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量感是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 能力、推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数学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数学 量感和生活逻辑的概念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重点研究了运用生活逻辑发展小学生数学量感 的实践策略,以期助力小学生数学量感拾级而上,促进核心素养的顺利达成.
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 运用核心素养理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助力数 学学力与综合素质,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新课标)中关于“ 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这部分内 容,新增了“量感”,意在引导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 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 意识.所以发展学生的数学量感,是落实新课标核心 素养理念的应然追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生活逻辑 的运用和量感的培养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是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本文基于生活逻辑视角,通 过对发展小学生数学量感实践策略的研究,助力小 学生数学量感拾级而上,促进核心素养的顺利达成.
1 生活逻辑:助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量感是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 直观感知,是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等发展 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之一,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 展.计量单位教学是培养及发展小学生数学量感的 重要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具有非常强的抽象性,学 习难度也比较大,一 味地知识灌输不利于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应使学生的认知和身体、 环境建立联系[1] . 如果立足生活逻辑视域构建全新 的计量单位教学流程,就可以从宏观层面上对现有 的小学计量单位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完善.同时运 用生活逻辑培养和发展小学生量感,是 一 种强调 “ 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手段充分尊重了小 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手 段开展计量单位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数学量感的发 展.因此,立足生活逻辑发展学生数学量感,指导学 生运用所学计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 锻炼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 会实践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 生活逻辑:发展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路径
生活逻辑主要指从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真 实需求和环境出发,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主线,有效实 施教学活动,以此获取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理解和 规律性认知.尤其在教学实施环节,要有计划、有意 识、有目的地去贴近、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遵从发 现性和探究性自主学习规律,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强调学生的具身体验和认知,即在“做数学”的实践中持续改造学习经验.
数学量感是学习个体对量所形成的一种感性认 识,包括对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以及长短等相关 量的直观感知能力.量感本身是学生基于自身感觉 器官,借助自身的认知,在度量实践活动中所逐步形 成的.概念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对认知发展正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经验显得尤为重 要 [2] . 立足生活逻辑视角探讨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 的路径,有利于对现有数学课堂教学流程、教材内容 等进行有计划的改进与调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量 感的发展,使数学核心素养得以顺利养成.
3 实践探索:基于生活逻辑发展小学生量感 的策略
3 . 1 真实情境:激活“量的经验”
所谓真实情境即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实际, 要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设法给学生创 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 维碰撞,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 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因为学习是 一 种 “ 嵌入 ”身体和环境的活动,意味着个体直接经验 的重要作 用,意 味 着 任 何 知 识 都 是 具 体 的 、依 赖 于情境的 [ 3 ] . 生活逻辑立足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 的成长 与 发 展,教 师 要 联 系 学 生 的 认 知 发 展 规 律,突出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借 助 感 性 的 生 活 化 素 材来激活 、唤醒学生“ 量的经验 ”,引发他们积极 思考,丰富 表 象 感 知.帮 助 他 们 有 效 链 接 计 量 单 位知识和现实生活经验,从而更好激发小学生的 主动探究意识和思考兴趣,促使他们将生活经验 运用于计量单位知识的学习上.
例如在《认识元、角、分》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 现实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所 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组织欢乐购物街义卖活动 ( 如表 1) , 借助有关人民币使用的具体生活素材,帮 助学生体会货币交流的过程,体会买者和卖者操作 过程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引导他们将自身积累的这 些生活经验,逐步构建成量感知识体系,同时感悟货 币的价值、货币与商品的关系,形成初步的金融素 养,渗透文化自信.
3 . 2 具身认知:形成“量的表象”
具身认知,又称为“ 涉身认知”或“ 寓身认知”, 就是指让身体参与学习,让身体成为学生认知的一 部分.量( liàng) 起源于量( liáng) , 度量是数学学习 中的重要活动,量感的发展需要学生通过身体来认 知,即在动手操作、实践、体悟等具身参与中不断累 积.量的表象,指学生通过对多元素材的感知,认识 并感受计量单位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在大脑中具 体化.基于生活逻辑培养小学生量感,要突出小学生 群体在整个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 主观能动性来开展深度体验活动.通常而言,小学生 的自主判断会涉及到他们自身知识和经验的运用. 在学习期间,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单位量 不熟悉,或者没有形成对应的生活经验,那么将会直 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基于生活逻辑的量感培 养强调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进行持续性丰富,并 基于学生积累的这些生活经验去了解与判断相关计 量单位的概念.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动 手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最终形 成“量的表象”.
例如,在《认识升》这一课中,“建立 1 升的容量 观念”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首先,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通过三个层次让学生 在操作中体验和感受,建立 1 升的表象.先认识量杯 里的 1 升,再在棱长是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认识 1 升,最后交流在生活中搜集的各种 1 升的容器,通 过多样活动积累 1 升的表象.其次,通过比较判断指 定容器与 1 升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将 1 升具体化,再次巩固对 1 升的认识.先将 1 升倒入小的容器中体 会有多少个,然后将 1 升倒入更大的容器中去体会 1 升水的水位,以此来估测较大容器的容量,自然过 渡到借助 1 升感知来估测和推算( 如图 1) . 在这个 过程中,利用多种参照巩固 1 升的表象是重中之重, 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操作活动,如估一估、量一 量、倒一倒、看一看,多方位、多种类地去体验 1 升的 表象,达到积累、巩固 1 升表象的目标.
3 . 3 回归生活:发展“量的推断”
量感的构成要素划分为量的推断与量的区分. 当学生成功建立了一个标准单位的表象时,为接下 来借助参照物进行估测和推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施计量单位方面的相关活动,包括对物体轻重、长 短、粗细以及大小等进行估测,这些都需要学生选择 恰当的估测参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恰 当的参照物,并借助标准单位来对物体的量进行推 断.由于小学生侧重感性认知,教师可以促使他们更 多地使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非标准量开展评估,即 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去验证、发展量的推断.
例如,在《认识毫升》这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 对该部分内容形成深刻认知,可以鼓励他们分享自 己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验.如有的小学生会分享 “ 自己使用 1 毫升装的滴眼液,可以滴出很多滴眼 药水”这一生活经历,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对“ 1 毫 升的水主要包含多少滴?”这一 问题进行思考及猜 想.此时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带有标刻度的滴管将 1 毫升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出来,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 多少滴.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 1 毫升水大概有 20 滴,并且它们汇聚起来可以形成近似一元硬币大小. 基于上述这种生活经验的分享,可以使学生学会利 用“水滴”作为参照标准对相关容积大小进行分析 和推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估测、推断的能力.
3 . 4 项目学习:构建“量感体系”
项目学习是综合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 新课标的要求,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
基于生活逻辑培养学生量感知识体系,要注意 联系及融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帮 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技能、思想与方法深化量的理 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2022 年教育部印发了《 义务教育劳动课 程标准(2022 年版)》,这标志着劳动课正式升级为 中小学独立课程,种菜、做饭成为了小学生必须完成 的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可相机设计一个《 我是菜园 建造师》项目学习,组织学生共同完成.这个项目学 习包含了菜园的选址、占地面积、可同时容纳学生人 数、土壤厚度及体积、种子类别、金额预算等多个问 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一维长度、二维面积、三维体 积、重量、货币、时间等量感知识体系的知识,涉及数 学、劳动、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
综上,立足生活逻辑发展小学生数学量感,要遵循 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通过有效启发、挖掘、培养及运 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建构量感知识体系,助力 小学生数学量感拾级而上,最终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晓婷.量感培养:困惑、根源及策略[ J] . 小学数学教师,2021(7) : 54 - 56 .
[2] 梁培斌,张先锋.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 J] . 江苏教育,2020(65) : 33 - 39 .
[3]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 教育研究,2015 ,36(04) : 104 - 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