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多以基础知识为主,抽象性、复杂性较弱,适合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量感是素质教育下小学生应具备的 一项基础素质,但传统填鸭式教育方法对于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效果不显著,因此围绕优质体验多元练习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 学生在深入体验和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量感,对于学生后续深入学习是极为有益的。本文就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内容着手分析, 从体验和练习角度提出若干建议,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量感,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数学素养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的学 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是至 关重要的一环。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 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 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 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然而,从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部 分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 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数学实际运用等 问题,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度不高。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 的数学量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 量和兴趣,对于促进数学教育的有效 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 意义
第一,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 的发展。数学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和 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提供优质的数 学体验和多元化的练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锻炼学生的 推理和分析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 力。这种思维发展对于学生未来学习 其他学科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都 具有重要的帮助。
第二,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在 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通过数学量 感对问题进行估测和判断,从而选择合 适的数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提供具有实 际应用性的数学问题和多元化的练习形 式,学生可以培养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 过提供优质的数学学习体验和挑战性 的问题,学生将面临不同的情境和挑 战,需要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创 造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培养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当前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中 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 识的传授,却很少能够将数学知识与 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展开教学,以至 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度不高。 首先,一些教材和教学方法过于抽象, 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衔接。数 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难免涉及一 些抽象概念和符号运算。如果仅仅停 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数 学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意义的认识。这 种情况下,数学教学的内容会与学生 的日常生活脱节,学生缺乏学习数学 的兴趣和动力。其次,一些教学内容 缺乏情境设置和实际问题的引入。数 学是一门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学科, 应该通过情境和实际问题的引入,让 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解决问题。然而,现实中的数学问题 往往被简化为机械的计算和公式运用, 缺乏真实的背景和情境,难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最后,教 学中对于数学概念的解释和说明不够 生动形象,缺乏具体实例的引入。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和 符号运算,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 来帮助其理解和掌握。但是部分小学 数学教学中仍然以书本和黑板为主要 工具,缺少生动的教学辅助材料和实 际示范,这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数学 概念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二)教学地位本末倒置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 心,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 传授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 于被动接受的角色,缺乏积极参与和 思考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 师的知识灌输,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 的能力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覆盖和考 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情 况导致数学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且以 应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学 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另外,课堂互 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不足,导致学生 缺乏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三)缺少学习反馈
学习反馈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 学习成果的及时评价和回馈,能够帮 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指导学 生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但目前小学数 学教学中关于学生量感的培养,仍然 存在缺少学习反馈的情况。最为典型 的是教师过分关注教材上的知识点讲 述,追赶教学进度,对于学生的学习 过程缺少观察、指导和评价,以至于 学生学习中的障碍未能得到突破并且 逐渐累积,从而增加了学习难度。
三、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直观体验,培养学生的目 标意识首先,通过直观体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和意义。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学科,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数学知识 往往被书本中的公式和符号所包围, 缺乏直观的感受。通过引入真实生 活中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亲身体 验数学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数学 的目标意识。其次,直观体验可以 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的形象化 认知。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数 学概念往往较难理解和掌握。通过 引入具体的实物、图形或实际情境, 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感知数学概 念的属性和关系。例如,通过使用 实际物品或操作实物进行数学运算, 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意 义和过程。直观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 思维探索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具 体的情境和问题能够鼓励学生主动 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可以通过 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进行问题 解决, 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习动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
例如,在体验“1 千米有多长” 的活动中, 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感受, 多数学生觉得“好长”,但并未形成 空间型记忆。对此,可以选择空间直 觉代替身体感受,选择较为熟悉的公 共参照物开展教学活动,如校门口到 教学楼之间的距离,对比下得到直线 距离优于曲线距离。教师也可以在课 堂上使用运动软件和卫星实景地图, 帮助学生增强感官体验,多维度下体 验到“长度”这一单位概念。
(二)创设情境,体验中强化量感
创设情境可以提供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将数学概念置于实际的环境 中进行体验。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如购物、旅行、游戏 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抽象的 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加 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 创设情境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 源和材料,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模型、图片、 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及实际的物 品和情境,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 式进行数学学习,从而丰富学生的 数学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好奇心。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 可以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机 会, 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每个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 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年龄 特点、兴趣爱好,设计与实际生活 相关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 进行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体验数 学的实际应用。学生在不同的情境 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潜移默化中养 成了数学量感。
例如,讲述“数的分类”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交流 沟通,如超市中的东西标价有小数; 钟表上的刻度属于自然数。有了这些 铺垫,后续讲述也将更加顺利,学生 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等知识点的理 解程度也将大幅度提升。
(三)对照估计,锻炼学生的类 比推理能力
对照估计是指通过将已知的数学 知识或问题与新的问题进行比较和 类比,推理出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或 答案。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将已 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灵活性 思维。一方面,对照估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类 比。通过将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对 比和类比,学生可以发现问题之间 的共性和相似之处,从而将已有的 解决方法或经验应用到新的问题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相似性质或 类似结构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 对比和类比分析,探索问题之间的 联系和规律。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 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 问题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运用已 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 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为学生提供 同一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有足够的 机会锻炼类比推理能力,并及时给 予反馈和指导, 帮助学生不断提升。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数学思维, 培 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 对照估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和创造力。当学生面对新的数学问 题时,通过对照已有的知识和解决 方法,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途径, 强化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同时获 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整合资源,提供多样化的 学习工具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 资源和工具,引入各种有趣的数学 游戏,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 与度, 例如数学拼图、数学迷宫和数 学卡片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以帮助 学生巩固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供数 学应用程序和在线学习平台,使学 生能够以交互性和娱乐性的方式学 习数学。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包括数 学题库、数学挑战和虚拟实验室等, 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理解数学 概念。使用互动教具可以帮助学生以 更直观和具体的方式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几何模型、计数棒、量角器和 数学计算器等。这些教具可以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参与和 探索,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利用图表、 图形和图像等视觉效果工具来辅助 数学教学,如在教授数据分析和统 计时, 使用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数 据的关系和趋势。通过视觉效果的 呈现,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数学 概念。
(五)拓展练习,量感和体验深 度结合
更多样化、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需 要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样的练 习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数学思维,培养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生可以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学,感 受数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这样的练 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 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所以,教师 要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 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深入体验数学的深度与广度。组 织学生参与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如 测量、调查、模拟等,让学生在实践 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意义,并培养他 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设计一些需要学 生合作解决的问题或项目,引导他们 在小组中分享思路、互相讨论和合作 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 流能力。
(六)多方联系,完善量感体系
为了加强小学生的数学量感培 养, 教师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的量感体系来促 进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 建立一个清晰的数学知识框架,将 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通过将知识 模块化、分类整理,帮助学生建立 起知识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学生就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此外,还可以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 科相联系,通过融入不同学科的知 识来完善学生的数学量感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围绕优 质体验多元练习组织教学活动,学会 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数学 量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 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这 对学生未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 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 . 丰富数学经历 迈向 深层体验——例谈小学生“量感”培 养的基本路径 [J]. 福建教育学院学 报 ,2022(8):98-100.
[2] 付小红 . 改变学习方式 , 培养 数学量感——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 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策略 [J]. 知识 文库 ,2022(10):169-171.
[3] 郑璘玲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 数学量感习题编制的探索 [J]. 教学与 管理 ,2021(29):70-72.
[4] 曹秋桦 . “量感”培养需要慢 镜头——以《认识升》为例谈小学生 数学关键能力之量感培养 [J]. 华人时 刊 ( 校长 ),2019(5):78-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