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西方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比较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25 10:18: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西方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从组织结构、项目运作、资金保障以及成果转化供需衔接等方面已形成较理想的良性互动模式。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不断上升, 但有效成果转化不足。高校要努力协助推动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在成果转化制度与激励机制、智库建设与转化平台建设、转化中介机构与中 介服务建设以及成果宣传与信息公开工作等方面大胆改革, 实现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

关键词 中西方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

\

一、引言
 
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各种社会现象。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与高校联系紧密。如,美国多数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都以大学为主要研究基地,还有政府或企业主办, 或是社会科学家独立开办的咨询类的研究机构。在这些研究机构工作的大多是兼职人员,他们的正式工作单位是某个大学或政府机构。在美国,基于专业优势、资源优势、时间优势等, 主要由20 多所研究性大学承担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大学拥有美国最主要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1]在西方国家,以高校为主力军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从组织结构、项目运作、资金保障以及成果转化供需衔接等方面已形成较理想的良性互动模式。
 
在国内,近些年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国家层面上,政府极力倡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明确指出该领域的研究要做到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全方位覆盖,要做到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自己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以及布局合理、多方位协调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基于这一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成果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有效的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二、中西方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比较
 
(一) 政府与社会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知: 工作推进的源动力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先后出现了比较稳 定而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对各领域的 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 给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在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提供咨询。被称为  “美国政府第一智囊”的兰德公司在成立伊始以研究军事尖端科技与军事战略研究闻名于世,后来业务 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等各层面, 逐渐发展成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美 国还相继出现其他知名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如布 鲁金斯学会、胡佛研究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伍德罗·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等, 其成立与发展, 政府与社会对其扶持与依赖起到重要作用。
 
在欧洲,1949年成立的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已成为德国乃至欧盟最著名的应用科学 研究机构。它主要通过应用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技 术和产品,或是新的生产模式或加工工艺,帮助企 业,尤其是小企业解决其创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其成功经验中,政府的支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支持包括事业费分别来自联邦以及各州政府; 政府认可的支配事业费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的自主性; 国家研发计划的实行等[2]。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005年成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布鲁盖尔研究所顺应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的趋势,迅速发展成为国际 经济政策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该研究所的迅速崛起也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如, 其50 多个会员单位中,政府会员就有17 个, 包括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欧盟国家。
 
我国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则较晚于西方国家。中国政府和社会从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开始关注怎样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1995年发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发 〔1995〕8 号), 明确提出今后要加强国家的技术创新工作。1996 年5 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其第一章第二条对“科技成果转化” 定义为: “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 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3]
 
2007年,科技部联合教育部及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了 “国 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2015 年 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中 办发〔2014〕65号);国务院办公厅还于2016 年4 月发布了 《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 〔2016〕28 号); 同年8 月, 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技 〔2016〕3 号)。这些文件在体制和机制建设方面,更多偏向于科技 成果转化,而在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还没有 形成比较清晰的脉络及鼓励措施。总体来说, 国内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尚处于搭基础的起步 阶段。
 
(二) 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价值实现途径: 研究和需求的信息对称
 
美国已建有比较成熟的信息共享理念和制度, 对研究成果的应用及转化起到推动作用。除某项研 究成果涉及到了国家安全、国家重要战略秘密外, 其他统计数字、咨询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研究成 果均向公众公开,在网络或是报刊上都可以看到这些成果。英国于20 世纪后半叶就出现了科研开发应用中心等专门机构, 负责与相关企业和工厂联系,推销科研成果。这些专门机构从分析市场入 手,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推进研究开发及 成果转化,将课题研究和市场应用之间形成直接对 接。许多英国高校也设立联络办事处或咨询中心等 机构,主要向企事业单位宣传介绍相关研究课题及 成果,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负责将教师的发明卖给成批生产的企业。[4]
 
国内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价值实现途径机制还不够健全。需求市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动力, 市场机制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目前, 我国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还未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有效机制,高校不能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推出自己最新的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导致社会对高校的科研状况及科研产出了解程度远远不够。科研成果的生产方、供应方、使用方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导致高校资源和市场资源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合理配置,有效衔接及有机结合。另外,因为同政府部门等需求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高校科研工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转化的期望值不高,或感到无从着手,因此将更高的希望寄托在发核心期刊及评职称上,而不是在被采纳或社会服务方面。

\
 
(三) 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依托机构: 智库与成果转化中介机构
 
西方国家智库,借助先进运营理念与需求机构的有效衔接, 真正成为政府及社会政策的 “智囊团”,切实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类型智库作为相对独 立的研究机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智库, 其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转化之后产生的 影响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西方高校的成果转化管理办公室作为成果生产方和成果使用方之间的中介机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纽带及桥梁作用,大大提高了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英国的切斯特大学专门设有科研及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学校的科研发展及推广、奖学金,以及成果转化等事宜。该办公室的工作目标主要分五类:① 向外界公布学校在科研基金及合作方面的意向信息, 推广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资助方案,并以此来推动高水平的科研活动; ② 在撰写文本及预算提案培训方面给予各教学院系以支持, 并让科研人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够得到专家的帮 助;③ 根据相应可比较机构的标准, 监督学校里的研究及成果转化进展情况; ④ 代表学校向校外相关部门及资助机构公布所有研究活动进展情况;⑤ 根据学校专门制定的 《科研管理手册》, 监督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 。[5]他们的业务还包括为地方消防部门研究制订社区参与规划及评价体系, 以及给地方政府定制研发培训课程系列等项目。
 
相对于西方高校的情况,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全面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智库的重要地位没有受 到普遍重视,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 智库。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些年中国各类 智库呈现出了爆炸性的发展态势, 就其数量而言, 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但大部分智库, 甚至是在国内比较知名的智库,其实还未能成为决策者 不可或缺的参谋助手,由于隶属关系的依附性, 其上级主管部门还是把它们当成诠释政策的机构, 而不是提供决策备选方案的智囊。
 
在成果转化管理办公室等中介机构建设方面, 目前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成立有 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 运营方面已逐步走向成熟。但这些中介机构基本偏向于科技类成果,大多数高 校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方面仍然处于摸索前进的阶 段,专业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推广及成果转化运营团 队的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各高校目前的科研管理 部门很难同时兼有成果转化管理部门的功能。
 
三、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工作的提升途径
 
目前国内高校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认知方面,实现途径方面,以及依托机构等方面与国外高 校相比,差距显而易见。虽然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 视社会科学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但相对于科技类成果,社科类科研成果在其转化方 式上仍处于不够直接,在转化途径选择层面经常处 于被动地位。目前,国内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 主要形式包括政府决策和咨询、向课堂教学及第二 课堂的转化、成果的社会普及和推广、向文化产品转化等。[6]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 规范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完善供需机制
 
一方面,高校应该主动出击,积极争取, 给各级政府提供更好的平台,使其在政策法规把关、制订智库建设规划、统筹协调资源等方面,起到有效的宏观指导作用。在智库运营过程中,高校应鼓励研究成果的生产方及使用方之间的有效合作, 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及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学校有关科学研究的规章制度以及委托合作的相关机制, 用科学、可行、透明的管理模式,争取校外资源持续滚动资助的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 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主导、社会资源参与的决策咨询服务供给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多样化的成果提供方式, 满足政府部门多层次、多方面的决策需求,使政府部门购买决策服务常态化,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决策咨询服务的指导意见,切实落实购买方和服务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采纳决策咨询服务项目的多样性,包括咨询报告、政策建议、制度设计、研究数据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从政府及相关部门按需采纳成果的模式过渡到通过不同类型的招标模式、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多种方式推销学校相关研究成果的机制。
 
(二) 加强高校成果转化制度建设, 加大激励机制
 
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过程中,高校要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转化主体制度,掌握成果转化的 主动性。在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健全人才流 动机制,鼓励研究部门和成果转化管理部门之间打 通人才交流路径,实施灵活能动的管理政策。从研 究成果的产出到转化应用,从课题研究的资源投入 到收益分配,要做到提高生产方的成就感及使用方 的满意度的有效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科研人员 至关重要,高校要切实保护科研人员权益, 通过制定客观公正的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 明确导向性, 遵循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有效鼓励研究项目承 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激励机制 建设上,积极鼓励项目负责人根据本人及参与项目 研究的其他成员在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实 际贡献,结合进度和完成质量,公开公正安排绩效 激励发放方案,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为 促进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提升学校的核心 竞争力,需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多出创新性科研成果及可转化的科研成果, 促进学校学术地位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成果 转化激励机制应始终坚持 “鼓励创新、质量为先、公开公正、公平竞争” 的原则。高校在修订科研奖励办法时,应将奖励力度向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效 果倾斜,给科研工作人员明确的政策指引。
 
(三) 大力推进高校智库建设, 夯实成果转化平台
 
高校具有多样化学科、多层次人才,以及多领域对外交流等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深入实施计划,切实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目前,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导向导致国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智库热” 现象,各高校都在尽全力笼络资源,抢占桥头堡, 智库数量也有了爆炸式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专家 学者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冷思考,强调推进高校智 库建设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智 库能否真正帮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的 “谋” 和“断” 的问题。 “谋” 强调的是提供智力和知识支持, “断” 强调的是提供信息和情报支持。[7]因此,高校在其智库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专家学者资源建 设与数据情报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建设并重的原则, 使智力支持和数据支持相得益彰。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目前国内高校的整体实力与西方高水平大学还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 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其能力与水平均处于较大劣势,建设一群成规模并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智库的任务还很艰巨。应对这些挑战,高校一定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强强联合,争取可利用资源的全动员。在实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主流道路上,各高校要切实落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 计划,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还要创新组织形式,整合优质资源,健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数据库和实验室、研究基地,全力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四) 切实推进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实现转化工作常态化
 
随着国家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计划进入新的 发展阶段,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内涵式发 展水平亟待提升。原有高校社科管理部门的职能及 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及时高效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需 求,因此建设专业化的, 集战略研究、项目管理、信息服务、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等职能为一身的中 介服务机构势在必行。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中介 服务机构应具备专业化管理服务能力及专业化信息 服务能力。这些服务机构要通过开放合作和资源联 合,形成校内协同、校际合作、学校与政府合作、跨地区合作等多层次联动,建立成果转化工作常态 化机制,加强供需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通过需求拉动项目牵引、成果推介及服务管理,产生更好的效益。
 
(五) 加大对高校社会科学成果的宣传力度, 确保成果信息公开
 
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使得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更加便利,同时更具挑战。怎样抓住有效时机并通过精准投放达到科研成果信息的最大推广效果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学校网络平台应设置科研信息公开专栏,及时更新信息,科研管理部门及成果转化部门应及时编制学校科研成果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公布和更新。同时,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术研讨会、项目推介会等, 积极主动与研究课题相关机构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 让这些潜在的成果使用机构和人员更好地了解课题研究进展及最终成果情况。
 
高校还要加大科研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其能够充分胜任在研项目跟踪管理服务、科研机构建设管理服务、科研成果发布管理服务、专家咨询及专家信息发布服务、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管理服务等功能。要不断跟进技术手段, 提升管理水平, 借助“互联网+ ” 模式, 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功能, 实现科研成果宣传推广业务的快速有效拓展及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利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情况考察[J].国外社会科学,2003(3):49.
[2]柳卸林,何郁冰,胡坤,等 .中外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6.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
[4]俞瑞 .发达国家如何向企业推广高校科研成果[J].西部高新科技,1995 (2):49.
[5]University of Chester.Research &  Knowledge TransferOffice[EB/OL].
[6]陈景春 .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48.
[7]沈固朝 .智库热中的一点冷思考[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2):137.
 
《中西方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比较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25/2019012510190744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