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思政”理念下“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浅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6 09:13: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介绍“大思政”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更新快、领域广、立场强、实践性四大特点,并结合问题与现实的需要,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思政;形势与政策;特点

本文引用格式:李文雯.“大思政”理念下“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2):113-115+143.

一“大思政”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学校一切可能的力量整合到一起,把一切优质的资源汇聚在一起,全部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中,统筹推动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广大高校也日益认识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国家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意义,因而“大思政”理念应运而生,深入人心。目前,随着思政教育改革的浪潮在各个高校此起彼伏,“大思政”概念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高频词和关键词之一[1]。

        所谓“大思政”,一是指在坚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基础上,拓宽教学的领域和内容,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2]。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事,需要与专业课程相互促进、有效融合,这样才能最大效能的发挥“大思政”理念的整合作用。二是指在坚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延展教学的空间和渠道,把课堂教学和社会教学、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三是在发挥思政教师作用的同时,调动学校中所有专任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工人、学生等同向发力。总体而言,就是把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多个维度形成合力、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育人、网络辅助的作用,一起发力,共同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

          “形势与政策”课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大学生辩证分析、理性看待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见,形势与政策课承担着思政教育工作中艰巨的任务,具有临时性、变动性、零散性等特点,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抓住问题命脉,从纷繁复杂的全球形势中为学生梳理出准确的事实依据和完整的发展脉络。这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极高的,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组织模式,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对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授课形式等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着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在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是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和关键举措。

\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可以分为“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其中“形势”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变化的趋势,“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以权威的形式制定的具有标准化特点的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形势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政策的调整和变更,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又会给形势的未来走向带来影响。因此,“形势”与“政策”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两者交织共同发展,但有时变化并不明显,现状并不清晰,这就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坚定方向,这就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很多其他思政课程所没有的特点。

(一)“更新快”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动态性,突出的特点就是“新”和“热”。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社科、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基本状况都在日益变化,具体的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对于近期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舆论对事件的分析的报道良莠不齐,这就导致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很难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也就意味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用客观辩证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们提炼事件的关键因素和本质内容。所以,对于一些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敏感突发事件等动态性较强的内容的分析,不仅要体现形势的整体发展演变,而且要追踪其动态走向,且要具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

(二)“领域广”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庞大、领域宽泛,涵盖国内和国际两个大范围,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军事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教学内容的零散性特点和碎片化的状态,导致无法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也是的教学目标缺乏灵活的规划[3]。而且宽泛性的特点对教师素质要求也是极高的,这要求教师具有极其丰富的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料,仔细钻研才能胜任课程教学。但是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状况来看,能够掌握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的教师不多,这会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致使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归属感甚至是责任感。既不利于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也使得课程体系建设举步维艰。

(三)“立场强”

         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态度和原则,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统一,同向发力[4]。此外,教学过程中不能知识简单重复的叙述时事要点或新闻报道,而应系统分析时间的来龙去脉,起因后果,及与它相联系的其他事件也要一并讲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认清国内外局势,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使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思想认知相互融合。

(四)“实践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客观实际,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思政课程。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课都是以一个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授,独立设为专题,它所传达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单一的某一专家学者的言论,也并不是随意的学术讨论,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国家的立场,是替国家发声。因此,教师必须理性的分析现实问题,即“以理服人”,指导学生保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顺着历史的发展逻辑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以此来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惑。

\

 
         从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既是我们课程建设的亮点,又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亮”在于它的时效性能够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命力,从学生角度看,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丰富的实例和新鲜的观点,符合学生们愿意接收新事物的特性,能够吸引学生,从而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思政课程沉闷的状态,打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增添思政课程的活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该课程的魅力所在。“难”在于它的庞杂性导致了课程内容具有空洞感。对于教师来说,课程内容的变动性,使其不能像其他自然学科类的课程一样,有固定的教材和大纲,可以温故而知新。而形势与政策课程恰好相反,需要常讲常新。更新快但是缺少固定性;范围广但是缺少系统性,使得教师因知识结构的制约很难驾驭所有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过程重时效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加以整合,做到多而不杂,广而又深。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思路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思路就是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积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师资、全参与的“大思政”格局。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征、学科结构和专业特色,突破传统思政教学状况的局限,深入研究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相互衔接、彼此促进,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专业素质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中,构建独具特色、融汇贯通的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

(一)构建“大思政”领导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要求,我校制定了《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办法》。建立了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宣传部负责牵头、思政部组织协调、教务处、党政办、学生处、校团委等各部门积极配合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5]。要求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各系部书记、主任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课或形势与政策课。

         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导性,有利于建立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大思政”工作机制。

(二)搭建“大思政”工作平台

         为贯彻落实“大思政”领导制度的要求,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全面参与、协同配合、长期坚持,紧紧围绕学生的道德培养目标和价值理念诉求,集中优势资源构建组织框架。比如广泛吸收党政部门领导、思政教师、组织员、辅导员等相关人员成立思想政治专业委员会。发挥组织机构的领导作用,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教学交流等,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推动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构建“大思政”工作平台,还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政策措施的推进,优势资源的统筹规划,最终汇集成一股合力。当然也需要筑牢校内校外两大阵地,把理论知识从学校延伸到社会进行有机整合,把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园区、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成为思政教学的可利用的校外资源。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思政部、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加强交流合作,为学生走出校门实习就业做好保障工作,使“大思政”工作平台进一步多元化、社会化。

(三)整合“大思政”师资团队

         为更好的搭建“大思政”工作平台,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学队伍,构建“专兼职结合”的“大思政”师资团队。充分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成立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党政领导、系部书记主任、组织员、辅导员为辅,各部门参与配合的教师体系。

           其中,党委宣传部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管部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部署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工作要求;思政部主要承担教学业务工作,合理安排形势与政策课的专兼职教师,根据教育部每学期制定的教学要点,确定教学计划,安排集体备课,统一授课内容。同时联系安排学校领导、书记、主任确定“领导干部上讲台”的教学专题,最终对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考核评价;教务处负责教学安排工作,落实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学分,配合思政部安排专题讲座的时间和场地,核实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进行教学督查。学生处、团委及其他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配合思政部做好实践教学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6]。

         总之,组建一支全责明确,分工配合的师资团队,能够使学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形成一股合力,真正将教学、育人、管理、服务融为一体,确保“大思政”工作理念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陈甸.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中创新理念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25):134-135+137.
[2]郭兰瑛.大思政格局与伊犁师范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13-116.
[3]邹日新,阙贵频.构建有特色的民族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39-41.
[4]陈平.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及有效的教学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02):63-65.
[5]陈旭,陈进.以“大思政”工作理念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组织模式[J].前沿,2013,(12):10-11.
[6]常培文.大思政理念下高职“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的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1):62-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