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STEAM 教育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6 13:09: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我国STEAM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STEAM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有的地方对STEAM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培养要求和实施方法偏颇,表里不一,形成了“绣花枕头”的教育模式。本文阐述了STEAM教育的内涵,分析并论述了STEAM教育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从而引导STEAM教育正确的推广和实践。

关键词:STEAM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教育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刘泽良.STEAM教育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J].教育现代化,2019,6(09):113-114.

一 引言

        STEAM教育是美国的“素质教育”。“STEAM”一词缘起于“STEM”教育,指的是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学科相关的教育[1]。后来人们认识到完整的教育还需要把人文艺术(Arts)加入进来,“STEAM”教育由此而产生[2]。STEAM教育的培养模式正在国内风起云涌,各个学校,特别是中小学都在争先恐后的学习并实践。但是很多学校对于STEAM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还不明确。笔者认为,优秀的STEAM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应用能力、良好的测量计算能力和较好的人文艺术素养。

二 STEAM教育的内涵

        STEAM教育是一种创新形式的素质教育,它具有跨学科的特征。STEAM不仅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五类学科的知识,更加融合了不同学科所经历的不同实践活动、体现的不同精神和内涵,可以认为是一种多元学科文化的融合创新[3]。在STEAM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它的重要特征:跨学科、团队协作、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在把握STEAM教育特征的基础上,探索STEAM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有效路径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责任。STEAM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以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以项目驱动模式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教育过程中,相比结果而言,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研究方法,很多时候是殊途同归,一题多解。STEAM教育的评价方法与传统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传统模式基本上是标准答案,而STEAM教育评价以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为主,允许多样化和个性化,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每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同,人文艺术素养不同,兴趣特长不同,思维习惯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团队通力协作,完成任务或作品。所以STEAM教育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创新式教育模式,重过程,轻结果,重培养,轻成果。

\

 
三 STEAM教育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

        教育分开来理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育人是培养人材,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STEAM教育作为创新式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本质也是教书育人,但采取的策略方法与传统模式略有不同。综合STEAM教育的内涵和定义,可以看出,作为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应用能力、良好的测量计算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作为STEAM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一)科技创新能力是STEAM教育的核心

        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信息素养、21世纪技能、STEAM教育中的重中之重[4]。STEAM教育中科学、技术学科的相关教育是根本,是“内功”,具备创新能力是核心目标要求。社会上出现的“创客”、“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等教育模式本质上是STEAM教育的缩影。老师们通过设计了开放、灵活的项目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中,学生要想实现这些项目的内容,一般都要掌握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前沿科学技术,才能学以致用,圆满完成任务。在学做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前沿的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创客不同的是,STEAM教育更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具有更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创客仅仅需要学科中某部分知识点的熟练应用。知识和技术是学习的核心要素,在STEAM教育的五类学科中,科学和技术是知识、技能、方法的凝练,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要素,用科学解决理论问题,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和技术将现象与本质建立联系,透过现象分析总结本质,通过本质分析现象,预测结果;科学和技术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STEAM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理应让其具备扎实的科学和技术功底,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进而学以致用,创新应用。

(二)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应用能力是关键

         通过STEAM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具备工程科学实践所应具备的基础科技知识,而且可以具备更加复杂更加有效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生在完成老师的项目时,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杂而多,需要学生有耐心地、一丝不苟地去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很多时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简单的操作过程中去精益求精,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从国家、社会发展的层面上看,绝大多数人创新能力有限,但工程应用能力基本上都是具备的,故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应是STEAM教育的关键。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包括高等院校基础设施落后,实验经费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加上高考指挥棒对实践能力要求不高,家庭、社会对工程应用能力重视程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因此,将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应用能力应作为STEAM教育的关键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最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培养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国之所需,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任重而道远。

(三)良好的测量计算能力是根本

         科技创新、工程应用都离不开数学这门基础科学,而测量计算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基础部分,可以说良好的测量计算能力是STEAM教育的根本。STEAM教育是在跨学科领域的教学架构下,让学生在数学逻辑的基础下,通过动手建构工程,呈现人文艺术美学,来掌握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在学生独立思考、学做练习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设计模型、编写程序、绘图,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测量计算能力。测量、计算是从设想到实践验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运用得当,可以一气呵成,事半功倍。如果测量、计算能力不足,往往会劳而无功,重复在失败的路上。数学知识是测量计算能力的根本基础,是贯穿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的重要支柱。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存在重复性的实验来测试,往往是数学能力不足,不能用数学知识建模,不能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不会用合理的测量计算方法造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计算能力是STEAM教育的根本。

(四)提升人文艺术素养是STEAM教育的精髓

        人文艺术看起来与科学技术是不同的学科,没有任何关联。STEAM教育为何要融入艺术这类学科呢?一般而言,人脑是有所分工的,左脑半球主管科学方面,右脑半球主管艺术方面。有学者研究表明,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刺激右脑神经,同时也能促进左脑神经的发育,使认知能力提高,左脑右脑同时利用,可以培养并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视觉艺术、音乐、美学等艺术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帮助他们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做得更好[6],而且STEAM教育中,学生所完成的项目最终是以一种实物作品形式展现出来的,它展现的效果就是一种人文艺术素养的体现。同样的组件能够构造呈现出不同形式的作品效果,也表达出了不同设计者的人文理念和美学艺术。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是STEAM教育的精髓。学生将来源于生活的创意、理念,进行创新应用,用来改变生活,服务社会,体现其现实价值和意义是STEAM教育者一生不懈的追求。

\

 
四 总结

        STEAM教育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种素质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趋势和突破口。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应用能力、良好的测量计算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作为STEAM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创新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赵兴龙,许林.STEM教育的五大争议及回应[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62-65.
[2]任友群,张逸中.STEM视角看教育改革如何促进科技创新[N].文汇报,2015-07-17(06).
[3]高云峰,创客与STEAM教育结合的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6(01):74-77.
[4]李小涛.“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J].远程教育杂志,2016(01):28-36.
[5]师保国,高云峰,马玉赫.STEAM教育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影响及其实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7(04):75-79.
[6]赵慧臣.跨学科视野下“工匠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基于美国STEAM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7(01):94-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