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教育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8 11:19: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实践应用都体现出鲜明的生活化特点。教师应从小学生生活认知经验出发,探觅生 活逻辑与数学学科教学的对接结合点,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生活逻辑分析、建构数学知识,启动学生数学学科深度学习思维程 序,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应用能力。生活逻辑在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时讲求技巧性,教师可以从需求切入、从经验切入、从案例 切入、从感性切入,推动生活逻辑与学科教学的多点对接,提升数学学科教学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逻辑,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可以为数学学科知识演绎、能力训练、认知深化提供 助力,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情感, 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数 学知识学习品质。小学数学教师应具 备较强的生活化教学能力, 立足数学 课堂知识特点和学生学科能力成长需 求,精心筛选生活场所、生活实例、 生活故事等教学元素融入课堂, 引导 学生合理运用生活逻辑探索建构数学 知识,深化学生数学知识认知理解, 强化学生数学学科生活应用意识。

  一、从需要切入,激发生本探索 兴趣

  教师依据学生数学学科学情设计 导学活动, 对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元 素投放启思性较强的问题素材, 激发 学生数学探索学习的主动思维, 提高 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效度。

  (一)依据学情导学

  教师依据学生数学学科学情展开 学习引导, 能够更加切合学生生活逻 辑经验和学科认知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匹配度, 从而顺利启动学生数学课堂研学思维。 学情研判是个系统性教学工程, 教师 首要任务是进行学情调研, 全面把握 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情共性特点,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 切准班级学生普 遍存在的学习困惑、思维难点,针对 性地做好教学预设。学生个体之间的 学情差异也要引起教师注意, 教师设计 生活化教学活动时,可采取分层教学手 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差异化投放学习 任务,并做好数学课堂教学个别辅导。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用的学情调 研手段有很多,梳理作业反馈、投放 预习任务、设置预习导学案等,都可 以帮助教师较好地把握学生学情特点。

  (二)利用设悬启迪

  教师在数学课堂设置学习悬念, 可以快速调动学生数学知识探索学习 的求知欲, 为学生塑造崭新探究学习 内驱力。设悬启迪教学设计可以从学 生志趣入手, 利用小学生普遍感兴趣 的教学元素, 设置趣味化问题教学活 动;也可以围绕学生生活逻辑经验, 有目的性地制造与学生固有逻辑认知相冲突的问题场景, 激发学生数学知 识的探索兴趣, 触发学生数学课堂深 度学习。

  教师利用设悬启迪学生数学学科 学习思维时, 要着重凸显课堂教学知 识主体或思维主线, 驱动学生主动思 考其中的数学知识。如“长方形的面 积”小节教学导入环节, 教师展示课 前裁剪好的两个长方形纸板, 它们的 长、 宽 分 别 为 60 厘 米、20 厘 米,40 厘米、30 厘米,并投放启思问题:“哪 个纸板面积更大?”学生在问题驱动 下展开探索思考, 从而可以引导学生 从问题中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 法,辅助学生准确构建数学公式。


\

 
  二、从经验切入,强化生本概念 理解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前并不是 “一张白纸”,已具备的各种生活认知 经验都可以作为数学课堂探究学习的 研学依据。教师加强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激活学生生活逻辑认知经验, 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经验知识和认知方 法探究数学概念。

  (一)创设生活情境

  很多小学生都觉得数学知识难以 理解,学习难度大,其中很大一部分 原因就是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教师关注数学课堂直观教学手段的渗 透,加强情境教学手段运用,着眼生 活逻辑与数学知识, 创设形式丰富的 生活情境,用更加真实、形象、生动 的投放方式, 将学生带入到数学课堂 特定学习场景中,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经验分析、提炼数学信息,利用生活 逻辑形成更多数学概念知识的认知思 考,促进学生数学新知的自主建构。

  教师根据不同课堂环节的教学需 要, 灵活选择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投放 时机,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 学目标。如教学《图形的运动》单元 的“轴对称”相关知识时,学生日常 生活中存在很多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模 型, 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 抓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观 察学习情境,整理投放窗户、黑板、 书桌等蕴含轴对称图形元素的物品素 材,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初步感 知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确保课堂 教学知识内容顺利引入。随着课堂教 学进程深入,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轴 对称图形卡片, 创设实验操作学习情 境,组织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引导学 生更加深入、系统地归纳轴对称图形 所具备的各种特点, 延展学生概念认 知深度。

  (二)梳理经验知识

  小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思维的有序 性和条理性有所欠缺, 在梳理生活经 验知识环节中, 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学 法传授, 引导学生遵循合理的探究学 习路线分析数学概念,把生活经验、 生活逻辑应用到数学概念形成过程分 析、本质属性归结等活动中。

  教师切合学生数学学习认知起点,合理设置生活经验迁移学习进程, 让学生在数学说理中逐步理解掌握数 学知识,增强课堂教学梯度性。如 《图形的运动》单元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设计中, 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 段, 对教材提供的各类图片素材进行 动态化处理, 向学生展示五星红旗缓 缓上升、汽车方向盘转动、窗户推开 和关闭、纸风车迎风转动等生活现象, 激活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认知, 并设置 数学说理环节, 让学生说明这些图片 展示的物品是如何运动的, 启发学生 用自己的话归纳它们的运动规律, 从 而推动学生生活认知经验迁移, 从中 抽象、构建数学概念。在教师的说理 指导下,学生较为准确地总结出平移、 旋转概念表述,教师继续设置拓展应用 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整理更多具备平 移、旋转图形变化特点的生活现象,推 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学以致用”。


\

 
  三、从案例切入,促进生本认知 对接

  教师精心筛选各种生活案例素 材,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生活 现象切入数学新知教学, 促进学生数 学学习认知对接, 引导学生在探究学 习中顺利抽象数学知识, 提炼数学思想 方法,实现多域度数学学科教学目标。

  (一)精选案例素材

  借助生活案例促进学生认知对 接, 改善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质量的过 程中,教师选择的案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 会直接 影响学生数学课堂迁移学习效果的好 坏。教师深入把握数学知识教学特点, 紧密切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化教学要 素的同时,还需正确认识到,小学生 的生活阅历与成年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生活认知经验具有较强的片面性, 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的生活视角。

  教师善于利用生活案例演绎抽象 数学知识, 使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 识时有更多思维着力点, 简化数学知 识理解难度。如《认识分数》单元教 学,教师精心筛选生活案例辅助教学, 引入分蛋糕生活实例, 配合多媒体图 片展示,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一个 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学生结合生 活经验可以很快得出答案“每人分一 半”,教师适时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 建立“一半”和“二分之一”的联系, 揭示分数的数学内涵。后续教学中, 针对涂出正方形、菱形、六边形等图 形的二分之一等学习任务, 学生自然 能够将想象为对应图形的蛋糕, 以分 蛋糕的生活逻辑完成问题解答。教师 精选生活案例素材, 顺利构建生活案 例与数学知识联系桥梁, 引领学生在 生活对接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 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品质。

  (二)提炼数学思想

  生活案例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不仅 体现在优化数学新知演绎方式, 辅助 学生数学概念理解这一个方面, 还是 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各种数学思想 方法的有力抓手, 需要教师积极进行 教学应对,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案例素 材提炼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数学学科 高阶思维能力。教师配合案例素材渗 透相关教学内容时, 要适应小学生的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合理设置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理解难度, 选择合 适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引导, 辅助学生 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教学内容属于隐性教学 资源,教师需加大教学挖掘力度,基 于学生学情特点, 准确切入数学思想 方法教学内容。如“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分类讨论”数 学思想方法。教师呈现多组生活素材,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分类, 从 而渗透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 学生运用生活逻辑分析数学知识, 掌 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 角形的分类标准和各自图形特点。再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教学中, 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橡皮泥玩具做切 入, 组织学生尝试把平行四边形的橡 皮泥切割拼接成长方形, 实现生活经 验与数学旧知的对接融合, 助力学生 数学公式推导构建的同时, 促使学生 掌握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从感性切入,加强生本方法 构建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需要更多地采 用可视化教学手段, 利用更加直观具 体的实验学习现象辅助学生知识生成。 教师从学生感性认知切入, 设置多样 化的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学习项目, 推动学生数学学法构建。

  (一)丰富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本就是深受小学生喜爱 的一种数学学科教学活动, 教师尝试 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创新设计数学实 验项目,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参 与兴趣, 增强学生数学实验探究思维 活力, 助力学生碰撞出更多数学学习 思维火花。生活逻辑与数学实验有着 太多教学融合点, 教师有目的性地将 生活教学资源对接到实验步骤编排、 实验材料选择、实验现象观察、实验 归结反思等教学环节设计中, 都能达 到不同维度的实验教学优化效果, 有 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素养和学科应用能 力的全面发展。

  对于直观思维较为发达的小学生 来说, 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时常常依 赖于直接观察, 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 更多生活观察数学实验, 丰富学生感 性认知素材。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是 教会学生理解、辨析日常物体的三视 图。教师解析教材编排内容,对应教 材编排的抽纸盒、玩具小熊等观察学 习情境图片,准备多组实物素材,组 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 按照教材情境 图的观察站位, 感受不同角度观察实 物素材的结果差异。生活物品的引入, 把抽象的图片教学素材变成学生可以 切实参与的观察实验, 实现数学知识 的可视化教学, 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 生数学学习的感知体验。学生在实验 中记录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 正确认 识到正面、侧面、上面三个视角下的 观察结果的差异性, 空间观念得到有 效强化。

  (二)延伸训练维度

  追求生活化教学的小学数学学科 教学设计, 其终点必须回归到学生现 实生活中。小学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 思想方法、应用技巧等都有很强的实 用价值, 可以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当 中。教师延伸生活实践训练维度,增 设更多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数 学实践教学项目, 让学生在不同类型 实践学习任务的驱动下, 深刻理解数 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应 用场景, 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数 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历练学生数学学 科创造性学习能力。

  教师注重数学学科教学的课内外 联结,依托课后实践学习,专项训练 和强化学生数学关键技能和核心知识, 推动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针对《观察物体》单元的课后作业设 计, 教师遵循“双减”政策要求,减 少书面性作业设置, 投放更多可操作 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如, 自主选择观察家中某一件物体, 画出 它的三视图; 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一个物品的三视图绘制; 让家长画出某一件物品的三视图, 学生根据三视 图判断它是什么物品……对比书面作 业, 学生更加喜欢这种多样化操作实 践作业内容, 都能选择自己乐于参与 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课后训练的 参与度更高, 知识巩固和应用效果自 然更值得期待。

  小学数学教师有目的性地运用生 活逻辑指导学生感知、理解、建构数 学知识, 能够有效降低数学新知学习 难度,简化数学探索学习思维流程, 为学生知识探索和能力发展搭建丰富 的立足点和生长点。从需求切入、从 经验切入、从案例切入、从感性切入 等, 都是小学数学教师利用生活教学 元素多元发动学生学科学习思维的有 效切点, 教师立足于学生生活认知属 性和数学学科学情特点, 创意设计生 活资源投放方式和生活逻辑引导手段, 最大限度发挥出生活逻辑对学生数学 学科学习思维的启发诱导作用, 切实 提升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俞秋亚 . 生活逻辑 : 儿童数学 高阶思维发展的另一个向度 [J]. 江西 教育 ,2022(15):37-40.

  [2] 李细林 . 基于“生活逻辑”的 数学中高年级命题策略新探 [J]. 小学 教学研究 ,2022(12):62-64.

  [3] 郑凤玲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的策略分析 [J]. 天津教 育 ,2021(34):81-82.

  注:本文系 2021 年福建省中青年 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 “运用生活逻辑学习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探究”(课题编号: JSZJ21155) 的研 究成果。

  (作者林秀花,福建省邵武市昭阳 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6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