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价值,然后分析了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瓶颈,最后论述了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包括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提升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高质量教育目标体系。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擘画指引,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统筹谋划部署并摆在突出重要位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把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作为重要任务[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3]。西部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全局性发展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发展[4]。基于此,本文拟在阐述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困境,对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加以论述。
一、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价值
从地理角度来看,西部地区是指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省(市、自治区)。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5.22%[5]。但从地理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率区域间存在不平衡,其中东部地区最高[6],而西部地区疆域辽阔、山脉纵横、资源丰富,但城镇化率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投资,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地方文化及经济不发达的影响,西部地区教育欠账大、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7]。与此同时,考虑到通过增加教育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其充分发挥知识与技能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8],因此西部地区需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随着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推进,其迎来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双高”建设期。笔者认为,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于个人发展、学校发展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都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一是从个人发展层面来讲,通过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能优化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并增强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收入。二是从学校发展层面来讲,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就意味着学校要树立科学的职教理念、健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构建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这样一来,学校就能全面把握建设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从而为加快实现西部地区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来讲,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就能使西部地区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加大开放、共享、共建,同时为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加快西部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夯实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瓶颈
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要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中的广泛应用为目标,以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职责。然而,目前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存在以下瓶颈。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同东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相比,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欠发达,东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据学者统计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中,无论是学生数量,还是教师数量,东部地区均超过西部地区[9],这就说明了东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发展也不均衡,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的省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目前,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沿用以前设置的高职院校“三改一补”标准,投入增加不明显。据统计,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仅有重庆、四川、陕西、广西、内蒙古、云南6省(市、自治区)高于西部平均值,其余6省(自治区)的耦合协调度均低于西部平均值[10]。另外,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还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上,以及人才流动与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11]。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不足
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跟不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利于其发挥对西部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主要表现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需要提高,尤其是在理念支持、人才支持、科技支持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发挥得不明显。同时,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企业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对接与联动也不通畅,导致校企关系处于松散状态。另外,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上同区域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向对接不充分,特别是在支持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产学研结合发展上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此外,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校企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使得校企双方诸多诉求都得不到满足,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三)各方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不足
各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方面同东部地区相比,支持力度不足;二是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低,毕业生流失比例高[12]。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经济转型与升级速度缓慢,区域就业难以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升级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变弱。探究其根源,是由于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借鉴、跟随东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高的强校模式,而对西部地区的人文地理、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现实需要及人们的价值追求与组织环境等特质关注不够全面、研究不够深入,致使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化”特质不明显,办学实践进展缓慢、效率不高,从而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另外,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由于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现行教育教学体制中已经没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导致学校办学失去了社会力量的参与,且学校自身并没有建立起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体制的管理体系,使得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不紧密,这也是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无法实现提质培优与特色发展的一个原因。
三、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但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目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同行业企业的深度联合,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
(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西部地区每个地级城市都有一所或多所高等职业院校,这些高等职业院校同所在城市处于同一区域空间中,且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创力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这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同时,这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将会为本区域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文化繁荣及社会发展等提供助力,也有利于本区域内的产业转型升级,并为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因此,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努力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使之积极服务于产教融合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互补和联动,深化区域产教融合,快速推动校企集群合作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搭建,以此为基础与区域企业开展集群式合作、协同创新合作,使技术转化成本得以快速降低,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与此同时,基于这些平台,从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整合相关的职业教育资源,并使这些资源在相应的领域得以应用,以便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给予支撑,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成立资源整合小组,从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职教集团、同一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基地等层面出发,按照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类型进行分类,确保整合的职业教育资源具有可用性。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按照“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原则,大力推进乡镇企业创新发展,故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应立足区域实际,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以便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基于这一情势,还应该从知识、技术、科创三个角度入手整合相应的职业教育资源,以此助力乡镇企业发展,提升农村产业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二)打造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提高区域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创新主体的作用。对于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深化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因此,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加快校企合作,以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准拓宽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区域企业创新能力。
第一,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快校企合作步伐,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同时企业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领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实体化生产经营,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使自身能够真正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主体之一。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围绕“人才高地”与“创新高地”两大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全面对接“一带一路”“东数西算”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共同体。在这一进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度参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1+X”证书制度改革及“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构建;要向国外学习,如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体系,探索符合区域现实的校企合作多元化办学模式,如“订单式”“工学交替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并将企业文化也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还要主动承担起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责任,即以人才与技术优势支撑企业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最终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要以高质量的产学研开放合作平台实现校企高质量合作。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整合区域内产业、教育、科研优势资源,打造产学研开放合作平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可联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企业共同组建产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或者联合区域内的各职业院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组建区域联合性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共享技术人员、实训基地、科研成果,提高资源利用率。概言之,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加强同企业的高品质合作来承接技术的应用、传播及研发创新项目,以此加快企业转型与升级。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高质量教育目标体系
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又是一个渐进式过程,故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计划的实施,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已接近西部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同时,由于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内部分配不均匀、办学趋同化且无明显特色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受到明显制约。因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高质量教育目标体系,是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特色办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认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构建开放、公平、生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更加公平、均衡、高效的发展。
第一,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要明确区域性办学定位,推动自身特色化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人人成才”的教育,是致力于为产业转型与升级及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的路径。职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职业本科教育层次,有着其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自身是职业教育序列,然后要明确自身是高等专科教育层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技术与技能习得逻辑,致力于让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继续学习与深造,以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再通过职业本科教育让学生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而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另外,作为身处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着力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办学特色鲜明、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期望之间的矛盾,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入自身发展,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办学特色,树立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在地化”意识,把高等职业教育所谓的区域劣势,通过突出特色的办法,转化为学校自身乃至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即要发挥地方政府对学校基础建设、毕业生就业及宏观指导等的质量保障功能;要发挥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功能;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例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建立分类评价标准,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引入行业协会及教育评估机构等多元主体,使各方厘清职责与分工,明确自身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任务;等等。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以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共同价值观,确立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激励教育教学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且协调好个人工作与部门职责之间的关系,以共同打造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校内文化,并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参与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标准。另外,在强化办学特色上,高等职业院校要着眼于区域特色,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以地缘优势为基础,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及学科,以便把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弥补资源上的不足,进而赢得办学上的特色优势。此外,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融合现有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等优势资源,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院校,并通过品牌院校的辐射效应带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此来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四、结语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的内涵式发展的最好诠释。针对区域实际,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应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落实好国家关于振兴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加强保障措施,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同时进一步布局好高等职业教育重大平台,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全力打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进而通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支撑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03-0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2)[2023-03-0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03-05].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4]赵效锋.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5):176-177.
[5]国家统计局:2022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EB/OL].(2023-02-28)[2023-03-05].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302/28/t20230228_38416926.shtml.
[6]李晓超:近十年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快但区域不平衡[EB/OL].(2021-11-09)[2023-03-05].https://www.cet.com.cn/wzsy/ycxw/3019131.shtml.
[7]付洪涛,唐娜娜,王坤容,等.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15):14-17.
[8]严剑冰.精准扶贫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思考:以民权县为例[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3):47-49.
[9]邹克,郑石明.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统计测度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1):55-65.
[10]叶冲.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1):51-56.
[11]吕杰.加强西部高校优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4):53-54,56.
[12]岳昌君,夏洁,邱文瑣.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4):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