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让校企协同育人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满足土木建筑行业对 BIM 技术人才的需求,文章以土木 类专业 BIM 技术人才培养为例,首先阐述了校企协同育人中各方诉求与责任调查情况,然后综合分析了 校企协同育人中各方诉求与责任。
BIM 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 写,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1],其本质是一个按照 建筑直观物理形态构建的数据库,包含了建筑各阶段 的所有数据信息[2] 。基于 BIM 数据的多专业协同、5D 模拟、施工优化、性能测试和综合分析等多种手段,可 用于指导土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维 护等各个阶段,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缩短工期、降低成 本和优化管理的目的[3-4]。
在建筑工业化 、建筑信息化和建筑智能化的驱 动下, 当前土木建筑行业处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 的关键时期[5-6],各设计院、开发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 急需大量掌握 BIM 技术的专业人才[7] 。然而,作为人 才培养基地的相关高校,在 BIM 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 推进比较缓慢,特别是在对土木类 BIM 人才培养模式 的探索上还缺乏开创性和突破性的进展。BIM 技术是 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 实际工程作为依托的实践机会和岗位平台,但这些条 件单靠学校是无法解决的[8],必须与本行业中的企业 联合起来,走校企协同育人的道路,才能真正教给学 生有实用价值的 BIM 技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进 入工作状态,为土木工程项目提供有力的技术和管理 支持。
虽然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多 年,但无论对土木建筑领域的各大企业来说,还是对 开设土木类专业的众多高校而言,BIM 技术人才培养 都处于摸索阶段[9],且 BIM 技术人才培养更是没有成 熟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可借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和旧有观念的长期影响,在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过 程中,高校往往优先考虑的是怎样落实学生的实习实 践岗位、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等,而对企业的利益考虑不够,这势必会给企业参与 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10]。实际上,企业 不可能不关注校企协同育人带来的效益,如实施校企 协同育人会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储备人才,企业在接 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的人才后可以节约多少在 培训时间和成本上的投入,校企协同育人对企业品牌 知名度有怎样的提升效果等, 都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另外,学生的立场、观点和相关需求也是校企协同育 人成功实施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 因此,开设土木 类专业的众多高校要真正地从校企合作各方的诉求 出发,充分论证各方对 BIM 技术人才培养的立场和需 求,如此才能找到各方合作的契合点,建立惠及各方 的 BIM 技术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而推进校企协 同育人持续有效地开展 。下面本文拟以土木类专业 BIM 技术人才培养为例,通过调查校企协同育人中各 方诉求,进而对各方责任加以分析。
一、校企协同育人中各方诉求与责任调查情况
针对土木类专业,在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 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为产学合作的主体双方,学生 为协同育人的培养对象,因此企业、学校和学生是校 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三大利益相关方 。基于 此,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发起问卷调 查,并与其中的部分企业专家、高校教师和学生代表 展开访谈,以获得来自三方的第一手数据,了解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在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中的 想法和需求 。 问卷分为面向企业专家、高校教师和学 生三种,问卷内容主要围绕着“BIM 技术人才培养应 由谁主导”“对学生参与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 的顾虑”“希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能提供的帮助/希望 高校在合作过程中能做好的工作”“倾向于接受的校 企合作培养模式”“希望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前掌握 BIM 技术的程度”“对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 人才的预期”“希望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后提高哪些素 质与能力”等近 20 个问题展开。有一些共性问题是面 向企业专家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三种问卷中都有的, 还有一些问题则是专门面向其中某一方调查对象的, 因此调查对象不同时,问卷内容略有不同 。本课题在 研究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 135 份,其中面向企业专 家发放 45 份,面向高校教师发放 20 份,面向学生发放 70 份,有效回收问卷分别为38 份、18 份和 65 份。访谈 了企业专家 25 人、高校教师 18 人、学生代表 35 人。
(一)面向企业专家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企业专家在回答“您认为对 BIM 技术人才培养应由谁主导”时,首选的是“社会培 训机构”,选择“高校”的企业专家人数甚至要少于选 择“企业”的人数,说明企业专家对目前高校在 BIM 技 术人才培养方面确实不够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企业目 前培养员工 BIM 技术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求助于社 会培训机构 。在回答“对学生参与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顾虑”时,企业专家最担心的是“学生参与 时间太短”和“学生参与不积极”,对“安全因素”和“长 期管理需安排食宿”反而不是特别在意,说明企业还 是非常注重校企协同育人是否能获得实效 。在回答 “促使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因 素”时,得票较多的选项是“项目急需技术人员干活” 和“年轻人带来技术活力”,说明目前企业对 BIM 技术 人才有迫切的需求 。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希望高校做 好的工作”问题中,企业专家对“提前替企业筛选好学 生”“在学校给学生一定的专业培训”“有专门的教师 负责和企业沟通”和“双方共同管理学生”这几项均高 度关注,说明企业对和高校合作还是有着非常高的积 极性 。企业专家在“对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 预期”问题的回答中,最关注的是“为企业招聘到所需 人才”, 再次验证了企业对 BIM 技术人才有着非常大 的需求 。企业专家回答“企业看中参与校企合作学生的素质”时,排在前三位的选项是“是否是学生干部” “沟通与表达能力”和“吃苦耐劳”,说明企业比较注重 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问题“企业希望学生参与校企合 作培养模式前掌握 BIM 技术的程度”中,得票较多的 两项是“在学校学习过相关课程”和“有过实践教学环 节训练”,说明企业希望学校在 BIM 技术人才培养方 面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与训练 。在回答“企业倾 向于接受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时,排在前两位的是 “长期实习(两个月以上 、顶岗实习) ”和“订单式培 养”,说明企业希望学生尽可能长时间参与校企合作, 更希望学生学有所成后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从而在 对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中得到回报。企业在对 “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承担的任务角色”定位 中,选择最多的是“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和“提供就业 渠道”,其次才是“提供学生实习岗位”,说明企业在培 养人才上有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二)面向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高校教师在回答“您认为对 BIM 技术人才培养应由谁主导”时,首选的是“高校”, 这与企业专家的选择不同,说明高校教师还是希望由 学校来主导完成对 BIM 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回答“对 学生参与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顾虑”时,高 校教师最担心的是“校企沟通不畅”和“学生参与不积 极”, 说明教师非常注重校企合作是否能较好地实施 开展 。在回答“学生在几年级开始参与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活动”时,得票最多的选项是“大三”,且 该项得票数远远超过其他选项,说明教师希望学生在 大三学习专业课之后,在大四考研和找工作之前就参 与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活动 。在“希望企业 在合作过程中能提供的帮助”问题中,高校教师对“有 专门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和“给学生一定的专业培 训”最为关注,说明教师希望借助企业的技术力量与 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 BIM 技术的学习成效 。教师在 “对学生为企业提供效益的预期”问题的回答中,最关 注的是“为企业招聘到所需人才”,这与企业专家的观 点一致,说明高校教师也认识到了企业对 BIM 技术人 才有着非常大的需求 。在回答“希望学生参与校企合 作后提高的素质与能力”时,排在前两位的选项是“软 件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说明教师希望通过 校企合作,让学生收获实实在在的技能和经验,为以 后打好基础 。在“希望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前掌握 BIM 技术的程度”问题中,得票较多的两项是“在 学校学习过相关课程”和“有过实践教学环节训练”, 说明教师与企业专家一样,希望学校在 BIM 技术人才 培养方面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与训练 。在回答 “教师倾向于接受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时,排在首位 的是“长期实习(两个月以上、顶岗实习) ”,说明教师 也希望学生尽可能长时间参与校企合作,学到更多的 经验和技能 。教师在回答“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承担的任务角色”时,选择最多的是“提供学生实习 岗位”和“提供就业渠道”,其次才是“参与学校教学活 动”, 说明教师希望通过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 的方式,让学生除了单纯获得学习知识,还能得到更 多的益处。
(三)面向学生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在回答“您认为对 BIM 技术人才培养应由谁主导”时,首选的是“高校”,这说 明学生的观点与高校教师一致,还是希望由学校来主 导完成对 BIM 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您听说 BIM 技术 的渠道”问题中,排名第一 的回答是“教师”,说明学生 对 BIM 技术的启蒙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学校和教师,但 是选项“网络”的得票也较多,这表明网络在目前学生 获取知识的途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在回答“对 学生参与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顾虑”时,学 生最担心的是“没人指导学不到知识”和“无法胜任所 参与的工作”, 说明学生对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能否收 到实效抱有较大的担忧,同时对自己在参与过程中能 有好的表现缺乏自信,这提示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在 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 心和指导 。在回答“学生在几年级开始参与校企协同 培养 BIM 技术人才活动”时,得票较多的选项是“大 三”和“大二”,说明学生希望尽早参与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活动 。在“希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能 提供的帮助”问题中,学生对“给学生一 定的专业培 训”和“为学生提供设备、技术”及“有专门的企业导师 指导学生”“增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均较为关 注,说明学生对借助企业的技术力量来提高自身 BIM 技术学习成效抱有非常大的期望 。学生在回答“希望 学校在合作过程中能提供的帮助”时,最关注的是“提 供专业指导”和“加强与企业沟通”,说明学生希望学 校在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模式中发挥出为学 生学习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回答“希望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后提高的素质与能力”时,学生的选择与教师一 致,排在前两位的选项也是“软件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说明学生同样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收获更 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和经验 。在“希望学生参与校 企合作培养模式前掌握 BIM 技术的程度”问题中,得 票较多的三项是“在学校学习过相关课程”“参加过相 关比赛”“有过实践教学环节训练”,说明学生除了希 望学校在 BIM 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能为学生提供系统 的教学与训练,还想通过参加比赛来开阔眼界、展示 自 己。在回答“学生倾向于接受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时,排首位的是“长期实习(两个月以上、顶岗实习) ”, 说明学生的想法与企业专家和教师一样,均希望自己 能尽可能长时间地参与校企合作,学到更多的经验和 技能。
二、校企协同育人中各方诉求与责任综合分析
(一)各方诉求
针对土木类专业,笔者对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 人才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 与总结。
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有四大诉求:第一,通过校 企协同育人获得企业需要的 、认可企业文化的应用 型 BIM 技术人才;第二,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员工进 行系统的 BIM 技术培训教育, 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的 业务水平;第三,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改 进 BIM 技术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 更多的经济效益;第四,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 企业的社会声誉。
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有三大诉求:第一,获得学校 培养 BIM 技术人才所缺的资金、专业师资、设备、技术 及能够供学生实习实践教学的场所,建立稳定的实习 实训基地;第二,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信息优势,及时 了解和掌握建筑行业对 BIM 技术人才最新的能力需 求, 提升学校的 BIM 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 第三,提升教师队伍的 BIM 技术工程实践能力,如为 教师提供进入企业学习的机会, 使教师更好地掌握 BIM 技术前沿信息,开阔视野,从而将相关的工程实 践经验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有四大诉求:第一,获得未来 工作所需的 BIM 技术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二,接 触到学校没有的 BIM 设备、软硬件环境及技术条件; 第三,增加实习经验,促进 BIM 技术理论和实践有机
(二)各方责任
针对土木类专业,在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 中,各相关方利益的获得都是由其他相关方严格履行 责任来提供保障的,同时各相关方也需通过履行责任 来保障其他相关方利益的获得,因此在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中,每个参与的相关方都需明确自己的 分内工作并对其他相关方的利益获得负起责任。各方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1.企业的责任 。对于企业来说,对学校的责任主 要是为学校培训师资,提升“双师型”教师水平,并积 极为学校成果转化提供条件, 即为学校提供设备技 术环境及实践教学师资;对学生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 实习实训条件及专业性指导, 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 生提供资金补助 。企业作为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 人才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应积极与学校进行多元化 的合作,加大对学校实践教学的投入,提供资金,与 学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 件 。 同时, 企业应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 订,重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 建设, 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授 课任务 。企业要将实践案例加入学校编写的教材中, 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 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并主动承担学 生上岗前的培训任务, 以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人才。
2.学校的责任。对于学校来说,对学生的责任主要 是为学生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实习实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并对 学生进行培训与指导,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 表达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对企业的责任主要 是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员工, 向企业输送先进的技术, 为企业带来社会声誉,在校企融合中提升学校各教学 环节质量的同时, 要肩负起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 升员工理论素养的责任。学校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主 体,应积极处理和协调各方利益,使合作健康有序发 展 。因此从学校视角来看,开展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 术人才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大对实践教学经 费的投入,并积极寻找企业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有工程背景教师所占专业教师的 比重。
3.学生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作为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直接受益者, 应该积极履行自身义 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 力所能及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并努力上进,提高学校 的声誉。学校和企业已经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专业学 习条件,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的锻炼,应能够充分将理 论知识融入所做工作中 。 同时, 通过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学生可以加强对企业的了解,能够对 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有充分的认知,在自己未来工作 选择上有一定的判断力,能够积攒社会经验,从而提 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首先要解决好以往校企合 作中常见的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 、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如何激发企业特别是土木建筑行业知名企业参与 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动力,并充分调动起企 业、学校及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关键就在于 全面客观地了解企业、学校及学生的诉求,并在校企 合作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满足 。本文基于企业、学校及 学生三方,对校企协同培养 BIM 技术人才的诉求进行 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并明确了企业、学校及学生三 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从而为有效开展校企协同培 养 BIM 技术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华海,刘匀,李元齐.BIM 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J].结构工程师, 2015.31(4):233-241.
[2] 徐敬海, 卜兰,杜东升,等.建筑物 BIM 与实景三维模型融合方法 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21.42(10):215-222.
[3] 张裕,刘俊杰,王俊鹏,等.基于 BIM 的施工管理及深化应用[J].施 工技术,2022.51(23):23-26.
[4] 严旭.BIM 技术在某钢结构厂房全过程设计中的应用[J].结构工 程师,2020.36(5):186- 196.
[5] 鲍跃全,李惠.人工智能时代的土木工程[J].土木工程学报,2019.52 (5):1- 11.
[6] 刘占省,刘子圣,孙佳佳,等.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建造方法及模 型试验[J].建筑结构学报,2021.42(6):26-36.
[7] 余芳强 .全生命期视角下施工企业数字化创新与转型路径初 探[J]. 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19):65-67.
[8] 朱绍友,孙伟,章孝荣,等.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 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5(7):41-44.
[9] 王芳,张志强.融合 BIM 技术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 台的优化与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155- 157.
[10] 吕朝伟.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J].创新创业理 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123- 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