组织学生展开审美体验活动, 都能够促使学生建立有形学习认知。
1.确立审美机制
音乐欣赏是典型的审美行为,学生对音乐作品有 不同认知,教师在音乐欣赏组织环节,要对学生审美 基础有一定把握,这样才能做出适合的设计,组织学 生通过音乐审美评价,完成欣赏认知的内化 。如果能 够推出一些音乐表演等活动,也能够对学生形成一定 冲击。如:人教版一年级《水族馆》一课中,教师可以采 用围圆而坐的方式进行教学,方便观察每一位学生的 学习状态 。引导学生先认真听音乐,想象水族馆里都 出现哪些鱼? 它们会随音乐如何表现? 大家能模仿小 鱼吗? 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一年级的学生会很积极 地进行各自的表演,有的吐泡泡,有的摇尾巴,有的打 开“血盆”大口 ……各尽其态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 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品种鱼的头饰,引导学生随乐 表演,可以是几种不同的小鱼一起出场,从而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协调合作,用心感知和创新表现能力。教 师有意识推出审美活动, 以学习音乐核心素养为契 机,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聆听审美学习,让倾听 审美教育落地有声。
2.增加审美实践
情与美是不可分割的,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是以 美育人,以情感人。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教师还要紧 紧围绕情感线索,以身为范,用真切投入的情感点燃 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反 馈,及时捕捉学生的情感点,才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 灵之窗,使学生在乐曲的情绪中感受画面,享受音乐 的美感,陶冶情操[3] 。如:人教版五年级欣赏《映山红》 一课中,教师播放《红星歌》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 作为课堂导入,并讲解电影《闪闪的红星》相关内容, 继而引出本节课歌曲《映山红》。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 说这首歌曲并不难,意在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爱国情 怀,对红军的崇敬与期盼,对国家的未来的期望,是教 师要在歌曲中引导学生聆听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 出满山的映山红与红军的关系 。同样是红色,象征着 人民的那颗爱国的炽热的心!若能听出如此真切的爱 国情怀,音乐已经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
四、延伸训练长度,拓宽欣赏融合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 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激发课堂上学生学习音 乐的兴趣, 最终达到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 标。在学生掌握聆听与表现的方法技巧时,陶冶学生情 操,美化学生心灵,在学生编创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 识,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和谐友爱的可贵品质。
1.精选训练内容
学生对音乐有特殊爱好,教师针对学生音乐感知 基础做生活化训练设计,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现实展开 音乐学习和体验,能够顺利建立欣赏认知基础 。小学 音乐教学有固定教材,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整合处 理,可以适当进行增删调整,结合教辅资源,以及网络 信息渠道,搜集更多适合的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更 多欣赏机会 。学生对一些热门的流行歌曲最有感觉, 教师不妨做好对接处理, 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基础 上,投放音乐训练任务。如《渔舟唱晚》欣赏时,教师先 介绍古筝乐器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乐曲,引导 学生展开欣赏学习:这首乐曲描绘夕阳映照的画面,渔 民随波荡漾,表达出欣慰和悠闲的情绪。除了古筝,还 有其他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 展开网络信息搜集,选择最喜欢的演奏形式,进行深入欣赏,写出欣赏感 想,准备参与班级展示交流互动。学生接纳任务后,都 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网络做对应搜集,撰写欣赏 体验 。在这个欣赏训练设计中,教师结合学生欣赏要 求,让学生主动展开信息搜集,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 动性 。小学生对网络欣赏有特殊参与热情,教师布设 书面欣赏训练任务,具有更高契合性,学生接受起来 没有什么障碍,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2.升级训练形式
音乐欣赏训练形式众多,音乐聆听、音乐创编、音 乐演绎、音乐展示、音乐交流、音乐游戏、音乐研讨等,都 属于训练范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做具体组织,可 以为学生带来更多训练机会 。音乐训练大多属于欣赏 学习,教师要有对接融合意识,将多种训练内容和训练 形式做升级处理,以提升教学适配性。如欣赏《送别》这 首歌曲时,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教师先组织学生诵读 歌词,对歌词特点、歌曲背景等内容做梳理,然后推出训 练任务:这首歌曲是利用诗句创编的,具有很强的文学 性,音乐旋律优美,被广为流传。回家之后,与家长合作, 对歌词做改编设计, 并自行制作改编歌曲的音乐电视, 推出音乐视频,将相关素材发送到网络交互平台。学生 对音乐视频制作最为向往,都能够积极响应,教师特别 介绍了制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与家长展开联系,提出 一些具体的要求,确保训练任务的顺利落实。在这个训 练设计中,教师推出音乐视频制作任务,这是有操作难 度的训练,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有 针对性的。学生将音乐作品发送到网络交互平台,能够 引发轰动效应,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激励,能够对学生 形成心灵触动。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应该采用多元的 教学策略,利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与体验方式,突 出音乐形象和主题。教师精心策划教学环节来激发学 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音乐,喜 欢音乐,建立音乐欣赏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芳.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 索[J].新课程,2022(7):68-69.
[2]陈思思.小学生音乐欣赏力培养路径探讨[J].北 方音乐,2019(6):137-138.
[3]刘永红.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的价值、路径及策略[J].教书育人,2022(4):3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