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2 13:51: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然后分析了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 要点,接着论述了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面临的挑战, 最后提出了职业高中“职 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策略。

  关键词:思政元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高中

  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自我认知体系,即帮助他们认 知自己的职业兴趣、认知自己的技能优势、认知自己的职业愿景等。这就要求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教学时,教师须有效利用课程思政,通过融入思政元 素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时,教师还须意识到职业高中 学生在学习心理和行为偏好等主观因素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的显著差异。因此,在实践课程思政时, 教师应以“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职业观建设”为主线,从 细节处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体系,使学生建立更为明晰、理性、主动的专业学习态度。基于以上所述,笔 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以下论述。

  一、相关研究述评

  (一) 相关研究概述

  郭文婷[1] 依据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体例,分析了 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优势,论述了在中职 职业生涯规划课中,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运用混合式 教学模式的策略。陈有红[2]认为,中职学校思政课是对 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以“职业生 涯规划”课程教学为例,阐明了中职思政课教学在传 承红色基因时的实践意义,并从思政教学、实践教学、 网络教学三个维度入手,构建了中职传承红色基因的 实践路径。崔丹丹[3]论述了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实训环境、开展专业训练、对接社 会实践,以及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机会的观点。闫 敏倩[4]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针对职校学生未 来职业生涯而设立的,是为学生未来就业服务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德育性质和服务意 识。王超[5]基于“互联网+”背景,认为当前需改革“职业 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黄炎 梅[6] 结合中职护理专业特色,提出了通过线上线下混 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任务驱动法教学的观点,并主张将 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念渗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模式, 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激发出学生的 职业道德和职业归属感。宋颖[7]认为,中职“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教学应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并以 “确定发展目标”这一课的议题式教学为例,从研究背 景、如何设定议题及议题设定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展 开了探讨。陈观彩[8]认为,需根据体验式教学理论,结 合学生实际,探索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二) 相关研究评析

  上述研究形成的观点构成了当前主流研究的思 想,其中不乏值得本文借鉴的地方。但在这里, 笔者也 需指出:①当前主流研究并未就课程思政在“职业生 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充分研讨,而仅以 思政教育为替代,这就在研究中弱化了“职业生涯规 划”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主体地位;②当前主流研究 的视角较为发散,这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同时,忽 略了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偏好进行特 征分析的需要,且各路研究者的观点并不一定能达成 良好的愿望;③即使有主流研究提出了在“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中需引入思政教育,但并未有研究对思政 元素的内涵和构成进行解析和解构,进而难免使研究 陷入空泛的说教。由此,这些主流研究存在的不足, 便 为本文的立论提供了创新空间。

\


 
  二、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思政元 素融入的要点分析

  (一) 课程思政的主体分析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需采取课程思政 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故该课程教师成了课程思政的 主体。目前,在主流研究中,有学者已经提出了需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德育性和服务性的观点,但 对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将德育性和服务性融入教学则 语焉不详。笔者认为,要想将德育和服务作为思政元 素的思想要件,增强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首先还需 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即这里的主体分析还可以 具体化为“主体能力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 应具备怎样的课程思政能力呢?对于该问题的回答, 应回归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上。为 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时需以一 定的教学手段为基础,以结合课程体例的课程思政素 材为内容,并在契合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偏 好特征的情形下,定向构筑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

  (二) 思政素材的选取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促进学生完善自我认知 时,应在契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发出思 政素材,这里就须对思政素材的选取进行分析。已知, 上文提出了“认知自己的职业兴趣、认知自己的技能 优势、认知自己的职业愿景”三项自我认知,这里就须 针对这三项自我认知精准选取思政素材。所谓精准选 取,即思政素材蕴含的信息应真实有效,信息应来源 于学生通过学习生活实践构筑的认知范畴,且教师在 对信息的释放与诠释中应能对学生产生共情。这里需 要强调的是,规范思政素材中的信息来源十分重要, 因为合理的思政素材信息能够匹配职业高中学生的 职业效能水平,也能增强学生对思政素材的置信度。

  (三) 思政手段的运用分析

  在主流研究中,已经有学者提及了混合式教学、 议题教学等手段,尽管这些研究者并没有具体指向思 政教育,但就思政手段的运用需求来说则可以借鉴。 而且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 入实训教学的观点。作为补充, 笔者认为,在运用思政 手段时,还需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师生在思政素材 信息分享中平等地位的塑造,以及针对学生的职业关 切需作出积极的回应。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 为偏好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实训实操类课程,并希望在较为开放的教学组织环境下完成自我能力的养成训 练。为了契合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和行为偏好,教师 应在拓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空间维度的基础 上,营造具有开放、愉悦、启发性特征的教学氛围,并 在开放的教学组织环境下形成师生信息共享、共讨的 局面。

  (四) 思政效果的控制分析

  已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实践课程思 政的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体系,为此,学生 自我认知体系的完善与否,抑或是完善的程度,便成 了思政效果的主要体现。这里暂且不去讨论效果评价 的方法论问题,而是就思政效果的控制问题展开分 析,即若是评价后发现思政效果不及预期,应进行怎 样的过程控制。笔者认为, 对于该问题的回答,须从外 因和内因两部分入手寻找答案。就外因而言,教师在 课程思政中须与外部负面舆论作斗争。外部负面舆论 主要是社会中存在的贬损职高生的舆论,以及网络中 存在的制造就业焦虑感的舆论。就内因而言,则与职 高学习氛围、学生主观因素存在联系。 内外因素以合 力的方式作用于思政效果,也以合力的方式与教师的 课程思政努力展开了竞争。

  三、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思政元 素融入面临的挑战

  在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一) 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再造面临挑战

  尽管主流研究中仍习惯以思政教育指代课程思 政,但在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已在应用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然而当前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 思政能力仍面临挑战,这里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①部分教师受到固有教学意识的束缚,在课程 思政实践中缺乏创新意识,进而易使“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效果长期处于低水平徘 徊状态;②部分教师对建构学生职业发展观的重要性 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实施课程思政时,仅限于用 案例诠释自我认知的技巧,无法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 性的职业发展建议。

  (二) 规范思政素材信息的选取面临挑战

  选取适合的思政素材信息不仅能匹配职业高中 学生的职业效能水平,还能增强他们对“职业生涯规 划”课程教学的置信度。然而,在规范思政素材信息的 选取方面,职业高中还面临一些挑战。这里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职业高中并未就“职业生涯规 划”课程教学的思政素材选取工作提供标准,更未建 成思政素材信息资源库,这就导致思政素材在选取中 通常以不违背原则为标准,但其素材信息质量参差不 齐;②规范思政素材选取还包括对思政素材信息作出 正确的解读与诠释,但在解读和诠释思政素材信息时, 教师之间存在着“表象自由”的问题。 比如,在帮助学 生进行自我技能优势认知时,一部分教师以案例解读 和诠释鼓励学生走业务精进的职业发展之路,而另一 部分教师则鼓励学生走“一专多能”的职业发展之路。

  (三) 创设开放式教学组织环境面临挑战

  上文提出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拓展课 程思政空间的观点,所以须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组织环 境。然而即使主流研究提出增加实训环节,也与真正意 义上的开放式教学组织环境存在差距。这里的挑战主 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部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 划”课程教学中仍难以摆脱“我讲、你听”的单向反馈模 式,这就使师生之间难以建立平等关系;②在“职业生 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组织环境意在 拓展课程思政的实践空间,但以何种课程思政模式填 充该实践空间仍处于探索之中。另外,受学习心理和行 为偏好的影响,一旦职业高中学生处于开放式的教学 组织环境,他们能否聚焦教师的课程思政议题、能否参 与思政素材信息互动仍有待商榷。

  (四) 将内外因转化为职业动因面临挑战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时, 教师将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教师与其同内 外因作斗争,不如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激励学生奋进的 职业动因。实践表明,此处仍面临着挑战。这里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 政教学受制于课时限制,难以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思想 冲击;②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负面舆论和观点,部 分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反 驳意见和建议。

  四、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思政元 素融入的策略

  根据上文所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思政 元素融入的实践策略构建如下。

  (一) 多渠道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课 程思政能力

  1. 以传帮带模式构筑内部教学能力提升渠道 。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首先须 以传帮带模式构筑内部的教学能力提升渠道。具体的 策略如下:在教学团队中应打破论资排辈的限制,将学生反馈、教师教学业绩等作为评选课程思政教学带 头人的依据,并构建“带头人—骨干教师— 中青年教 师”的传帮带结构,在导师制下群策群力,突破教学团 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瓶颈。在 构筑内部教学能力提升渠道时,还可通过融入课题研 究、精品课打造等方式推动教学团队课程思政能力的 提升。

  2.跨岗位合作形成外部教学能力提升渠道。“职业 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高中公共课程,故在其教学中 融入思政元素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了拓宽该课程 教师的课程思政视野,还应通过跨岗位合作构筑外部 教学能力提升渠道。具体的策略如下:“职业生涯规 划”课程教学团队应与思政课教学团队、招生就业工 作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以发挥思政教学团队的素材积 累优势、招生就业工作团队的就业信息储备优势, 从而 丰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视野。

  (二) 以校本原则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 素材资源库

  1.在校本要求下制定课程思政素材选取原则。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为了规范课程思政素 材信息的搜集、解构、诠释等工作,须在校本要求下 制定相应的原则[9] 。具体的策略如下:①素材信息的 搜集原则是所有课程思政素材信息需来自本校学生 群体,该群体涵盖在校生和往届生;②素材信息的解 构原则为维护素材信息的真实性,在解构中需重点 为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服务;③素材信息的诠释 原则是须在教学团队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统一对素 材信息的认识,并以统一的口径表述素材信息指向 的内容。

  2.基于已有的课程思政素材建立资源库平台 。为 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 实践效果,须为教学团队提供线上课程思政素材资源 库平台。具体的策略如下:为了减少该平台在建设中的 资源投入,可将该平台与思政教学部门的课程资源库、 招生就业部门的就业信息库,以及校友库等平台对接, 形成按模块划分、信息共享的局面。 由此,教学团队可 在授权范围内获取课程思政素材,并在集体研讨、备课 的基础上完成对课程思政素材的再造与利用。

  (三) 建立线上线下相协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 程思政互动模式

  1.在课堂教学环节实现线下课程思政互动。建立 课程思政互动模式,意在契合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 心理和行为偏好,基于此,在课堂教学环节应用议 题教学法践行线下互动[10]。具体的策略如下:在“职业 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根据教材体例设置相应的议 题,如“我们的就业优势是什么”“我们的职业发展所 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教师应用议题教学法与学生形 成课堂互动,在倾听和总结学生的观点后,以精讲的 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须 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并组织 提问,使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从而增加互动的频 率。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所以 教师须促使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起到巩 固他们专业思想的作用。

  2.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课程思政互动。目前, 蓝墨云、学习通、钉钉等网络教学平台被广泛应用,所 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可选择适合的学习平台 实现线上课程思政互动。在线上进行互动时,教师应 依托学习平台的功能,通过群课堂发送消息、连麦、讨 论区发言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实施辩论或头脑风 暴,从而发挥议题的设计者、讨论的组织者、舆论的引 导者,以及学生观点的倾听者的职能。此时,教师应关 注学生的就业诉求和职业发展愿景,并在与学生的互 动中帮助他们了解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辅以积极 的言语,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

  (四) 围绕“问题—对策”开展课程思政,为学生提 供解决方案

  1. 围绕“问题—对策”回应学生的关切。当前,须重 点控制内因以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学的 效果,笔者建议,应围绕“问题—对策”的思维逻辑,通 过专题分享的方式,及时、主动地回应学生的职业关 切。比如,有学生对在校学历提升事宜较为关注, 教师 便可在线下和线上组织专题分享会,为学生提供在校 学历提升的建议,并为他们搭建渠道。又如,学生对考 取职业技能等级证较为关注,教师则须先通过谈话、 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具体都关注哪些方面,然后 设置专项培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从而使学 生达成考证的目标。基于这样的思维逻辑采取不同措 施,便能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可,也将增强他们对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置信度。

  2. 围绕“问题—对策”优化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职 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还应通过树立榜样、分析案 例等方式有目的地让学生建立“问题—对策”的思维习 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职业问题时减少非理性选择的 可能,使他们能以理性、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和解决 现实职业问题。为此,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可引入方案 设计活动,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预设出 若干问题,要求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沿着“问题形 成的原因分析、对策构建”的思路提交解决方案,最后 再由教师针对学生提交的解决方案给出评语和建议。

\

 
  五、结语

  本文认为,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课程 思政能力,首先需以传帮带模式构筑内部的教学能力 提升渠道,还应通过跨岗位合作构筑外部的教学能力 提升渠道。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为了规范 课程思政素材信息的搜集、解构、诠释等工作,须在校 本要求下制定相应的原则,并为教学团队提供线上课 程思政素材资源库平台。在课堂教学环节可应用议题 教学法践行线下互动。在线上进行互动时,教师应发 挥议题的设计者、讨论的组织者、舆论的引导者,以及 学生观点的倾听者的职能,并围绕“问题—对策”的思 维逻辑,及时、主动地回应学生的职业关切,同时还要 有目的地让学生建立“问题—对策”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文婷.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J].广 西教育,2022(8):103-106.

  [2] 陈有红. 中职思政课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以“职业生 涯规划”为例[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1):9-11.

  [3] 崔丹丹.新视角下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 2021(34):9-10.

  [4] 闫敏倩.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 新作文(教研),2021(11):288.

  [5] 王超.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新模式的研 究[J].读与写(上旬),2021(9):300.

  [6] 黄炎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护理专 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实践[J].数码设计,2021(9):156-157.

  [7] 宋颖.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议题设定初探:以“确定发展目 标”为例[J].教师,2021(32):52-53.

  [8] 陈观彩.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运 用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8(10):45-46.

  [9] 邓树生.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 2016(6):165.

  [10] 谢育林.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 思考》: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构思[J].湖南民族 职业学院学报,2013(1):94-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6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