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把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作为一 项教学目标。培养社会情感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情感学习的融合方法与路径对于新课 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情感学 习的建议,以此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 的重要途径,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 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为更好适应社会 环境、参与社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道德与法 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社会情感 学习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有效 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将社会情感学 习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当 前,部分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情 感能力,缺乏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道 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经验。
一、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及重 要性
1994 年,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 学习联合会(CASEL)提出“社会情 感能力”这一说法,并且认为这是儿 童和成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体 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 人类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及其面对 学习、生活、工作等社会性活动时的 态度行为,对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能 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联合国儿童 基金会与我国教育部于 2011 年引入社会情感学习项目,随后在贵州、云 南、重庆、广西和新疆五个省、直辖 市、自治区的五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见社会情 感能力是能够通过某些学习活动获得 的。国内研究者将社会情感学习划分 为“三项六维”,认为社会情感学习 应该涵盖自我、他人、集体这三个方 面,每个方面又包含认知、管理这两 大部分,各部分又有相应的具体能力 目标(见图 1) 。此外, 有研究表明, 社会情感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态度、行为的改善,社会情感学习对 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十分重要 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与社会 情感学习目标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 入社会情感学习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 情感学习融合的建议
(一)结合教学内容,耐心引导 学生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是社会情感 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情感、兴趣、价值观和优势 的识别和评价;认同自我发展的积极 品质并保持充分自信。遇到问题有迎 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具有一 定的自我效能感。人教版《道德与法 治》教材中有与自我认知、自我建设 等相关的部分,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 容教学时,耐心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 教材内容、深化自我认知,从而促进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 中的第一课“我是独特的”,主要教 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特点,并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 优缺点。这其实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 自我认知。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当 结合教学内容耐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自我。在“我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环 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学生 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方式来发 现自己的特点,再通过“假如我有神 奇魔法”这一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探寻 自己的自我期望,从更深层次的内心 世界去认识自己。在后续“我能变得 更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耐 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 完美的,但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地努 力去改进, 从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借此引导学生在自知的基础上萌发自 信、自尊的意识。此外,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己的 优缺点,以此来继续深化自我认知。
(二)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教学 情境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社会 情感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自我管 理,顾名思义就是人类个体能够对自 己的情绪、行为等进行管理和控制, 并且通过自我调控、反省、激励等方 式促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此 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也是道德与法 治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联系现 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带给学生 比较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帮助学 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 性,促使其主动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学习自我管理方法。在进行道德与法 治教学时,借助故事创设情境是最常 用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教材、网络、 生活等多个途径去寻找与教学内容相 关的生活小故事来创设情境,通过这 种方式引导学生比照实际生活,加深 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 提升社会情感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和我的同伴”中的第三课“我很 诚实”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 一些生活小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如:教 师可以用小文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小 文是个热情的孩子,他很喜欢和同学 聊天。一天,同学们都在谈自己家养 的小动物。小文家根本没有养金鱼, 但他撒谎说自己家养了金鱼。有同学 提出要去小文家里看金鱼,小文没办 法只好承认自己撒了谎。因为这件事 情大家都觉得小文是一个不诚实的孩 子,下课都不愿意与他一起玩。教师 借助这一生活小故事创设情境后,可 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 论,如“小文为什么撒谎?大家为什 么不愿意和小文一起玩?你喜欢撒谎 的同学吗? ”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这些 问题的过程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出 “撒谎是不对的, 诚实很重要”的结论, 并且树立起相关意识。而后,教师在 后续“让诚实伴随我成长”这一环节 的教学中,可以继续使用小文的故事 来引导学生思考“小文怎样才能重新 获得同学们的认可?我们怎样才能做 到诚实待人? ”通过这种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诚实需要我们控制 住自己不撒谎,如果没能控制住自己 做出了撒谎的行为,事后不仅要主动 承认错误,还要承担责任”,这其实 就是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 让自己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三)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 体验
机械的、呆板的、被动的、纯说 教的方式,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 培养效果不佳。教师应当为学生创 造条件,让其去亲自体验、亲身参 与,这才是帮助其进行社会情感学 习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 活动中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活 动,引导学生在深层次的体验活动 中习得相应的社会情感能力。当然, 教师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社会情感学习目标等来设计实践活 动方案,而非任意组织学生参加一 些毫不相关的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 们的学校”这一单元时,教师通过组 织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认 识学校后, 逐渐树立集体意识。在“我 们的学校不简单”这部分内容教学中,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 动,通过查看学校的荣誉墙、采访部 分教师和学生等方式了解学校的建校 时间、历史变迁、占地面积、师生人 数、所获荣誉等。然后,在课堂上开 展一场学校情况介绍会,大家相互分 享。有助于学生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学 校,逐渐产生一种自豪感、归属感, 这就是集体意识。而集体意识的出现 也代表着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集 体认知能力。最后,教师采用谈话引 导方式,催生学生的集体管理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们 的学校获得过那么多的荣誉,学校建 筑还修建得这样漂亮,我们怎样才能 将这些保持下去呢?有的学生说:“我们要遵守校规校纪, 讲文明、讲礼貌, 这样就能继续保持‘文明校园’的荣 誉称号了。”还有的学生说: “我们 要认真打扫卫生,不随地乱扔垃圾、 不践踏草坪,保护校园环境,这样学 校就能继续漂亮下去了。”以谈话引 导促使学生产生融入集体、遵守集体 管理规范等方面的意识,从而促进集 体管理能力的发展。
(四)巧借辩论分析,促进认知 重构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中设计很多辨析环节,教师可以借助 这些辨析,引导学生在辨别分析的过 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此外,教师还 可以在辨别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 学会换位思考,有助于培养与他人共 情及理解与包容他人的能力,这也是 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之一。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辩题,组 织学生开展一场微辩论活动,引导学 生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分析 问题,这才能促进其认知重构,特别 是对“他人”的认知重构。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和我的同伴”中的第二课“不一 样的你我他”,就是为帮助学生认识 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学会 接纳不同”。在教学本课“与‘不同’ 友好相处”这部分内容时,结合教材 内容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辩题“急性 子好还是慢性子好? ”学生在辩论过 程中就会发现“急性子做事利索,但 追求速度所以容易忽略细节”; “慢 性子做事细心,但是速度太慢影响效 率”,双方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没 办法比较出谁更好。学生得出该结 论后,教师可以继续借助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急性子和慢性子的人交朋友 有什么益处呢? ”学生很容易就会想 到“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彼此身上的优 点”。在这一系列的辨析思考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他人”意识,开始认 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之 处,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我们要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并且尝 试理解与包容他人身上的缺点,这样 才能和谐友好的与他人相处”。
(五)引导想象扩展,催发社会 意识
社会情感学习其实也是为了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里所说 的问题是与自我、他人、集体的认知与 管理相关的问题。想要培养学生解决 这些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通过想象扩展的方式,对某些既定行 为可能带来的益处或问题作出设想,并 且思考通过何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些问 题,这对学生道德想象力的发展有益。 而道德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对自身行为 及其可能造成的结果作出一些必要的 选择和评判,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自我 管理,避免由于自身行为对他人或社 会造成某些不利影响,这其实也是催 发学生社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情 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道德 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教学 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借此促进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为例,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 生认识到“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公 共生活越来越好”,从而有效培养 其集体意识、社会意识等。在教学 本单元“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 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 想象扩展的方式发展自身社会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如果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都不遵 守交通规则, 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学生 认为“肯定会有随意闯红灯的行人 和车辆, 街道上的交通事故会变多”,有学生表示“行人和车辆都只顾自 己,谁都不愿意礼让对方,街上肯 定会堵车吧,说不准直接导致交通 瘫痪”。通过这样的想象扩展,学 生就能深刻地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 的重要性, 并在内心深处萌发出“我 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这其实 就是一种社会意识,或者说集体管 理意识。
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自我管理、 处理人际关系、参与集体生活等方面 的能力提升是极为重要的,这些都是 学生日后能够快速适应、顺利参与社 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在道德与法治教 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耐心 引导学生,同时还应通过创设教学情 境、组织实践活动、引导辩论分析和 想象扩展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社会情感 能力的发展。当然,教师还应在实践 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更多能够将 小学道德法治教学与社会情感学习融 合到一起的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参考文献 :
[1] 郭 元 祥 , 王 金 . 课 堂 教 学 何以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 [J]. 华 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22(05):159-166.
[2] 何颖 . 社会情感能力培育 :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然追求 —— 以《网络新世界》为例 [J]. 福建教 育 ,2022(30):8-11.
[3] 邹霞 .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社 会情感能力的培养策略 [J]. 南京晓庄 学院学报 ,2022(04):35-41.123.
[4] 曹坚红 . “社会情绪能力养 成”教育的实践特征与创新 [J]. 人民 教育 ,2019(Z1):90-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