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党员档案是学生档案的重要构成部分,记录了学生从共青团员发展为正式党员的成长轨迹,是党员身份的标志。在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不断规范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对加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存在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方法单一、档案利用率低等问题,建议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健全制度、加强信息化、“唤醒”档案沉睡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蒋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2):196-198,207.
《党章》规定,发展党员程序包括组织培养、政治审查、发展为预备党员、转正四个阶段,各阶段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党员档案是学生从申请入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到教育培养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再到申请转正成为正式党员期间所形成的一系列原始文档材料的总称[1]。是学生党员成长历程最真实的记录,是身份的重要“标识码”,是各级组织部门考察干部、评优评先具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因此,加强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工作,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能促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既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为各级组织选聘干部提供方便查阅的证明材料。
一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存在方式粗放、方法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2018年入党积极分子486人,发展学生党员27人,学生党员的档案由二级院系负责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纸质管理模式,缺少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目录及内容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
(一)档案管理方式粗放
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存放设施安全性不高
我国并未出台统一的党员档案管理制度,随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颁布实施,党员档案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但依然存在局限性。二级院系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管理党员档案,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党员档案的管理,但在细节处不尽一致,导致管理责任分配不合理、操作不规范、内容不统一,制约了学生党员档案工作的开展。目前,各党支部虽已建立党员活动室,但部分活动室也是院系办公室,党员档案没有单独存放于专门的档案柜,存放空间与其他材料混杂,缺乏保密性和安全性,档案容易丢失、损坏。另一方面,缺乏党员档案管理信息化设备和系统,无法实现科学高效的“互联网+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
2.档案目录不一致,内容不规范
《党章》《细则》规定,发展党员的四个阶段13个大步骤缺一不可,24份基本材料必须严谨规范。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等原因,管理工作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第一,归档目录要求不一致。归档的过程中,各二级院系的材料目录不一致。如:有的院系党员材料缺少发展对象短期培训证明,个别院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期间一个季度写一篇思想汇报,不符合发展党员的标准和要求;第二,材料印制不严谨、填写要求不统一。除了《入党志愿书》以外,其他材料缺乏标识或编码、印制不统一,没有详细的填写规定和标准。纸张大小、填写内容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转移党组织关系的时候因为档案材料不一致,必须回校整改或者开具证明;第三,档案材料的填写存在滞后性。存在“能发展就建档,不发展不建档”的情况,在学生确定为发展对象或者预备党员之后,才补填《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思想汇报等材料,修改甚至是杜撰各发展阶段的时间,严重损坏了党员材料的纯洁性、时效性;第四,材料审查不严。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材料出现抄袭、字迹潦草、错别字和涂改现象,更甚者批准未满18岁的学生入党。
(二)档案管理方法单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正逐步实现信息化,发达地区“互联网+档案”的研究和应用逐日增多。但西部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档案均是纸质版,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然启用了全国党员信息系统,使得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方便快捷,但并未实现党员档案材料的电子化、信息化。每名党员的档案设纸质档案袋,所有材料均存于档案袋内,查阅的时候需来回翻阅,档案管理方法单一、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查阅不便、翻阅过程纸张破损。
(三)档案利用率偏低
学生党员档案管理最大的价值应该在于提高利用率,充分利用档案来实现育人功能。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党员的基本材料、奖励材料等是爱国主义、思想政治、励志成才教育的良好素材。受到办公设施及管理人员缺乏等因素的约束,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的现象,导致党员档案利用率偏低。
二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相比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缓慢、信息传递落后,在学生党员档案管理方面,缺乏高技能人才和先进的理念,导致管理意识薄弱、专业技能不强。
(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第一,学生群体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在党课培训及党内学习过程,内容偏向党的宗旨、理论、纪律要求等思想层面,对于党员材料的撰写规范、党员档案的重要性等方面存在疏忽现象,导致学生对党组织关系及党员档案的规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撰写材料的过程过分依赖百度模板或者师兄师姐的材料,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真实性。学生群体对党员档案的重要性认识的缺乏,从源头上对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阻碍。
第二,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对学生党员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科学化、信息化认识不到位,没有按照从严治党的新要求,站在提高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水平的高度来管理学生党员档案,导致档案在建立、保管、更新、转接过程存在缺失、遗失等现象。少数学生党员档案毕业后没有及时转移,长时间存放在系部且不参加组织活动、不缴纳党费,变成了死档案。
(二)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强
大部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档案管理人员是非专职,而是教务、学务或者辅导员、专任教师的兼职人员。兼职管理人员精力不够,且没有档案学专业背景,专业技能不强。
(三)档案管理投资不够
由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学生党员档案的管理,导致投资力度不够、经费不足,无法达到“专室、专柜、专人”的要求。缺少档案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实现对党员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三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加强和规范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是落实从严治党、适应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迫切需求,应该从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健全制度、加强信息化、充分利用五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领导,增强管理意识
第一,选派优秀的共产党员负责党员的档案管理,建设一支立场坚定、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通过业务培训、思想教育、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第二,加强学生党员的档案管理意。学生毕业前对党员进行培训,详细说明党员档案的重要性和组织关系转接的程序、注意事项,增强学生群体的档案管理意识。同时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的跟踪工作,确保每位党员均按时按要求将组织关系转至接收单位。
(二)加大投入,改善管理条件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建立专门的党员活动室或档案室、划拨专项资金、安排专职人员等措施改善党员档案管理条件,做到“专室、专柜、专人”。第一,设立单独的党员活动室,配备统一的学生党员档案柜、档案盒、档案袋,装订、保管工具及防火、防潮、防虫、防霉设施;第二,配备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信息化工具促进信息化建设;第三,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三)健全制度,规范档案内容
加强档案法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档,是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更是推动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加强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必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统一归档材料、规范填写要求。
第一,健全党员档案管理机制。为推进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完善、健全管理机制,针对档案的收集、查阅、保管、移交等各个环节制定工作制度,规定档案管理人员的权责,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形成档案有密封、移交档案有登记、收到档案有回执、借阅档案有手续”,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第二,明确归档材料,统一填写标准。党员的档案材料应包括基本材料、奖惩材料和其他材料。目前,西部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党员档案材料只注重党员发展过程的基本材料,却忽视了奖惩材料和其他材料的整理、归档。另,还应按照《党章》《细则》等章程的要求,统一印制基本材料所需表格,规范党员档案材料的填写要求,严格审查归档材料。
(1)基本材料。学生党员档案中的基本材料是指从递交入党申请书之日起,到转为正式党员期间,《党章》《细则》规定所填写和递交的材料,具体如下表所示:
(2)奖惩材料。指党员从申请入党书之日起所获得的奖励证明及违法违纪所受处分材料。包括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学金等证书复印件、表彰文件等,及因违法违纪受处分的证明材料。奖励材料可如实记录学生在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后的成长过程,也是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依据。
(3)其他材料。参加党课、党组活动的学习记录,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年度考核及其他可供参考材料。党课学习及党内组织活动是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党性的有效手段,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的记录材料是学生在培养考察阶段的行为习惯及思想表现的重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材料是学生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证明材料。
(四)加强信息化,建立档案数据库
档案数字化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纸质档案的扫描;二是缩微拷贝片的扫描;三是数码相机的拍摄(包括非纸质档案);四是激光三维立体扫描;五是音频、视频档案的数字化采集[3]。目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以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主,不利于查找、维护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求。因此,在继承纸质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要建立学生党员档案数据库,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第一,充分利用全国党员信息系统,及时录入并维护学生党员基本信息、党费缴纳情况、党组织关系转接等;第二,扫描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党课培训结业证书、转正申请书、获奖证明等材料,以“党员姓名+身份证号+材料名称”进行命名,建立学生党员档案信息库,为查档、阅档提供便捷、动态的服务,解决纸质版档案“重保管,轻利用”的弊端[4]。
(五)充分利用,提高档案育人功能
西部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重保管、轻利用,学生党员档案处于“沉睡”状态。党课培训人员、学工战线的同志、思政教师应该发掘党员档案材料中的先进事迹为课堂、思政教育服务,“唤醒”这些沉睡的精神财富,做到物尽其用,提高党员档案的利用率[5]。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利用网页、微信、宣传板报、主题党日活动等媒介,充分激活、宣扬党员档案中的爱国爱校、服务社会、乐于助人、励志成才等先进事迹。用这些感人事迹和精神财富激发广大学生党员争做优秀,广大学生争相学习的先进氛围,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效应[6]。
参考文献
[1]文小琼.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对策研究[J].陕西档案,2012(4):35.
[2]蓝庆洪,依法治档推动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3-126.
[3]王璐颖,轲鑫.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保密监考[J].档案研究,2011.
[4]王蕾.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开发利用工作的再思考——基于高校资源建设的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6(02):120-121+124.
[5]王晓荣.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困境及优化路径探析[J].山西档案,2016(1):106-108.
[6]周波.信息时代探索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新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8,5(51):278-2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