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9 10:13: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最后论述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包括设置多元评价主体、优化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式三方面。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课程评价;小学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1]。同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出台,阐明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等[2]。《意见》和《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一环,其课程地位得以巩固和重视。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想保证课程的实效性,发挥育人功能,就必须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缺少评价,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可能就无据可依,只是形式化地执行。我国劳动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当前“五育”中劳动教育仍是发展得最为薄弱的一部分。只有在系统、正确的评价引领下,才能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完善,促使学生形成劳动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本文先简要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价值意蕴,然后重点分析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最后依据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以期提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的应有之义

  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改进、激励的功能,是课程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3]。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实施中表现出形式化、边缘化的情况,亟须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虽然课程评价处于劳动教育实施环节的末端,但实际上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作为“指挥棒”,当中体现的理念渗透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前,教师通过课程评价可以诊断学生现有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水平,以便根据学生情况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同时,课程评价通常有参考的目标和标准,可引导教师在心中对课程的实施绘制大概的蓝图,并据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最后对照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检视自己是否达标。课程评价不仅对教师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学生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可以明白通过个人努力应达到的水平,并且激励自己向着该目标与教师共同前进。当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错位等情况时,课程评价的改进作用便能发挥出来,教师和学校可对照课程评价目标重新检视自己的行为与理念,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使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如果没有评价,教师和学校便缺少对照,难以发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偏航”行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家长及其他公众也难以对此进行评判。概言之,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劳动教育课程得以不断改进、不断进步,进而深化完善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体系。

  (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必需之举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劳动习惯有利于个体发展成具备劳动素养与劳动能力的人才。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形成是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落脚点,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如果说“德智体美”四育是对“善”“真”“健”“美”的价值追求,那么“劳育”则是对“富”的追求,即“富国强民”。而要达到“富国强民”,劳动教育需要背负的使命如下: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态度,促使其积累劳动知识与经验、掌握劳动技能,最终成为具备较高劳动素养的人才。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当前,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态度、积累劳动知识与经验、掌握劳动技能,最终成为具备较高劳动素养的人才。首先,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必须具备教育性质,即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而非单纯的、没有教育意义的体力劳动,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要体现出学生对劳动知识的获取。其次,劳动教育课程的重点是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这里的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技能和劳动创造,其中劳动技能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劳动教育后应掌握的基本能力,是立足社会、生活工作所需的基本标准;劳动创造是学生发挥个人潜力,生产更高层次产品的能力,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更深层动力。故关注学生劳动能力提高、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劳动课程评价不是“唯知识”“唯分数”论的、与生活脱节的、功利性质的,而是以学生为本位,关注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幸福与快乐,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最后,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在于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家长、教师对于评价的关注决定着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须发挥其强大的引领作用,促使教育领域中的各方向着课程目标前进。这样,集众方之合力,以评促学,方可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实现立德树人[4]。

  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

  评价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完整性、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对我国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是劳动教育课程发展成熟的关键。因此,必须审视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出现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简单等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5],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主体单一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不是单一的,它实施的场所涉及校内和校外,发生的地点既有可能在课堂,也有可能在家里或社会公共场所,所以劳动教育涉及的主体不止教师一方。但当前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呈现出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主要是班主任按照自己对整班学生劳动情况的了解,进行评价、打分,其与各科任教师之间缺乏关于学生劳动评价的沟通。另外,对于家庭劳动教育任务,如洗碗、拖地等,家长一般扮演拍照上传给教师查看的角色,而学生对该家庭劳动任务完成得如何、有何种心得体会、家长如何看待则不得而知[6]。有的学生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在学校组织实施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基本能完成任务,但由于家人的宠爱,其在家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也有部分学生一开始在家庭中从不参加劳动,但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中也乐于参与家庭劳动。这些情况如果不是家长告知,教师基本难以得知,那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难以针对个体开展全面的、有差异性的评价。家长评价虽然有可能出现偏袒学生的不真实成分,但这不意味着能完全否定家长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正确引导家长参与协同育人。同时,若只有班主任的单一评价,而缺乏学生自评,容易使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面对众多的学生,班主任难以详细了解学生的每个行为,那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就难免会出现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情况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班主任对自己有偏见等消极想法,这也是单一主体评价带来的弊端,需要进行改进,让多个主体参与评价。

  (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内容片面

  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来看,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包括课前的目标与内容评价、课中的课程实施评价、课后的课程质量效应评价等。劳动教育课程评价适用于三级课程管理下的课程开展,所以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前,对课程的目标、内容进行诊断及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合理规划是提高课程适应性的重要保障。不过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劳动结果评价上,对于上述课程相关内容的评价则有所欠缺,呈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另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内容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实践中会划分为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当前,劳动教育的具体评价指标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校在操作过程中容易把评价内容狭窄化或泛化。如有的学校在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对认识劳动工具的评价便是让学生准确说出每个工具的名称及用途,在规定时间内又快又准地回答出来便达标。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在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评价,这种单一、片面的只重视知识的评价缺乏对学生体验的关注,是缺乏劳动教育的精神与灵魂的,只能导致学生按照学校考核的内容进行学习。概言之,当考核内容缺乏灵魂时,便难以让学生在这样形式化的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幸福与快乐,进而树立正确积极的劳动价值观。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三)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简单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一个便捷之处是劳动结果直观,便于观察,于是学校在评价的过程中便往往依赖此便利,以最终的劳动结果来评判学生的整体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素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包含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其中像劳动价值观和态度是内隐性的,设定什么标准、采用哪些外显性的方法辅助评价是有难度的。当前小学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主要采用量表形式,评价的主体一般是班主任或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其会对学生的劳动行为表现进行等级评定,或者由班主任进行口头评价、结语评价。但这两种方式都是偏重他评、轻视自评,并且无法全面地反映真实情况。同时单一的量表形式仅能得出一个等级或“优秀”“良好”“不及格”等结论,是一种简单的量化评价,只看结果,没有过程,难以展示学生劳动素养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情境性,这就难以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了。学生是真实、有差异的个体,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体现不同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如有的小学生可能由于个人身体因素等,接受劳动教育的起点较晚,同样的劳动教育活动,这类学生掌握完成所需花费的时间就比他人更多,如果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的话,这类学生是达不到“A”或“优秀”的层级的,他们似乎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成长、收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以学生最初的水平作为起点的话,这部分学生的成长、收获有可能是大于其他学生的。概言之,简单、统一的评价方式只看到整体,而忽视了个体,难以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开展中主要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简单等问题,对此,应由教育相关部门与专家、学校联手制定合理、有效、科学的评价内容,使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有据可依”;提倡设置多元的评价主体,让各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参与评价;基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把僵硬的评价方法调整为更灵活多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检测每位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素质、劳动思想的成长,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更好的人生。

  (一)设置多元评价主体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接触的群体不仅包括班主任,还有其他科任教师、同学、家长乃至社会人员,他们对学生的劳动课程学习状况也有一定的了解[7]。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收集来自各类群体的反馈,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展现学生的劳动素养状况。学校是学生劳动教育考核的主要场所,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也倡导各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因此,除班主任外,各科任教师也应是校内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之一,其对学生的劳动素养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结合各科任教师的“多言堂”,能更全面地呈现学生在学校场域中的劳动素养状况。比如,有的学生在某学科课上的劳动行为可能较少,但在另外一门课上的表现非常积极,得到该科任教师的极大认可,如果只由前一门学科教师进行评价,那么该学生的劳动素养表现可能不佳,这就容易造成偏差。而综合各科教师的评价,能较大程度上给出一个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

  学生离开了学校,其劳动行为表现的主要场所便是家庭。学校要想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就需要家庭的协作,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混没,即产生“5+2=0”的效应。因此,让家长参与劳动教育评价,有利于家长感知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正视学生在评价考核中的不足并给予合理引导。同时,家长的劳动价值观、理念和行为也影响着学生,所以其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职业歧视的现象,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平等的职业观和劳动价值观。因此,鼓励家长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学校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良好机会,学校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都是对家长渗透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有利资源。

  同龄学生虽然由于年龄、认知发展、经历等的限制,还不完全具备作为评价者的素质,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彼此朝夕相处,是充分了解同学的主体,所以他们的评价必不可少。另外,除了以上的他人评价,学生自评也很重要。反思是个人成长的必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自评有利于其主动地剖析自我,反思个人行为,更加明晰当代劳动素养的要求,发现自身优势并正视不足。当然,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特性,在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置评价问卷,使其符合学生的年龄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正面评价为主,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较高的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

  (二)优化评价内容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离不开评价内容的科学选择、合理安排。劳动教育具有内容抽象、实践性较强及劳动结果形态多样等特点。因此,评价内容要选取评价者可感知、可依据的指标,且必须结构合理,使评价者可操作、用得上。尤其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性,劳动教育内容更侧重劳动教育价值观的确立,故相较其他学段而言,该学段的评价指标更要通俗易懂[8]。对此,首先需要把内隐、抽象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内容具象化为易把握、易测量的行为表现。如转化为一年级至二年级学生需掌握的某件事、学会使用的某工具,三年级至四年级学生需养成的某个劳动习惯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量化指标并不是引导教师将学生的劳动素养完全量化,走向单一、刻板的终结性评价,而是让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其次,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对开放的内容进行组织。如要使小学生懂得自我整理,便可先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会整理笔盒、书包等个人小物品,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接着逐渐增加任务难度,给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的劳动任务。待学生升至小学中高年级,便可尝试整理个人衣柜、床铺等。这样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获得的教育体验也愈加深化。最后,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劳动教育背景,如农村地区的学生已经为家里承担了部分家务,对学校开展的同类型的家务可能没有较大的兴趣,这就需要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要考虑不同场域、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举办具有学校场域特色的活动,如“商品贸易会”等[9]。如此,有针对性地优化评价内容,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可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创新评价方式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是量性评价与质性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体现出发展性评价理念。因此,评价的方式除了传统的量表评价法,还可通过自评、量化评价与执行评价相结合、他评与互评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同时重视成长档案袋、劳动记录本等资料的收集,在劳动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记录,在学生的整个小学段对其劳动情况、劳动成功进行交叉收集[10]。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对自己的日常劳动行为与心得体会进行记录,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本。根据小学生的特征,此劳动成果展示本既可以是图像与文字结合的,也可以是依据个人特色进行装饰美化的,然后以一个月或一个学期为单位举办班会,让学生轮流上台展示个人的劳动成果本,其他学生可对该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评价方法既贴合了小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并且也体现了多方参与的特点,确保了评价的多维度。

  四、结语

  正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促进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从小学阶段抓起,使每一位学生具备劳动素养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完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一个评价内容科学、评价方式与主体多元的评价机制,可解决劳动教育课程“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的难题,这是促进我国劳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2-08-0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15)[2022-08-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 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顾建军.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0(8):19-22.

  [4]陈静.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三重逻辑[J].中国考试,2021(12):10-18.

  [5]张进财,高芳芳.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130-134.

  [6]庞茗萱,高维,程亚楠.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8):46-50.

  [7]殷世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运行:基于CIPP课程评价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85-88,98.

  [8]王晓杰,宋乃庆,张菲倚.小学劳动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6):61-68.

  [9]刘茂祥.基于实践导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0(2):18-23.

  [10]王笑地,殷世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及其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3):19-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6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