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对相关背景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最后提出了数字化转型 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包括重制培养方案、创新教学形式、推进“政产学研”协 同育人。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年) 》指出,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45.5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 长 16.2%,高于同期 GDP 名义增速 3.4 个百分点,占 GDP 比重达到 39.8%, 可见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1] 。随着我国经 济结构的转变,建筑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一代信 息技术与建筑业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和改造, 开展建 筑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双轮驱动”,把中国从“制造 大国”变成了“制造强国”和“智造强国”[2]。《数字建筑 发展白皮书(2022 年)》指出,所谓数字建筑,是基于 数字孪生理念,全面运用 5G、BIM(Building Informa- tion Modeing 建筑信息模型) 、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 现建筑业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智 能化,从而构建项目 、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 系[3] 。加快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创新, 因为信息化建设对建 筑业人才尤其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 地提高 。现代社会要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综合型复 合人才,只有具备专业的管理理念和工程技术,才能 实现工程项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以实现工程项目 的效益最大化。近年,工程管理专业的总招生及开设 的数量和增长的速度都在不断增加 。在数字经济时 代,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基于此,本文拟在说明相关 背景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 状, 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加以论述。
一、相关背景
建筑业数字化就是通过运用 BIM、云计算、大数 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来引导 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将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人 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集成,实现建筑业的 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 从而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4] 。建 筑业数字化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①在建筑领域,建筑业的数字化改造将促进中小 型、大中型企业的分化,从而使新的企业生态得以建 立;②从工程领域来看,基于横向视角,大的勘察设计 公司与大的施工单位的差距会逐步缩小,特别是大的 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将会逐步融合;③从公司管理层 来看, 信息化管理系统、BIM 技术能够促进团队的扁 平化,进而建立一种网络化的团队架构[5]。
国内各高校正在加快推进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途径,如清华 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堂班, 姚期智院士任首席教授, 2019 级首次招收了 30 名学生;山东大学于 2019 年启 动了“智能工程与管理”创新实验班建设工作,依托管 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知识结构,突出基于模型的 系统工程和数字化技术及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 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系围 绕新工科的新理念、新形态和新方法,紧密围绕网络 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数字化工程管理”[6]。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业数字化的基本目标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 升建筑企业的效率与效益,从而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 争能力 。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 质和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即工程管理人员不仅 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还要有较强的综合 知识 。随着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各高校的工程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 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同 时也迫切需要适应建筑业的需求, 不断转变教学方 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专 业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 如何培养多元化的创新人才,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一 个长久的研究主题。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需要 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元素集成创新,以匹配人才培养 的周期和经济社会的进步[7] 。二是如何适应建筑业数 字化转型的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管理人 才, 是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及在建筑业数字化 推动人才技能升级的背景下,如何使信息技术的快速 发展与工程管理专业紧密对接, 培养具备核心知识、 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三是对于研 究型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将研究能力转化为教 学能力也是一个关键挑战。
据上所述, 面向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工程管理 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同时对高校 而言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 目前,已有相关高 校工程管理专业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在数 字化转型背景下,从培养方案重制、教学形式创新、 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三个方面探索工程管理专 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期望研究预期成 果能为高校开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 定借鉴, 也能有效丰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理论研 究成果。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构建路径
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 高校的工程 管理专业必须把握机遇,改变传统观念,优化培养方 案,重构课程结构[8]。具体可按照重制培养方案、创新 教学形式 、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思路,构建 “三位一体”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 图 1 所示。
(一)重制培养方案
通常,培养方案涵盖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 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 培养方案解构为三个模块,分别为知识模块、能力模 块和素质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下一级解构内容[9],如图 2 所示。基于此,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 制应从此三方面入手。
1.知识模块内容。知识模块方面,包括学科基础课 程、专业主干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学科基础 课程为整个课程体系的知识基石;专业主干课程与能 力模块的实践课程相辅相成,以达到专业知识与实践 相结合的效果;跨专业选修课程选择高新智能技术在 建筑领域的应用选题,根据选题开设系列课程,以培 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理类基础课程、计算机 学科基础课程,以及管理学科基础课程。其中,计算机 学科基础课程可适当增加课时及难度。专业主干课程 可分为三个课程组, 按照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分别开设于第三、四、五学期,同时在课程安排上与BIM 软件应用相结合。第一课程组同期可开设 BIM 结 构建模类软件学习课程;第二课程组同期可开设造价、 算量软件学习课程;第三课程组同期可开设 BIM 综合 管理类软件学习课程 。 由此,将专业课程内容与 BIM 软件相关内容有效融合,在增强学生 BIM 软件应用能 力的同时, 也能促使学生反复巩固理论知识并应用。 通过院系合作,可在第五、六学期开设跨专业选修课。 课程主体可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 动互联网、虚拟现实、3D 打印、机器视觉、机器人等信 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选题。在具体选题下可设置 系列课程供学生选择,且要求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院系 的课程 。具体课程开设应体现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 即从基础原理到应用。该模块课程不仅要拓展广度还 要适度深挖,以增强学生在该方向上的应用能力。
2.能力模块内容。能力模块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工 程实操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 工程管理专业,高校应将课堂教学移至实验室,实现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紧跟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步 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实践课程应注意 BIM 软 件学习课程的结构安排,从平面图纸到三维立体再到 单个工程的应用(算量、计价、综合管理),并与课堂教 学相辅相成,此外,还要与院系合作设置选修课,并配 套相关实验 。此外,学校可联合企业搭建专业实践平 台,将之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载 体 。如重庆大学联合中建集团、广联达、林同棪国际、 远大住工等多家企业搭建的实训平台, 从实习实训、 研究创新、综合素养、人才就业 、双师队伍培养等方 面,共享共建了一系列智慧建造全链条产学研协同育 人实践基地 、虚拟仿真可视化技术教学应用实践基 地、建筑数字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基地等 。这样以理 论知识为基础,增加实践及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 比重,才能面向建筑业数字化的转型,培养出符合我 国国情的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
3.素质模块内容。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 文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工程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才培 养目标如下:培养具备高尚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自然科学基础和优秀 人文社科素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 土木工程领军人才。毕业生要能够应用信息、网络、自 动化、大数据及智能算法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胜任数 字化设计 、 自动化施工和智能化运维等相关应用,技 术研发、咨询和服务的工作,用 5 年左右的时间成长为新基建、融基建领域的技术或管理骨干。
(二)创新教学形式
1.推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案例驱动”教学方 法,即以工程实践为指导(实例+案例),结合理论知识 要点进行引导 。案例教学最早起始于 1870 年哈佛大 学法学院,随后以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的模 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如工程管理机构(Project Man- agement of Institute,PMI) 、 国际工程管理协会(Inter- 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IPMA) 等工 程项目管理国际权威组织,对专业人士的资格认证培 训尤其重视案例教学[10] 。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 程教学多以PPT 形式进行,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专业的理论知识, 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非常零散, 不能全面地理解和分析工程项目的总体思路 。由于工 程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再加上当前建筑行 业的数字化转型,高校应转变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的 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向“主动”接受转变,采用案例 教学法,使学生在现场接受知识的同时,能自主地选 择自己的工程角色。
2.实施工程“双师”教学模式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要通过强化与不同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等之间的合作,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实施工程“双师”的教 学模式,把工程施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地联系 起来。具体而言,校内教师在基础知识讲授、课程实践 和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指导;校外导师的主要指导内 容则包括:强化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丰富实习经验 , 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职业技能与创业技能。“双师” 制度可构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关系,但最获益 的还是接受“双导师”制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 。 “双师”制度解决了校内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能使 学生的培养过程更加完善。
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从目前高校工 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方向都与建造技 术、项目管理相关,亟待加大经费投入,改进教学环 境,积极推进教学软硬件、实训、实践平台等要素的配 套完善,加快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的建设,提高理论教学服务质量、实践教学服务质量 和素质教学服务质量 。通过建立实训培养基地,高校 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层出不穷的科 研成果及更新及时的大量科技信息,能够全面、迅速、 深入地与产业组织对接;同时,在生产实践、人才使 用、产品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通过吸纳高层次的毕业生参加企业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研发,不仅能够优 化研发队伍,还能通过双向互动,更新理念,加速创 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即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 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顶层设计、人 才培养及科研、产业人才需求一体化综合培养模式。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工程管理 创新人才的培养等, 均受到政府顶层设计的推动,诸 如政策及标准的发布等。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 的综合性学科,工程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难 题,均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深入的科学研究与 实践探索共同解决 。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社 会实践,做到知行结合,及时掌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 府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方 向。20 世纪 90 年代,纽约州立大学的埃兹科维茨教授 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雷德斯多夫教授共同 提出了“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model,TH 理论),是 指突破“大学—产业”双螺旋线性结构,创建“大学— 产业—政府”三螺旋非线性网状创新模型,即由政府、 产业、高校三个主体按照市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各自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形成三股力量相互影响、螺旋 上升的竞争、协作关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在实施数字化建筑工 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政府支持的大 框架下,既要教授专业知识,又要开展数字化教学,同 时也要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与企业需求对接。“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产业 和大学的合作关系,强调这些群体的共同利益是给他 们所处的社会创造价值,由此政府、产业和大学三方 都应该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 者。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工程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 如图 3 所示。
四、结语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作为与市场结 合紧密的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要抢抓数字化的战略 机遇, 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整体 性、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用数字化思维系统谋划 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素质、知识 和能力的相关要求 。由此,本文基于建筑业数字化转 型大背景, 在分析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工程 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挑战的基础上, 提出从 重制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创新、推进“政产学研”协同 育人三个方面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其中重制培养方案涉及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及素 质模块三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法创新涵盖推行“案例 驱动”教学方法、实施工程“双师”的教学模式、加强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三个方面,推进“政产学 研”协同育人主要引用“三螺旋理论”,即由政府 、产 业、高校三个主体按照市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开展 教育创新 。本研究的开展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 培养提供了参考, 为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 了帮助, 丰富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 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年)[EB/OL]. (2022-07-10)[2023-01-10].https://www.163.com/dy/article/HBTBCRNC 051187VR.html.
[2] 李高扬,张敏,张明媚.学科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8):84-86.
[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数字建筑发展白皮书(2022 年)[R/OL] . (2022-03-30)[2023-01-10].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3/ P020220330512284345397.pdf.
[4] 何晓川,李英攀,彭波,等.基于 DEMATEL-AISM 的建筑业数字化 转型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2.36(2):18-22.
[5] 程晓丽.BIM 技术是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N]. 中国建设 报,2020-12-11(8).
[6] 刘春来,丁祥海, 阮渊鹏.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48-52.63.
[7] 严景宁.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西部 素质教育,2021.7(23):1-3.
[8] 晏永刚,袁月,孟卫军.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三维体 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3):40-47.
[9] 王海军,刘玉琳,余维田.模块化嵌入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研究[J].软科学,2019.33(1):120-125.
[10] 倪国栋,王文顺,赵利.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73-176.其他作者简介:陈雪莹(1999— ),女 。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专业人 才培养。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