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 PBL 教学法的《形势与政策》课翻转课堂设计与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5:30: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形势与政策》运用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极少,本文从PBL教学法的视角对“南海问题”专题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付诸教学实践后能够切实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PBL;翻转课堂

本文引用格式:王春花,曾淑文.基于PBL教学法的《形势与政策》课翻转课堂设计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0):86-87.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辨析国内外形势、深入理解国家重大战略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显区别,它涉及内容广,教材变化快,理论性强,这些特点给任课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在PBL教学法的视域下探索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翻转课堂,目的在于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与互补,既能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又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的研究还没有,探索空间还很大。

一 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PBL教学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在教学初期,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10名以内的学生和1名老师组成小组,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强调以主动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景的问题为核心开展高水平的学习。但是,PBL教学法的缺陷比较明显,由于对设置的问题没有课前学习,它受限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顾及学习能力较弱不敢开口的学生,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性差,变成“旁听者”。

       另外,由于没有课后反馈,不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查补知识点。“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在课堂上,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平等探讨,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样的,翻转课堂的不足在于没有小组讨论的环节,不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不利于让学生充分交流碰撞互相启发并提出问题,没有办法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容易把“翻转课堂”变成“尴尬课堂”。

\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的本质都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两者具有互补性,能够实现高度融合。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入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引入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模式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还把2017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应该说效果是明显,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成效就是把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方向,就是增强师生平等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这正是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它们可以有效解决思政理论课堂“抬头率”不高的问题。其次,引入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模式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支持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差异化发展是我们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新时代的大学生,价值多元,思维独立,追求个性,自我意识强,有着表现自我的强烈诉求,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加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正好满足了他们自由表达、释放自我的深层愿望。

三基于PBL教学法的《形势与政策》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本研究选取“南海问题”专题作为设计案例,通过研究,探索出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标:在能力建设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内容掌握方面,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国际事件看清形势的本质,提高审时度势的判断能力并深刻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问题设计:PBL教学视域下的翻转课堂,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为此,本课堂设计问题如下:①南海为什么重要?②为什么会出现南海问题?③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什么?④解释我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应对措施。

        课前安排:翻转课堂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传统教学过程的颠倒,正式课堂开始前,教师要把授课内容中的基本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没有在线监测系统和专门翻转课堂学习软件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在线交流软件构建学习交流群。然后,录制“南海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应对措施”两部分的视频内容供学生提前学习,在此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挖掘更多信息并主动进行思考。与此同时,针对上述设计的四个问题,把学生分成4个组,每个组8名同学,每组分别负责讨论1个问题,提前15天把学习任务布置好,同时要求每个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简单的文章,以便考核。

       课堂实施:先分组讨论,每个同学都要发言,并且用自己手机录下发言内容,以便考核,同时小组指定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大家的发言,形成本小组的初步讨论结果。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提出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讨论结束后,每个组派1名同学代表发言,总结本组的讨论情况并提问。剩下的时间自由发言。老师针对学生的提问逐一分析解答。课后作业:在国际时事中选择一则与本次专题里面涉及到的任何一个问题相似的小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这类国际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四 有关思考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探索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无论是学生参与互动的能力还是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都要接受非常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关注:

         第一,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在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课堂,传统的灌输模式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薄弱,这对翻转课堂的实施来说是个硬伤。这个硬伤会在两个环节对翻转课堂产生影响:一是学生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满足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学习资料的收集学生可能基本都是通过网上搜索获得,可能会导致同一小组的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基本是一样的,如“为什么会出现南海问题”和“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较少。这需要教师设计好预案,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小组讨论中往多个方向进行引导。二是学生深入思考不够,提出可供讨论的问题不多。由于本专题涉及国际关系内容,这是平时学生比较陌生的的领域,可能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比较粗浅。这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学生情况,设计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以利于把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

\

 
         第二,教师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课堂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紧密结合的过程。翻转课堂对这两者的结合程度要求更高。教师是决定两者结合深浅的把控者。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本专题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到点子上。就本专题来说,就是要通过对涉及南海问题的一系列事件分析,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能源争夺以及美国霸权的全球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深入探索,并让他们从中理解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善于“留白”,把一部分教学内容、课堂时间和既定结论留给学生,让他们学、讲、想[2],尽量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融入,让“道理”从“听进去”变成“悟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具体来说,如在思考“南海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时,就要根据地图引导学生结合地理位置上从资源争夺和军事布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去考虑,让学生顺藤摸瓜,拨开层层迷雾去寻找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悟道”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李蕉,常莉.给教学“留白”:基于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几点思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9),120-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