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标签理论以独特的视角为小学阶段“问题”学生的德育提供了新思路。从越轨社会学标签理论视角分析“问题”学生的产生, 为教师反思教学提供了新方向。标签效应对小学生德育成效将产生正负双重影响。小学阶段德育工作者应该吸收、借鉴标签理论, 做好“问题”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
问题学生; 越轨行为; 越轨社会学; 标签理论;
就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德育现状而言, 出现品行不端等问题的“问题”学生不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外部因素有灌输式的德育方法、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外部环境恶劣等, 内部因素有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等。笔者基于越轨社会学标签理论视角, 从教师的角度探析现行德育体制和德育模式下提高小学阶段德育实效性的可行路径, 以期为小学德育工作者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一、以标签理论审视小学德育工作
标签理论是用来解释越轨行为的。依据道格拉斯 (Douglas) 和瓦克斯勒 (Waxler) 的观点, 所谓越轨, 指某一社会群体成员被判定违反群体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思想或行为。[1]但该定义是开放性的, 我们所说的越轨行为通常指个体违反其所属群体或社会规范的行为。标签理论关于越轨行为的基本观点是: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 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2]
越轨行为可以划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初级越轨指暂时性的、程度较轻的、未被他人发觉的越轨行为, 而次级越轨行为指持续性的、程度较重的、被他人发现并对行为者产生较大影响的越轨行为。在初级越轨发展为次级越轨的过程中, 有一个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就是对行为者影响力较大的人给行为者贴标签。整体的流程如下:行为者的重要他人注意到行为者出现了越轨行为, 接着给行为者贴上越轨标签, 该行为者最后就变成了惯常性越轨者。
在未被他人发现或者行为偏差程度较小的情况下, 个体产生初级的行为偏差并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从行为偏差程度来看, 这种行为偏差不能称作失范的越轨行为。但是, 当这种偏差行为被相同场域中的其他人 (尤其是对行为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 所感知并被其贴上“越轨者”标签时, “越轨者”标签自然而然地产生隔离屏障, 将“越轨者”与正式群体隔离。也就是说, 人们通常会排斥和疏远被标为“越轨者”的人。在“越轨者”标签的长期影响下, 被迫从主流群体脱离开来的“越轨者”在越轨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逐步成为职业越轨者, 不断做出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属于社会场域中的一种行为, 而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 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同属于社会场域。从越轨行为产生的关键节点和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实效影响力来看,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小学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标签理论审视, 从中获得改进小学德育方式的新视角。标签理论认为, “贴标签”是越轨行为产生的关键节点, 行为者的重要他人发现行为者的越轨行为, 并将“越轨者”标签固定在行为者身上, 在标签行为倾向性的持续潜移默化下, 行为者不断产生越轨行为。
从这一思路出发探寻小学阶段“问题”学生产生的缘由,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问题”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从教师角度分析, 教师发现学生偶然地、无意识地做出某些偏离或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后, 给学生贴上相应的行为标签, 在标签潜在倾向影响下, 学生逐步沦为“问题”学生。
从教育学层面来看, “贴标签”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 即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我们提倡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发展性的评价, 这事实上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不断给学生贴标签。教师是学生在学校场域中的主要引导者, 教师的引导是通过其对学生的不断反馈来完成。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来源于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在每一阶段的反馈 (“贴标签”) 将影响学生的阶段性自我认知, 这种自我认知将表现在行为上。笔者阐述标签的影响力并非反对教师给学生贴标签, 恰恰相反, 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正视标签作用, 科学、合理地使用标签, 最大限度地发挥标签的正向功能, 以此激发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
二、标签效应对小学生德育成效的双重影响
对于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而言, 影响德育成效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权威。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力体现了教师“贴标签”的影响力。
(一) 积极标签的正向功能
积极标签的正向功能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对教师来说, 给学生贴标签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与预期性评价的过程, 也是对自身教学效果认知与评价的过程。这些暂时性的标签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辅助工具, 为教师选择适当的德育模式、德育方法等指引了方向。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标签是对学生的肯定, 这种肯定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潜在推动力, 发挥正强化作用。积极标签对于品行端正的优秀学生来说, 既可完善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增强自信心, 又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 促进其社会能力发展。即使学生偶然出现暂时性道德“越轨”行为, 教师仍然不对学生行为做出否定性评价, 而是给学生贴上引导性的积极标签, 就可使学生在积极标签的引导下修正偏离的方向。小学生对教师的赞扬具有积极响应力, 因此, 在培养学生品行的关键期 (小学阶段) , 教师要适当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二) 消极标签的负向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否定性评价和不当的教育措施在“问题”学生最初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消极标签的负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消极标签含有消极性暗示, 迫使学生强化对标签潜在的行为角色与行为方式的认同, 促使学生产生“自我降格”心理。在消极标签的自我暗示下, 学生将会逐步顺应教师的消极评价, 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最终变成惯常性的“问题”学生。教师一旦给某个学生贴上否定性标签, 在德育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从该学生偶然的“越轨”行为中寻求“历史渊源”, 以此肯定自己对学生认知的准确性, 容易对学生形成刻板印象。此外, 教师给学生“贴标签”之后, 对学生“越轨”行为采取的惩戒性措施将会强化消极后果, 反而增加学生“越轨”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 教师要以“消退”来代替惩罚。
其二, 消极标签将导致群体分化, 使得“问题”学生处于教育边缘地带。小学生容易在教师权威影响下, 主动 (或者模仿其他学生的做法) 排斥和疏离被教师贴了负面标签的学生, 这样将导致“问题”学生被迫游离于群体之外。社会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对小学生而言, 同辈群体相当于小型社会, 这个小型社会是小学生实现社会化、追寻心理依存的基本场所。学生主要是在同辈群体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自身社会能力, 消极标签令被迫游离的“问题”学生缺少社会依存与心理依存的重要对象, 其社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远不如同辈群体的其他成员。“问题”学生为了寻求归属感、获得情感认可和心理支持, 开始集结成为边缘群体, 使得个别问题发展成为群体性问题。在群体分化的状况下, 容易产生“教育失衡”问题, 而边缘群体因处于德育劣势地位, 将对小学生的人格、人际关系、社会能力等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三、标签理论对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启示
“贴标签”应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其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每一发展阶段都能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贴标签”具有双重正向作用, 恰到好处的标签既能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价值感, 促使学生自我调节, 使自己往优秀学生靠拢;又能使教师对学生及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形成科学认知, 并根据此暂时性标签, 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健全学生人格。因此, “贴标签”应当成为教育的一种手段。
(一) 平等地对待孩子, 平等地贴标签
平等地接受教育是每个学生都享有的权利, 因此,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关注应当在大体上是均衡的。教师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避免“教育失衡”状况产生, 避免因“教育失衡”及消极标签导致边缘群体产生, 不利于班级管理及学生人格塑造。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差异性等基本特征, 因此教育的公平性不仅体现在平等受教育权利, 而且体现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德育工作也不例外, 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标签理论印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即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潜在引导力, 能引导学生实现自我预期。标签的时态既可以是现在时也可以是将来时, 即给学生贴的标签可以是对学生当下行为的诊断, 也可以是结合当下表现对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推测, 这种推测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各不相同。期望值的高低并非表现为教育有失公允, 笔者强调的德育保持公平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指教师将“贴标签”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时, 要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 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言行做出理性评判, 平等地贴标签。教师根据标签这一反馈形式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方式, 以加强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 及时给学生贴上具体的积极导向的标签
德育工作者应当把“贴标签”转变为对学生进行积极、科学的引导性评价与认知的一种方法。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 德育工作者要有一双能及时发现真、善、美的慧眼, 随时留意学生的各种品行表现, 并以恰当的正向标签及时强化学生的良好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内化吸收德育内容, 形成固定化的合乎法礼的行为模式。心理学研究也已证明, 态度一经形成, 就会对人的心理及社会实践活动, 对人和事的认识、判断、情绪反应、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3]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 思维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是对规则的单向认知。此成长期的孩子还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往往以外在规范进行道德判断。此时, 教师和家长是规范的主要制定者, 学生以教师为权威, 自然对教师的服从力较高, 教师的态度不仅影响着被贴标签学生的态度, 而且影响其他学生的态度。
教师及时给学生贴上具体的积极导向的标签, 能够使被贴标签的学生及时强化行为, 还能使其他学生在教师影响下, 深化对被贴标签学生的角色认同,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在发现学生出现初级“越轨”行为时, 教师要避免轻率地给学生贴上消极标签, 以免这些消极标签成为该学生转变为“问题”学生的催化剂。同时, 教师要避免对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采取不恰当的惩戒措施, 以免事与愿违地造成强化不良言行的消极后果。
标签要发挥导航仪的作用, 必须是具体且细致。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和中年级阶段, 学生往往依据具体的事物与形象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因此, 标签越是具体化, 越容易被小学生理解、接纳, 越容易发挥其指向性作用。标签过于笼统, 则无法使他们清晰地认识自我言行, 起不到强化巩固作用。
要最大化地发挥标签的正向功能, 还需打通学生的不同生活场域, 确保家校教育观念的统一性, 避免出现“5+2=0”甚至“5+2<0”现象。家长与教师须加强合作、交流与沟通, 积极采用正向标签, 发挥标签的良性暗示作用, 使二者形成教育合力, 对学生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向, 共同推动学生人格及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 设群体榜样, 强化正向标签导向性作用
相对于其他德育方法, 榜样示范法对小学生产生的德育效力更高一些。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性与惯于模仿学习的特点, 榜样示范法将德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 使学生更易于接纳、内化。因而, 德育工作者可以在班集体或班级非正式群体中设立德育榜样 (最好是群体的领导者) , 赋予这些榜样以正向积极的标签, 利用同伴群体的规范作用, 强化正向标签的导向性功能, 促使群体向榜样看齐。标签理论与榜样示范法相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德育课程的不足, 将德育从课堂场域延伸至生活场域。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