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实现医学生高质量就业,文章首先阐述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然后分析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瓶颈,最后提出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医学生,成果转化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态势高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研究目光转向创新创业相关领域研究[1]。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深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因此,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科技效能、深化人才引领驱动,就成为各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并被广泛且更为深入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健康观念带来了巨大影响,众多传统行业受到冲击,纷纷进行了重构,医疗卫生行业也不例外,由此,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科技效能、深化人才引领驱动,变得尤为迫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生大学生涯全过程、各阶段,将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作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医学院校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可为健康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和保障[3]。基于此,本文拟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以探究。
一、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一)医疗环境衍生新模式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环境产生了深刻的改变,医生与患者的医疗互动在互联网环境下更深入地展开,如权威的互联网诊疗平台汇聚全国医生资源,可为患者提供便捷的个性化选择;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平台等则能在特殊时期畅通药品及医疗物资供应渠道,帮助民众按需进行余药共享。同时,线下医疗也在多媒体的加持下发展得更为智慧化,如智慧导医、网上预约、便捷缴费、结果查询等。由此,医、药、养三大环节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医疗业态的新业态。另外,新业态为线上医疗服务平台、零售商等提供了巨大商机,也对未来医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其具备的技能不能仅限于医疗、沟通,而应实现“一专多能”,因此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除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还应包括沟通技巧、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责任感等。
(二)健康中国启发新契机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对国家医疗事业的重新部署,大健康产业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大健康产业涉及健康体检、医疗服务、中医保健、健康养老等诸多领域,为广大医学生未来就业和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向[5]。同时,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全民大健康意识的形成,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即从只关注生理健康向兼顾生理、心理健康转变,从单纯治病需求向更精细、更精准的健康需求转变,从单纯追求就医买药向追求更高品质的营养保健转变。而随着这些健康理念的改变及人民群众治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卫生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开始变得多样化,尤其是对医学生专业素养、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互联网技术对于未来医疗的重要助推作用,特别强调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构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智慧模式,重点指出了医学教育中创新研究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6]。
(三)医生职业面临新定位
如今,大众健康意识的转变与提升变得尤为明显,有效推动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高速运转发展,新的健康医疗消费模式也在逐步形成,医生的职业定位也随之革新完善。同时,全民健康需求稳定增长,从以往的“有病吃药”变为现在的“未病先防”,因此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医生的角色应从诊疗治疗向健康咨询与管理嬗变发展,且医疗服务范围应与时俱进且不断扩展延伸。另外,医生面对的患者也在发生改变,新型患者往往具备较多的健康保健知识,会更积极地关注健康管理与维护,更注重预防性诊疗,加之精准化医疗、精细化服务等需求的出现,引领着医生逐步成长为高级技术专家、深度健康管理者及专业医疗咨询师,医生职业定位日益多元化、市场化、突破化。基于此,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医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完成新定位。
(四)双创打开就业新格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向普及化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近5年每年以2%—5%的比例递增,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 076万人,同比增长18%,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面临此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成为“教育优先发展”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交汇点[7]。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以往其就业选择往往比较单一和局限,大多是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政府卫生部门完成就业,同质化程度较高。如今,随着医学生活化、医学网络化,“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势不可当。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势头也较以往更猛,实践更多。比如,“新医改”的推进、“分级诊疗”的实施、基层健康的关注、医药公司的兴起、健康需求的多样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均为医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现实选择,打开了医学生就业新格局。
二、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瓶颈
(一)重视度攀升,但观念受限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医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8]。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各医学院校在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重视。但重视度攀升并未带来预期的教育效果,当前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存在认知偏差仍存、教育体系未成、学生参与度不高、创新创业实践脱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局限于为提升就业率服务等问题。究其根源,一是因为医学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虽不断提升,但实施起来依然“简单粗暴”,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融合不够,感染力与吸引力欠缺,无法入脑入心;二是因为医学生大多受以往社会及家庭观念影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停留在创办公司、进行经营上,认为存在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故更希望进入医疗事业单位就业,享受较高的社会认同;三是医学专业存在专业性强、课业繁重、思维固化等问题,医学生缺少强烈的创业兴趣和动机,主动性与参与度不高。
(二)需求增强,然师资欠缺
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往往比较单一,缺少综合类学科,因此其师资结构也往往较为简单,以致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师资,主要教师一般由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兼职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缺少创新创业教育资质,少有医学专业背景,更遑论将二者深度融合并科学指导医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现有的教师队伍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意识及系统授课观念,且欠缺创新创业实践经历,所进行的授课大多为纸上谈兵。概言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仍较为匮乏,整体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三)职业需求与专业脱节
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使得健康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度”“优势度”日益显现。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催生了医学职业定位的嬗变,针对医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但在实际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学内容往往是与医学专业相脱节的,无法体现医学专业优势,也无法对接实际社会需求,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转化更是鲜有。另外,医学生的就业观念较其他专业学生更为保守,就业选择更为固化,他们普遍认为创新创业就是“自主创业”,与医学几无关联。他们在参加相关竞赛实践时也少有考虑到其与专业的融合,缺少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对专业前沿的研究,而这些必然导致创新创业实践不深入、不持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过来亦会降低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度及认可度。
(四)参与度提升,但实践虚化
除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为必修课程,医学院校也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及实践活动,以提升教育参与度及成果获得率。但当前,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面临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的窘境,学生的参赛率逐步上升,但内容往往无法落实在实践之中,变为实践为赛事服务,易造成教育虚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不足。大健康时代,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是紧迫的,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贴近社会需求及行业需要,即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育同样重要,但就目前而言,创新创业实践往往被虚化、边缘化,少有实际的操作空间,应有的实践内容往往被简单完成创业设计或是简历设计所替代,同时实践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校内可供交流学习的资源较为匮乏,实践的具体平台搭建不够完善,与相关医药企业的联系也不甚紧密,这些均难以满足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实践需求。
(五)“产学研用”一体,却难转化成果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有关行业企业推广应用,要强化成果转化服务,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9]。产学研用结合,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从“赛场”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实际。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落地,既是对行业的贡献,也是对学生智慧成果的肯定与激励,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继续走深走实,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目前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这样的成果转化显得比较困难。医学领域的成果使用对象基本是患者或其他目标人群,转化周期及使用要求均相当高,但政府或相关机构的配套支持不够完善。因此,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基本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起势很足但后期乏力,易挫伤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三、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以行业发展为导向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医学院校要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首先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一致性。与传统的适应性教育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主张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与医学专业教育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是专业教育的延伸[10]。同时,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从“就业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变,对标行业需求,多元融合,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创业能力、抗挫能力、管理能力等,使各项能力融合发展,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而且要鼓励医学生紧跟社会进步与行业发展,以“创业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标未来工作岗位要求,以未来需求推动当前选择,破除医学生认为的创新创业教育只致力于提升就业率,只局限于开设企业或脱离医学专业“自主创业”等错误认知及误区。树立理念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即要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及社会舆论导向,要尊重医学生的创业选择,对于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有理性且正确的认识,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从而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支持。
(二)以协同育人为契机完善创新创业师资库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核心力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落实与培养者,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执行者。因此,要推进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医学院校必须着力改善、完善师资结构,加强师资人才库建设与管理。校内,要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具备专业资质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校外,要进一步吸引行业教授、知名企业家、创业者、优秀校友等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同时,要加强对创新创业师资的专业化、持续化培训,围绕创新意识树立与发展、创业认知与实践等重点教学环节展开深入培训,推动教师队伍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整体专业与业务素质。此外,要制定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考核与激励方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深入化、典范化、成果化发展。
(三)以专业融合为抓手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完善且贴近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医学院校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的深度融合。首先,结合医学专业,聚焦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习实践,建设一套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夯实顶层设计[11];扩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群,以“必修+选修”的形式将政策宣讲、投资理财常识、市场营销管理、法律法规案例等创新创业必备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从而进一步完善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其次,要敏锐探查行业市场行情,对接社会人才需要,选择接地气的、符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内容,借助实践实训,引导学生感知市场规律,了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前沿,帮助医学生形成感知敏锐、灵活敢闯、思维活跃的创新创业品质;在医学专业见习实习中,适当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内容,增加管理岗位体验实践,以此培养兼具医学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协同规划,提高整体认识水平,推进校地结合与校企协同,对接政府机关及相关机构,对接医院、医药卫生企业、科研院所等医疗卫生行业社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提供场地保障及一站式指导服务,并结合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实施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重塑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格局。最后,要建立科学且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以此取代以往简单以简历设计或创业设计完成考评的方式,进行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应涉及课堂表现、知识掌握、实践完成、报告提交、竞赛参与等。而要完善全员过程性评价,在考评中就要综合采用任课教师评价、实践导师评价、同学互评等评价方式。即医学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评估,坚持进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评估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实施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改善方式方法。
(四)以成果转化为目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
医学院校要整合资源,积极搭建融“科研创赛、校企共建、创业服务、实地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创新创业大赛要紧扣国家发展战略,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12]。因此,医学院校应为医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实践环境与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校园专业特色竞赛体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纽带作用,筹划创新创业训练营、培训交流讲座,开展成功典型宣传、孵化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医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医学院校还应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院合作,引领专业融合并向纵深发展,建设配套的产业园或科技园等,打造成果转化平台,打通“政、产、学、研、用”各关键环节,引领竞赛中优秀项目与相关医疗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稳妥对接,让科创智慧成果转化为现实健康效益,实现双赢、共赢局面。另外,要关注创新创业服务,对于实践育人基地,除实践平台,还应注重软件建设,应配备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行业导师,以及具备就创业指导资质的专业人员,提供政策、法律、资助、管理、项目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咨询与服务,以进一步提升项目成功率及转化率。因专业特殊性,医学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后应积极进行实地应用,并持续开展结合医学专业特色的创意创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医学专业公益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进一步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受益面。
总之,医学院校应顺应发展潮流及社会需求,抓好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为医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深挖、探索当前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限制,切实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理念、体系、平台、制度”一体化一站式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动医学院校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对于激发其主动创新、正确创业效果显著,具有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宋雪菲.湘江新区创新创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谭桔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政府治理体系构建[J].湖湘论坛,2020(3):70-7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3-04-18].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5]李莉.大健康背景下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优化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120-122.
[6]周知,胡昌平.“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健康数据协同治理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102-109.
[7]孙大成,耿玮,熊好琴,等.关于新时代高校职业分时指导工作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171-172.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2017-07-03)[2023-04-1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1/content_5209661.htm.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EB/OL].(2021-09-22)[2023-04-1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0/t20211013_571909.html.
[10]杨一令,高佳.创业教育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的途径和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2-33.
[11]王璐.双创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7(35):114-115.
[12]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