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17:23: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论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分层教学法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分班实施难,增加较大额外工作量,教学效果考核标准不统一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分层教学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对于分层教学法的普及和实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文引用格式:王瑜坤,等.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08):57-59.

Exploration Reform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 in Computer Basic Application Course
WANG Yu-kun,LI Jun-shan,LI Jian-jun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key problems i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 of Computer Basic Application course,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implementing classes,the increase of extra workload and the inconsistency of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standards.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Computer basic application

一 引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提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是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白皮书对于高等学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白皮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差别的现象非常重视,明确表达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应用到一种教学方法,即分层教学法或者层次化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按层分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 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之所以引起教师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差别较大。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普遍已有计算机基本操作基础,尤其对Office、WPS等办公软件具备初步的操作能力;而来自农村、乡镇和小城市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础,个别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般认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造成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或者使得一些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或者兴趣,同时也不可能满足学生因为基础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个性学习需求。

         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计算机基础首先进行的层次划分,然后将相同层次的学生编为一个班级进行教学。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大纲,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重新设计。[1-3]层次划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问卷调查;二是考试。问卷调查是学生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考试是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两种方法都可以做到初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4]。

         虽然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基础差别较大这一突出矛盾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分班实施难。分层教学法中根据计算机基础层次分班的办法,与大学生现有的专业班级会产生课程时间安排的矛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专业班级(或者大类专业班级)来安排;只有大学英语是按照不同英语水平单独开设班级。大学英语教学是典型的分层教学方式。大学英语课程在各个高校都是需要特殊安排的,存在一定的排课困难。如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也这样,无疑会让安排课程的教务部门工作难度增大许多。

\

 
         第二个问题是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会造成同一门课程中,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大纲的不同。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带来了许多额外工作量。如果一个教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授课,这样与开设三门不同课程的工作量是类似的。

          第三个问题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成绩评定可以由各个学校自己考核,也可以统一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考核。分层教学法的不同层次如何考核明显是一个问题。若统一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那么较低层次和较高层次的学生都要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令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一致,有违分层教学大纲设定的初衷。若由学校自己评定,则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难度不同,但是课程却是相同的,对于较层次较高的学生,有失公允。

          第四个问题是分层方法是否合理?目前常用的分层方法是一次性的方法,即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一旦初步确定了某个层次,就会进入相应层次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不变。而实际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种静态分层方法的合理性是存疑的。

       总之,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首先,教学方法改革应基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差异化的事实,坚持对学生分层管理,在教学安排上对不同层次学生区别对待,甚至给予个性化的辅导。

         其次,要探索如何解决分班难以实施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真的到了必须分班教学才能解决问题的境况吗?从教学经验中,我们的确发现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但是即使是这些能力较高的同学,距离课程要求的考核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在word单元测试中,在不允许查看参考资料情况下,几乎没有学生可以一次通过全部测试。从这些电脑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表现来看,他们更多的是学习能力强,而不是操作水平高。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是零散和缺乏系统的;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却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是不同的。大学英语分层是英语水平的差异;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分层是基础的差异。从水平上看,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所以他们应属于同一个水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建议分层应该进行,分班则需要谨慎。如果分层是在同一班之内进行的,这样可以轻易绕过分班难以实施的问题。

         接着,分层之后对教学大纲的影响。不同层次的学生回到原来的班级共同学习,如何避免两极分化,如何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层次化的处理。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1)普通层;2)中间层;3)优秀层。那么在教学中,把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也按照需要掌握的程度分为三个层级:1)精通级;2)熟练级;3)提高级。

         处于普通层次的学生,教师重点关注那些需要精通掌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最常用的知识和操作;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教师不仅应关注其对精通级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求其掌握熟练级所覆盖的内容;处于优秀层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强,对于精通级和熟练级的内容比较容易掌握,教师对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提高级的内容。

        综上所述,学生分层之后,应该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分层处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虽然教学大纲要比传统的教学大纲要更为复杂,但这样做是值得的。

         下面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考核标准的问题。事实上,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是具有权威性质的考试。学生通过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对未来就业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选择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作为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通过这门考试,考核标准应该是统一的,这样的考试才更具公平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考试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普通层次的学生通过考试的难度会比较大。与之相反,优秀层次的学生通过考试会非常轻松,但也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做到。另外,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的科目中,有一门是Office高级应用,可以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这门课供学生选修,应该能够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建议考核标准选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既具有权威性、公平性,也有一定的延续性。

       最后讨论分层方法的问题。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我们认为学生的层次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有必要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不断地测试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的具体情况。这样既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不断动态的调整学生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要求。

四 实践效果

         改进后的分层教学法,解决了分班实施难、增加教师较大额外工作量和教学效果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变得容易学习、效仿和实施。

         同时,改进后的分层教学法对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其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分层的作用,教师对相对落后的普通层学生增加了督促和辅导,甚至可以增加其上机练习的时间,保障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稳步上升。普通层次的学生在学习4到6周之后,落后的情况可得到明显改观。部分同学可以顺利进入中间层。虽然也有可能发现新进入普通层的学生,但数量会很少。第二,每个学习阶段之后,都会进行统一的单元测试,重新分层;分层变为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断减少处于普通层的人数,不断增加中间层和优秀层的人数;经过几轮测试滚动之后,处于普通层的学生相对固定,人数通常缩小到只有几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重点关注,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有利于提高全班的考试通过率。第三,对中间层和优秀层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刺激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评估包含许多方面,我们仅以是否一次性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作为参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对比,如表1所示。

\

 
        表班,未参与的为普通班。教改班和普通班分别为四个班。教改班的考试通过率非常高,有三个班实现了100%的通过率,平均通过率也达到了98.73%。普通班的报考通过率为87.19%,与教改班相差11.54个百分点,差距明显。数据对比验证了改进后的分层教学法对于提高考试通过率的作用。

       另外,表1中也反映出普通班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缺考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教学方式确实容易出现令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或者兴趣的现象。而反观教改班的学生却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缺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分层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的作用。

五 总结

        分层教学法的改革探索来自于教学实践工作总结,它简单易操作,教学效果突出。改进后的分层教学法,其采用的分层方法不是一次性的、静态的;而是多次的、动态的、不断调整层次的。不同层次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基础的不同,学习掌握程度的不同,而不是能力水平档次的不同。分层在同一个班级之内展开,不需要大动干戈重新分班,分层记录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伤害,相反对表现好的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改进后的分层教学法为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施,探索了新的思路。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分层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5]、混合式教学[6]并不矛盾,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振宇,陈冰红.层次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7(1月上):234-235
[2]吴刚.提高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通过率的教学方法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3,3:145-146,153
[3]王兆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之分层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16):99-102.
[4]戴爱玲.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3,12(35):1711-1713
[5]王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初探项目教学法[J].教育现代化,2017,4(42):137-138
[6]胡平霞,丁锋.“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研究及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9):152-1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6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