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现状,然后分析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出现问题的原 因,最后提出了融合课程思政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举措。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兴起,对高等学校创新人才 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培养适应乃至引领未来社会发 展的创新人才,高校既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宏观改革 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又要重视课程建设这一微观操作 层面上的重要抓手[1]。《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 意见》要求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 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 式创新的问题[2]。《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 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 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 真和社会实践“金课”[3]。《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 指导意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 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 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加快推进教 育现代化[4]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应当全面推进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其中特 别提到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5]。 此外,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的召开,标志 着课程思政已进入了全面推进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课程改革指导性文件的 背景下,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改革任务迫 在眉睫。本文以梧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 类专业课程“高频电子线路”为例,从教学模式、教学 理念和思政教育三个维度出发,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进行改革。
一、“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现状
教学团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设计偏向教师“满堂灌”,导致学生被 动听,缺乏互动,偏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于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课堂设计提出了具 体要求,强调要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避免单纯 的知识传递。 以我校“高频电子线路”为例,课程内容 涉及原理分析、电路分析和综合分析,共计 8个章节, 内容较多,每个学期只有较少的 51 个课时,而教师需 要在 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没有过多的时间 进行师生互动,存在“满堂灌”现象,同时学生的先修 课程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课前预习不足,存在被动听 课现象。
第二,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现代信息技术与 教学融合不够,课堂内外学习评价方式单一。《关于一 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对学生课堂内 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 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增 加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 课程学习的深度。以“高频电子线路”为例,学生基础水 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完全听不懂教师所讲内容,导 致教师只能讲解课程的基础知识,无法拓展课程的深 度和广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作业、考勤 和考试,缺乏项目式、探究式等评价方式。同时,教师依 赖多媒体完成教学,对于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如雨课 堂、学习通、腾讯课堂等使用不多。
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 现有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中,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应当全面推 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同时,对于工学类专业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 育,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 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传统的“高频电子线 路”课程教学方式往往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职业素养等方面还很欠 缺,导致该方面的思想教育还不到位。
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材作为教学的 依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经过很多年的实践,教 师已经习惯于知识传授的模式,学生也养成了只掌握 知识不思考知识的习惯,习惯于被动接受。
(二)教师教学理念略显陈旧,无法有效与现代信 息技术有效融合
首先,大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 的思想意识较为模糊,认为做个课件或使用 PPT 就 达到了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其次,教师对现 代信息技术使用较少或使用不熟练,如雨课堂、超星 学习通等平台,无法组织有效的评价方式,以至于一 直使用传统评价方式;最后,教师缺乏课程改革的意 识,已经熟悉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不想学习新事物, 观念难以转变。
(三)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参考案例偏少
工科教师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和思政各司 其职,也就是课程管内容、管智育,由教师负责,思政 管思想、管德育,由辅导员或专业思政课教师负责, 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对于传递富有正能量的观点 是否属于思政教育不能完全把握。 以上原因导致思 政教育在工科课程中的引入较为困难。此外,根据现 有知网数据库收录关于“课程思政”主题的论文可知, 2019 年共收录 3 435 篇,2020 年共收录 8 590 篇 , 2021 年共收录 15 200 篇,2022 年至今共收录 1 811 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正在进入课堂 中,且呈上升趋势,但关于“高频电子线路”的课程思 政论文较少,如根据主题“课程思政、高频电子线路” 进行检索,2019— 2022 年的相关论文不足 10 篇,万方数据库共计 3 篇,可见参考案例较少,需要花费更 多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融合课程思政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线上线 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举措
(一)构建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模式深度学习框架
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度学习框架,该框架包括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混合教学模 式深度学习框架[6]如图 1 所示。其中,学情分析是教 师为了有效决策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诊断、评 估和分析[7],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制定细化的教学目 标和课程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 同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教 学活动、教学目标进行持续的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简单传递知识,而是 在线上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在线下课堂中负责组织 与引导,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传承与创新知 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学生需要什 么”,而不是“我能给你什么”,这些正是高校课堂教 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频电子线路”是本科高校电 子信息类专业一 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涵 盖无线通信系统所有的基本电路知识,理论性强,涉 猎的知识面较广,但是面临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境 况,教师需要在线下时间讲述课程内容,没有过多的 时间融入思政元素。 而混合式教学在制度和教学设 计上保障了学生享有较多的时间、空间,教师可以在 线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从而拓宽了思政教育进 入课堂的渠道。
针对图 1 具体举措的说明如表 1 所示,并与传统 教学模式进行一一对比。
(二)借鉴和参考与高频电子线路相关的课程思政 案例,挖掘合适的思政元素
传统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通常偏重于对基 础知识的讲授,针对学生价值观引领、世界观和人生观 培养还有较多的不足。针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开展 课程思政教育,教师要能够借助线上线下课堂,在加深 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专 业自信,增加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学生懂得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培养科学精 神、创新精神、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增强职业素养。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使用阳昌汉主编的
《高频电子线路》(第 4版),课程内容包括绪论、选频网 络、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与解 调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变频电路和反馈控制电 路与频率合成。此外,教师可参考和借鉴相关学者[8-11] 在论文中提出的思政元素,并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 程内容中,挖掘合适的思政素材,制定思政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顺畅地接受思政教育而非强硬引入思政, 争取达到思政有内容、联系重依据、教育有效果的目 标。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反馈深 度挖掘和筛选出更贴合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高频 电子线路”课程暂定的思政元素、思政素材和思政策 略如表 2所示。
四、结语
首先,教师要根据《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 见》,强化课堂设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 度融合;其次,教师要基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 念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 我实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基于超星学习通平 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度学习框架,主要包 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细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 资源、教学活动、评价体系等内容;最后,教师要以《高 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深度挖掘与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思政元素,培养学 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 神、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 命担当。如此,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在“高频电子线路” 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治同,纪越峰,尹长川.面向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流本 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10):43-48.
[2]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公报,2020(5):57-62.
[3]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26-30.
[4]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公报,2020(17):71-73.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2-08-20].http:/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 赵振华.混合式教学中深度学习框架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22):88-92.
[7] 刘岗,田静.学情分析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改进路径[J].教学 与管理,2020(27):18-21.
[8] 五胜,张凤山,马宁,等.“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职 业技术,2020.19(2):60-63.96.
[9] 李富强,谷小青,郑宝周.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5):59-60.
[10] 朱敏,陈正宇,牛犇,等.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集 成电路应用,2021.38(5):110-111.
[11] 吴婷,吴鹏飞,柯熙政.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探 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7):45-46.
通讯作者:王奎奎(1990— ),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图像信息 处理。 (E-mail:763511309@qq.co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