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院校是产出大量科技成果与科技人才的重要场合,它也希望通过大量的学校科研工作成果转化来为大学生创新创造更多创业平台机会,令学生终身受益。正如我国教育部所说的那样“要大力开展高等教育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深化,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为他们构建专业化的创业平台机制。”基于此,本文也探讨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现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互动机制构架,并加以例证。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互动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黄敏.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4):35-37.
当前,我国也提出了构建新型科技大国的未来发展大计,希望通过高职院校等高等教育机构来实现科学技术优先发展,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机转化过程,同时培养一大批符合社会企业要求的合格科技人才。
一我国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科研课题项目数量与资助费用都已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包括本科、高职院校在内的校园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仅有不到10%,其中能够实现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更是只有6%,这一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科研发展进程,造成了大量科研成果的无度浪费。据统计,我国高职院校方面拥有国家级科技成果2000项左右,但这其中能够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项目却不足10%,相比于发达国家的85%差距极大。究其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与社会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上存在经验欠缺的严重问题,而且通常是为了成果去寻找市场,这不但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也造成了科研成果及资源的大面积浪费。在倡导高职院校科技发展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塑造良好个性的今天,这种行为应该是不被允许的,它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让我国高等教育迟迟无法赶超发达国家。因此高等教育背景下科技成果的有机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机制的构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基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互动机制框架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素质,为塑造他们未来良好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所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机制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载体,形成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综合化联动机制,一方面化解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为高职院校、为社会企业带来双赢结果。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平台机制应该首先遵循互动原则,做到平台发展多样化,本文主要基于互动机制来设计设置3大模块,如下:
首先是要构建信息模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都在走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路线,所以高职院校要针对性的构建信息化模块,为科研项目发展提供大量信息服务,例如针对业界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发布过程,保证校内科研项目发展进程与社会相关科技信息发展相关联,面向社会广泛发布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信息,提高学校影响力。
其次是项目研发模块,它的核心任务就包括了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项目相关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开发与鉴定,也希望通过项目将高职院校的工作室与外部企业投资者联系起来,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第三是成果物化模块,要为高职院校制定一系列科研准产品化发展策略,配合具体的商业规划与市场推广来吸引更多社会部门及企业前来关注,并寻求投资。成果物化模块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市场科技应用项目的有机转化过程,这里也希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师生,利用其专业知识优势,并基于合作研发模式来进一步推动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平台互动机制构架过程。展示一种综合跨专业的、团结协作互动的合作精神,也为他们的创新创业平台互动机制框架构建奠定良好基础[1]。
三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机制构建案例分析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众多,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机制构建应该围绕科研成果主体,以实践创新活动作为载体,以创业平台机制构建作为目的。例如可以打造互联网为创业实践平台模式,争取早日完成创业成果孵化,最大化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其转化率。
(一)建设高职院校校园的电子商务创业平台
电子商务创业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一大科研项目,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围绕这一项目来拓展思路,搭建基于微创业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机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业实战网络等行为思想都融入到微创业平台,并开启其平台运用过程。具体来讲,要基于3步骤展开:
1.开启系统“运用过程”
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在构建之初应该讲求平台开发自由,分工明确,主要由大学生作为创业模式组织运营核心,保证线上线下共同运作,真正开启系统运用过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主要做到目标定位优化、任务实施优化、网络维护优化以及营销策略优化,在校园平台上就完全模拟校园以外的社会世界,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进而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学生自身效能的多重结合,将创新创业平台系统下的运用过程贯彻到底。
2.解决大学生自身特征限制
为大学生在校内及社会上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机制,它所存在的客观制约因素很多,比如大学生本身在资金、社会经验、创业能力、创业时间方面都有能力制约,他们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过渡阶段,所以应该根据他们的自身特征来创设创新创业平台,例如“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平台”的综合性服务模式,进一步来讲就是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网店、社团下社区及格子铺模式来强调专业实践创新过程,将创业校园代理作为主力核心载体,满足用户现实需求。目前某些高职院校就已经基本建设了成熟的“勤工助学中心”,它所采用的是内部自营物流优化服务模式,配合网络订单来推进业务发展进程,主要就是希望通过高职院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来为更多大学生创造勤工俭学机会,为他们创造创业能力施展新舞台。
3.创新创业平台支付方式
当前某些高职院校的支付方式及支付平台还偏少偏小,这是因为他们在该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上还并不到位。整体来讲要将面向师生乃至校外企业的创业平台支付方式简单化、安全化与高效化,例如某些高职院校就已经设置并投入使用了校园一卡通支付模式,并围绕该支付模式搭建了创业平台服务交易模型,如图1。
如图1,该创业平台的新支付新模式能够全面满足在校师生在资金层面需求,更能够为在校贫困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机会,同时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组织、管理与经营营销能力,帮助他们提前缓解就业压力,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背景下创新创业平台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高职院校云创业平台机制
云技术是当前比较热门的高科技技术类型,它主要以云端作为主力数据存储与管理方式,并借助虚拟合作环境来搭建创业平台,构建平台机制。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研究云技术并获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希望通过云技术来构建云创业平台,将创业平台与虚拟合作两大模式结合起来,然后再围绕项目进行实际后续工作处理解决。
还以该高职院校为例,他们就设计了“微创业”模式,并配合校企合作模式,在较少的注册资金与投入成本支持下,打破传统创业平台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大力借助云技术来满足大学生的微企业信息需求,同时提供大量创业投资信息,帮助大学生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来搭建虚拟空间及服务平台,让创业平台完全服务于实体经济,并赋予它创业教育、创业投资、创业管理、创业服务等多元化功能。整体来看就是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综合结构体系,辅助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具体来讲,该高职院校所创建平台主要有学生技术协会及社会企业作为依托,其发展目标就是要满足阶段性平台革新,再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平台内容,发展创新具有潜质的微创业团队,实现平台机制中有关资源的整合、集聚以及智能化规模优化与功能丰富。该平台还下辖3大分支平台,分别为几何运行模式、人力资源内容与综合支撑管理体系的云管理平台,结合了创业创造、评估、辅导与项目过渡衔接的云教育平台,结合了融资中介与投资功能的云融资平台,在这3大平台的辅助下完成针对云创业平台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同时开展相关创业教育培训、机构投融资理论实践融合等等内容,为校园内的微创业者提供了较多实惠便利。该校的这一套微创业创新创业平台机制建设很好的完成了校内有关云技术项目科技成果的深入研究和结果转化,它做到了科技项目与创新创业平台机制建设之间的有机联通,一方面鼓励了大学生的创业决心,一方面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尝试提供了更多良好契机[2]。
四 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平台机制构建的一些建议
高职院校大量研究科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并将成果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机制联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创业机会,这一做法已经得到教育界及社会各方肯定。为此,本文还希望提出几点建议,帮助高职院校进一步巩固平台建设机制内容与创新思维理念。
(一)要有效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方
高职院校应该珍惜自身科技研究项目成果,特别是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形式,这里就包括了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转让机制、使用权许可权限等等。鼓励高职院校以无形资产来作价以满足学校投资入股需求,另外就是要转化自行投资成果和联合开发成果,有效拓展和放宽科技成果转化方路径。
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平台机制构建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形式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做到对科技成果转化业绩与单位的积极鼓励、考核,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也考察师生,将教师绩效评优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实现专利转让。高职院校应该尝试将科技成果无偿提供给社会企业,实现科技成果市场推广,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平台机制构建过程,特别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也专门设立了科技园孵化中心,希望将这一科技成果深化,满足师生、学校与社会企业各方需求。
(二)要加大对科技服务人才的引入
高职院校无论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还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机制研究方面,都应该加大科技服务人才的引入力度,从企业引入大量科技优秀人才,设置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专职科研岗位,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职业经验,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互式“校企合作”模式。在该特殊模式中,还要强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过程,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固有优势,围绕现代社会战略性产业需求来培养人才,优化创业平台,做到对症下药,优化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做到培养适合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3-5]。
五 总结
当前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构建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也要做好高职院校与企业直接关联关系,实现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全面优化,特别是对创新创业平台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娜,李国德,付亮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互动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9):235-235.
[2]祝木伟,王艳秋,臧亚南等.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催生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9-32.
[3]张志刚.高职在校生微创业"引导"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5(34):178.
[4]张钰,姚丰华.深化校办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7,4(35):82-84.
[5]吴苏芳.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47):46-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