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14:15: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使研究生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的现状,然后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培养,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这也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的根本要求[1] 。通过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阶段我国比以往任何发展 阶段都更趋近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 比以往更有实力、有坚定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目标[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等教育是一 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3] 。当前,高等教育肩负 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而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因此高 校通过全面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发挥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能够把思想 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工作全过程[4] 。即高校要始终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 导,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接班人、坚持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这一 系列问 题,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全员育人、全程 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 法,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 依据和行动指南,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 重要意义[5]。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 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 有重要作用[6-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 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 用。”[8]研究生是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 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 。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教育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行 动指南[9],贯穿研究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及研究生成长 成才全过程。对此,根据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强 化交往、交流、交融意识的现状和不足,以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多维度、多角度、深层次并 进驱动的研究生思政育人格局,提出研究生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对策和建议,优化研究生思想 教育与实践活动形式,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与价值 观念,对当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的现状

  (一)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建 设有待完善

  针对研究生教育而言,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 心,又要以学术创新教育为主体[10]。研究生交往、交流、 交融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但部分高校在研究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还缺乏统筹协调 和整体设计,相关制度建设仍有待完善,缺少针对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门制度文件和政策 研究,这将阻碍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 工作的全面推动和开展 。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导师层 面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职能、工作职责、领导机制、考核制度不清晰,研究生铸牢交往、交流、 交融意识教育的协作渠道不通畅,存在学术育人与思 政育人脱节的现象,导致育人效果不明显、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质量不高,进而无法形成全面推动 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全员参与、 全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二)导师和研究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11] 。从提升研究 生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高校更关注导师的培养责任 和指导能力,容易忽视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研究生交 往、交流、交融意识的重要作用,没有将研究生交往、 交流、交融意识与提升导师师德、指导能力和水平,以 及导师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大部分导师重视研究 生学术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研究生 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 富内涵认知不足,缺乏深层次理解和体会,进而没有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缺 乏有效的引导。另外,在信息化时代,高校研究生容易 受到网络、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思想观念上容易产生一些偏差, 进而陷入迷茫;研 究生有着多元的价值判断,但同时其价值观容易受到 多元文化的影响,即在研究生的视野和思路得到拓宽 的同时,社会上部分负面信息也容易对其价值观念产 生冲击[12],进而对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 生不利影响。具体来说,研究生容易受到科研压力、就 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等多种客观情况影 响,尤其是研究生更注重学业和实际生活情况,对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对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不够 深入,且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紧密;研究生培养 过程中, 其没有充分地将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国家、社 会的发展需要有机契合起来,没有完全将家国情怀融 入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故研究生对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

  (三)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缺 乏系统性、创新性不足

  强化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是高校培养研 究生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 之间会交往、交融、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因此研 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13]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课程思政 和思政课程仍是高校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主渠道,虽然高校通过组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文化长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知识竞赛等为 研究生获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拓宽了渠 道,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形式,但没有形成系统 的培育体系,使得教育内容呈现碎片化特点,无法起 到全面、系统的教育作用 。同时,部分高校在研究生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 与本科阶段同质化的问题,忽略了研究生群体的学习 特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完全将研究生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想教育、专业能力、科研能 力、组织能力培养等有机协同起来,导致研究生综合 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14]。此外,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单一, 多以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为 主,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较少采用课外 实践体验、榜样学习、案例教育等其他模式 。即高校研 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体系有待完善, 应针对性地挖掘和延伸培育路径 。概言之,研究生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在实施具体有效的 行动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部分高校尚未形符 合自身需求的、有效的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教育模式。

\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的策略

  高校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教育体系的构 建需要以制约研究生教育和发展的问题为切入点,充 分把握研究生群体的特点[15],认清当前培育所面临的 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形 式,因地制宜地设计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具体创新 举措和实践路径,形成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育人合力,从而共同推动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思政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建立健全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育机制

  高校要坚持新发展阶段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 确价值观引导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建立以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研究生培育机制,以便落实立德 树人等要求,并全面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 。高校 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将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加强研究生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具体 而言,高校要建立责任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学 院—导师—研究生”四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制度体系;建立多部门同步工作机制,构建纵横相通、 贯彻力强的实施保障体系,提升人财物使用效益和辅 助合作效率,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注重制度的推 进落实,以保障相关制度和政策落地见效;不断提高 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效果,实 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时,应针对研究生群体 促进方法引导、科研创新、人生信念、价值观念、社会 观念的有机协调统一,从而形成育人合力 。即要坚持 问题导向,全面分析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和短板,聚焦重点目标、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 领域和薄弱环节,注重精准施策和精细化管理,加强 分类指导;坚持合力导向,通盘兼顾职能部门各项管 理职责,挖掘研究生培育多维度的育人资源及育人潜 力,完善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教育整体制度设 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实现各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协同 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 体系需要,结合高校实际,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 思路,统筹推进研究生交往、交流 、交融意识提升工 作 。概言之,要通过完善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 协同教育机制,使研究生在家庭和学校氛围的积极影 响下,自觉认识到交往、交流、交融意识的重要性。

  (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研究生导师 立德树人职责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入门指导人,是研究生培养 过程的首要监护人,同时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第一监察员,在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导师在培养和教育 研究生过程中, 要始终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使命, 因为其学术行为、师风师德、政治素质等对研究生的 思想价值培养、专业知识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 响。研究生导师要准确把握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 识的深刻内涵,创新导学思政工作体系,将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贯穿导师与研究生互动全过程, 在学术科研、校园生活与职业发展中强化研究生价值 认同,培育研究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勇于探索的 科学创新思维,使其树立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增强针 对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的关怀和心理引导,开展高水平学术引导与合作,把学术与思维竞争力深植 在全面协调的内涵发展之中。高校要加强研究生导师 队伍建设,严格导师岗位管理,建立省级重点保障、培 养单位全覆盖的导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 体系,并支持导师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到行业企业实践,以便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并切实增 强导师在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关怀和心理引 导意识教育上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 。基于此,以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多角度完善研究生育 人体系,可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铸牢研究生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全员育人格局

  高校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 会、校长办公会应定期讨论研究增强研究生交往、交 流、交融意识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学校层面,应统筹谋 划、组织推进有关工作,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具体负责 落实学校部署要求,从而形成各司其职的育人格局。 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是推动研究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 治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 水平,切实有效地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知识 相结合,发挥课程的思政导向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生管理人员和专职辅导员 队伍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良好 的政治素质可为增强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奠 定坚实基础 。高校应实现全员辅助研究生增强交往、 交流、交融意识,对此,要使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和领 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 涵和实践要求,还应引导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共生理 念,切实把增强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贯穿学校 各项工作,进而不断推进学校工作高质量发展。

  ( 四)以研究生党建为抓手,铸牢研究生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研究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强化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教育方面发 挥着重要的抓手和载体作用 。对此,要提高研究生党 建精细化水准,加强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建设,从学 科建设方向入手创新研究生党组织结构形式,开展形 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机融入研究生党员学习活动,从而发挥研究生党支 部在研究生群体中的政治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 。 同 时,要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 动,引导研究生党员牢固树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协作进步、命运共生的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 同”;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强化党组织的战 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遴选研究生党建 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研究生党建先进典型,并加 大宣传力度。此外,要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能够有效 提升高校研究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与教 育引领深度融合,可增强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进而更好地铸牢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概言之,高校要充 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联系服 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 穿各项工作和活动始终,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创新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内容和形式

  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学术团队指导教师主力军、 学科建设指挥棒、科研项目驱动力的作用,不断提高 思政课程及专著建设质量,提高研究生交往、交流、交 融意识教育成效,形成“学术引导+思政把关”的培养 特色,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贡献为价值导向,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研究生思 政课教学体系,突出探究性学习,增强思政课的思想 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围绕铸牢研究生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内容,加强课程改革创新,优化 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通过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 改革项目思政专项、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专项等项目的形式,推动学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 育深度融合,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示范课程或精品课程;打造“校内+校外、线上+ 线下、理论+实践”一体化建设的铸牢研究生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教育载体,通过丰富学习和交流形式,将理 论认知转化成实践价值,在交流与互动中统筹师生合 力,提升育人成效;完善高校文化建设机制,围绕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文化育人,运用教育教学、 实践活动、文化熏陶、媒体宣传等方式将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广大 师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 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底蕴。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 展,拓宽了高校研究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16],丰富了 学习资源,给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意识教育工作带 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此,高校应把互联网建设成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借助新媒体技 术切实增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便捷性,并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合理甄别 网络信息资源和教育内容,加强网络法治宣传工作, 创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充分利用 5G 时代新媒体 “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构建研究生交往、交流、交融 意识教育线上课堂、线下课堂有效联动机制。

\

 
  三、结语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长期性、系统 性的工作,高校要通过完善研究生铸牢交往、交流、交 融意识育人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学术育人与思政育人 “两促进”落实机制,创新研究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模 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 程,以便形成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 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赵永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生 命线[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2(4):93-96.

  [2] 沈雁昕,李正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重要论述探析[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15):5-12.

  [3] 李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1(32):65-73.

  [4] 靳泽宇,周福盛 .普通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机 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31-36.

  [5] 刘佳. 以制度优势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J]. 中南民 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37-43.

  [6] 赵婀娜.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7-07-31(5). [7] 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EB/ OL].(2020-09-25)[2023-01-24].https://www.sohu.com/a/420836405_ 100011043.

  [8]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 示[EB/OL].(2020-07-29)[2023-01-25].http://www.moe.gov.cn/jyb_x- wfb/s6052/moe_838/202007/t20200729_475754.html.

  [9] 安平.新时代研究生铸牢共同体意识探析[J].现代交际,2021(16): 124-126.

  [10] 王璐莎,朱蓝燕,黄勇.“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0):57-60.

  [11] 王战军,李旖旎.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论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5):1-9.

  [12] 王苏萌.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 都:西华大学,2022.

  [13] 胡良人,胡兰蕊. 民族院校研究生导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N].广西民族报,2021-05-14(8).

  [14] 王鉴,刘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J].西 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5):14-22.

  [15] 李莎,管仪庆,郭璇,等.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 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2(20):96-99.

  [16] 李恒.新媒体背景下宁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1.

  通讯作者:崔凤丽(E-mail:314227887@qq.com)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8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