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现状,然后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接着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最后说明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成效。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科研成果转化导向;新工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的技术型人才转变为能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型人才。工程类专业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新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新工科。新工科要求以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既要为高校的教育革新服务,又要为社会中已经运行的产业服务[1]。2016年,教育部要求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2-3]。概言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4]。
西南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2年,该专业依托学校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广泛开展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材料应用研究,形成了油气田应用材料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西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全国通用行业和油气能源领域,培养能在通用行业及油气能源领域的科研院所或企业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且具有创新意识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市场运行机制下催生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实用型人才[5]。为了实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采用校企高度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策略,基于学校油气田应用材料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将油气井固井工程领域应用特种水泥基材料和外加剂作为校企合作联合攻关科研项目的方向,双方共同承担并完成相关的“973项目”专题、“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基于这些国家级和横向科研项目,我校强化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深度融合机制,实现了“产学研用”协作,形成了校企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应用方面的一条龙服务;校企合作中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在获得技术突破和效益提升后,能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包括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共建实验室、设立“高工讲坛”、设立企业奖学金、举办招聘季宣讲会等,以促进人才培养、教育激励、就业引导等方面全方位协同发展。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了我国能源领域的新材料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从而形成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这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下面本文将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该模式进行说明。
一、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校企需求不明确,缺乏深度融合
目前,某些工科院校校企合作双方需求不够明确,高校没有深入思考企业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能够发挥的功效和可提供的支持,同样企业也没有重视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6]。由于企业和高校没有深层沟通和交流,企业没有意识到协助高校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和利用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可以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人员短缺等问题,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高校也没有主动积极地寻找学校和企业之间利益的结合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高校和企业合作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需求不明确导致校企没有真正实现“产学研用”合作,合作流于形式,比较盲目,缺乏深度融合,达不到校企互利共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中,企业和高校都需要明确各自的需求,深度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找准合作共赢点,积极主动推进校企协同发展、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双赢。
(二)校企合作模式和途径单一
校企合作旨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包括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科研水平、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现有的校企合作处于浅层状态,高校单一地依靠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任务,在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实训基地,没有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教学资源配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同时,没有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未发展出可以覆盖教学、研究、服务、信息、就业等多方面的学校-企业协作模式[7]。概言之,校企合作途径和模式的单一化,难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新工科背景下,以科研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存在管理不规范、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和企业管理体系差异较大,校企合作双方缺乏高效的合作机构与机制,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协同[8]。科学、系统、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9]。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校企合作机制并不健全,具体表现为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利益协调、考核评价等方面缺少具体且可执行的制度,即便有相应的制度,也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由此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不利于双方实现共赢。
二、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是以油气田新材料研发为导向,通过科研项目长期联合攻关,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无缝对接,促进校企在需求融合、资源融合、组织融合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才的培养,形成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理念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一)校企高度协同融合,促进人才培养
基于油气开发重大工程面临的“瓶颈”技术问题,高校教师要深入提炼科学问题,设立人才培养课题,为本科生拟定毕业论文题目。企业高级工程师和高校指导教师同时参与包括开题、实验指导、论文撰写、答辩等在内的整个毕业论文环节,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提升高校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构建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校企协同建立联合实验室,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强化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机制;鼓励企业设立奖学金,激励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设立“高工论坛”,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就业兴趣,逐步推进企业参与就业指导。校企合作高度协同,可及时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转化[10]。
(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协同育人
高校是知识教学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企业则具有实践性,能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故加强校企合作能够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能够使二者互相促进,从而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11]。我校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团队协作,以双方创新人才为媒介,各取所长、突破成果转化屏障,建立起一支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效创新协作团队。校企双方紧紧围绕国家油气战略需求,以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用新材料的研发为导向,实现协同发展,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以及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立以科技项目为依托的管理办公室,并制定了项目管理细则、经费管理细则、文件管理细则等制度;通过规范管理,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聘请国内知名的技术、经济和战略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指导、跟踪和监督评估,并对项目研究进展、人才培养、论文和专利、示范线及示范工程等完成情况实行季度汇报。即通过利益协调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的合作制度、科学的考评和监督机制,保证合作质量,提升效率。概言之,通过健全的协作机制,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企业创新引领意识,可推动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
(一)设立校外导师制,建立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就业引导等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利用企业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的丰富的技术与工程经验优势,采用颁发校外导师聘书、设立“高工讲坛”、举办招聘季宣讲会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如我校与特种水泥生产应用企业共同建立了本科生教学指导团队,开展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就业引导等。
第一,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微观层面,也是发挥直接作用的层面,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的改变直接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修订中,企业领导和高工们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如嘉华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课程体系修订中提出“强化水泥基胶凝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与最新进展的教学,培养学生安全、环保,以及遵守工程标准规范的意识”等建议。同时,校企共建“生产实习Ⅱ”课程,企业高工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引入产业元素。另外,企业工程师要针对学生举办理论讲座、组织生产安全培训、进行生产实习现场指导等,即要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和校企导师团队的指导,丰富高校学生专业认识,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夯实基础。通过整合学校和企业在开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可为学生提供基于课堂的理论教育和动手的工作环境,使得实践与教学全面融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科学的实践指导,进而毕业后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要求[12]。
第二,校企共编教材。校企共同编纂试用专业教材《油气井水泥生产与应用》,该教材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加入生产元素和工程应用的内容,并融入了校企合作科研创新的成果,对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大有裨益。比如,教材第二章为“油井水泥的生产”,具体内容包括油井水泥的标准、生产工艺、熟料组成、生料配合、煅烧、质量检验与控制等,将特种水泥生产与应用引入教材;教材第五章和第六章紧密围绕国家油气安全战略需求,针对固井工程面对的难点和挑战及其对油井水泥浆和油井水泥石的性能要求,介绍了常用水泥浆体系及其相应的机制,并将校企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抗高温水泥浆体系、耐腐蚀水泥浆体系等的设计方法、现场应用实例融入教材,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第三,企业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招聘宣讲等。我校聘请嘉华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尧柏特种水泥集团多名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参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另外,企业定期赴高校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咨询等工作,逐步建立了企业参与的高校人才培养、就业引导机制。
(二)以特种水泥材料研发为导向,校企协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校企以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为基础,联合特种水泥研发人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基于科研项目合作过程搭建育人平台,并结合科研项目合作成果丰富育人内容,以达到育人的目的。比如,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井下水泥材料将受到高温高压、酸性腐蚀、交变应力的共同作用,水泥性能急剧劣化。因此,为解决页岩气开发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校企以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固井工程用高耐蚀高韧性水泥基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为依托,凭借高校科研集群优势,建立专项技术攻坚团队,开展对耐蚀高韧性固井水泥基材料的系统研究,阐明其对页岩气开发工况的响应机制,明确新型特种水泥性能调控思路。期间,企业可以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为平台,基于高校的基础研究结果,组建工艺开发工程师团队,与高校科研团队沟通协作,从新型特种水泥的力学性能、工程适用性出发,优化并形成新型特种水泥材料体系,利用优化的技术参数,建立技术标准和现场应用规范,实现示范生产和工程应用,从而使科研成果实现成功转化。我校联合特种水泥研发人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多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水泥分析测试设备,用于实现多项研究成果转化,并分别在新疆塔里木油田、辽河油田、长庆油田等进行现场应用,获得了技术受益企业的高度认可。校企通过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推动了我国在特种水泥领域基础理论、材料研发、工程应用技术的进步,为保障我国页岩气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安全、经济、标准化的技术支撑。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校企不仅吸纳了部分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加入专项技术攻坚团队,使他们得到了锻炼,拓展了专业育人平台,还将该项目的一些科研成果整理成教学资料用于教学内容的扩展,丰富了专业育人内容,最终从不同方面为育人提供了支持。
(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成果转化赋能人才激励措施
校企聚力重大项目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应用,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而成果转化又赋能人才激励措施,反哺了人才培养。2020年,我校与尧柏特种水泥集团签署了共建研发新平台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工程固井用先进水泥基胶凝材料领域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具体包括共建尧柏特种水泥集团-西南石油大学先进固井材料研发中心,建立西南石油大学-尧柏特种水泥集团试验场所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共同研究开发石油、天然气工程固井领域用先进水泥基胶凝材料、油井水泥外加剂和技术应用的课题项目,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通过联合攻关多项“卡脖子”技术问题,实现了新型耐高温水泥浆体系等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使得企业获得了技术突破、效益提升。为此,尧柏特种水泥集团设立了“尧柏励志奖学金”,总计50万元,用于奖励水泥和外加剂方向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以此鼓励更多高校优秀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了高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互励”机制。
四、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成效
我校以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材料研发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将各自科研团队和技术开发团队集中在一起协同攻关,将高校完整的教育教学和培养体系与企业工程实践机会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我校与合作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2个,保障了每年本专业近100人次学生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产学研实习基地,校企联合指导,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极大提高。此外,高校和企业基于油气开发重大工程面临的“瓶颈”技术问题,深入提炼科学问题,设立毕业论文和开放实验题目,以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以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积极营造科研学术氛围,可激励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由此,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对专业内涵及发展前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专业认知度、认可度和学习意愿都得到了提升。随着本专业学生考研率的逐年增加,为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夯实了基础。
五、结语
基于科研成果转化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适用于所有地方院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中,高校应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研发能力强、研究基础深厚的研究团队;合作企业应尽可能选取与高校专业背景和科研背景相关性强的单位,而且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人员组织能力、应用单位合作基础。这样校企双方才能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之后,双方要根据技术研发不同阶段的目标开展协作,这样才能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无缝对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必须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作为驱动力,这样才能保证双方深度融合,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中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考核与监督机制来保证合作质量,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校企共同发展、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张宁宁,李振,刘莉君,等.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14):89-92.
[2]鲁明珠,王炳章.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沧州示范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15-117.
[3]“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2017-02-18)[2023-06-19].http://www.moe.gov.cn/s78/A08/moe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4]黄薛龙,蓝宁,陈伟铭,等.服务地方产业为导向的制药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与青峰药谷合作为例[J].广东化工,2021,48(14):321-323.
[5]贺凌霄,李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探究[J].人才培养,2021(3):32-33.
[6]张瑶,刘欣,盛云龙,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23):183-185.
[7]张永恒,田雨光,冯文涛,等.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合作人才加强计划”的策划与实施[J].人才资源开发,2022(4):21-22.
[8]陈世强,钱楷,秦柳,等.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三协同一共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3):356-360.
[9]万静,何跃.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过程导向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42(5):22-28.
[10]郁冬梅.普通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49-51.
[11]洪婵.试谈新时代校企合作推动高校成果转化作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8):27-31.
[12]卞勇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文化与教育,2022(12):154-1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