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注重传统文化浸润力量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7 15:17: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 5000 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彰显出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管理思 维方法,可以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学校管理作为教育事业开展的基础工作,运行效率高低是衡量管理职能到 位与否的重要尺度。本文认为,结合当前管理的内外实际,融合传统文化的浸润力量,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管理的实效性,在新 时代教育发展新要求中增强学校的制度管理能力。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大柔性管理力度,为学校 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学校管理是学校对本校教育、教 学、科研、后勤和师生员工等各项工 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 动,通过以校长为主体的管理者不断 完善管理制度,遵循人的特征来改善 其发展的环境。山东大学教授李玉仁 认为: “学校管理蕴含了各类伦理管 理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 人为本已经成为时代管理的发展方 向,学校管理职能的转换向着伦理型 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向。” 高级教师陈颖认为: “我国传统文化 内涵丰富的伦理特质,重以伦理、道 德等思想来加强管理的行为准则。”
\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深 入融合到我国的政治、哲学、教育发 展中,在学校管理教育中也占有重要 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和谐与 统一理念,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 也体现在人与环境之间,与学校管理 有着天然的适配性。因此,学校管理 要注重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加强 管理的制度引导性,促使在这一框架内部的群体和谐相处,形成较高的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学校 管理的时代价值。

  一、学校管理融合传统文化的时 代必要性

  学校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 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学校的决策运 行是整体管理的关键所在。由于学校 管理的群体较为复杂,那么也存在着 不同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差异。为了能 够达到价值选择中的双方平衡性,尽 可能降低选择差异价值所带来的不和 谐因素,学校管理的决策依据必须具 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学者认为: “要 想更好地进行学校管理的有效框架设 定,体现学校管理中的‘和谐’因素 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就必须加强学校 管理的伦理道德建设,促使在管理过 程中的各类群体都能够践行其价值行 为准则,并能够在学校管理制度中得 到应有的指导,使得学校管理向着更 完善的方向发展。”

  中华文明经过 5000 多年的洗礼淬炼,形成了符合本民族特质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可以说,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对我国学校的管理建设具有积 极指导意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浸润力量,使学校管理与传统文化 的诸多习俗、理念、价值等相融合, 在管理中体现其蕴含的文化力量,在 文化传承中实现学校的动态管理,从 而达到发展的目标。从中可以看出, 在学校管理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具有很强的时代必要性。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能够影响学校管理的方方面 面,也能够增强管理实践的全过程效 能。我们要立足学校管理中的本位价 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加 强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伦理建设,形成 适应校情、学情的学校管理方案,从 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性。

  二、学校管理中应融合传统文化 的精髓理念

  由于不同学校的管理理念具有较 大差异性,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与思路 也存在差异性,再加上不同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环境不同,学校管理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但不论 管理模式差异性有多大,文化对管理 的影响皆趋于一致性,特别是在深层 次的学校管理中,都表现出较强的文 化融合特质。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管理 中,主要表现在学校在和谐文化、道 德文化的构建上,在更深层次上也表 现在将传统文化的辩证思想运用于学 校管理中。

  (一)彰显和谐发展理念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 对学校管理的浸润最直观的运用, 极 大促进了学校内部群体和谐相处, 推 动了学校与外界环境和谐发展。“和”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在古 代管理中有广泛运用。在我国传统 文化中, 以“和”为代表的思想较多, 比如,孔子、孟子等都提出了和谐 治理的思想路径。张会琴教师认为: “只有在管理中纳入更多的和谐因 素,加强学校管理者与学校内部教 师群体的和谐共处,才能够彰显学 校管理的现代化路径。学校管理以 校长负责制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在 其制度的建设上要体现更多的人性 化因素。”不能纵容教师搞不良竞争, 也不能短平快地进行学校管理的改 革,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不仅 要有长远的前景目标,也要有短期 的学期目标。学校管理要深入结合 传统文化, 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 发挥“人和”的凝聚力量。

  人心向背始终是稳定发展的关键 要素,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人际关系 和谐顺畅对于管理效用整体提升的重 要性。学校管理中可以进一步借鉴儒 家思想,把学校建立成为温暖的大家 庭,在大环境下增强师生的思想归属 感,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能够把学校 当作“家”,实现个体的发展目标,增强学校管理的实效性。

  (二)弘扬向善道德价值观

  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制度约 束来规范各主体的行为,但不能只有 硬性约束,还要增加柔性管理,这是 传统文化最能发挥作用的部分。因 为,在面临分歧甚至是冲突时,制度 有时不能够从根本上平息内部群体的 矛盾,必须设法激发教师和学生群体 “善”的道德感,在人心深处化解外 在冲突。那么,学校管理中要注重价 值理念的道德追求,运用更多的道德 伦理观来加强学校各类事务柔性管理 能力,在制度规范框架内,加强内部 人员的理解力和相互尊重程度,构建 和谐校园的良性发展。

  提升道德追求的传统文化融入学校 管理建设,可以追溯接合传统文化管理 中的“仁政”思路。在这一思路下,学 校管理者要整体设计,逐步引导人们内 心的善意,提高自身的道德追求,同时 引导周围群体产生更高的道德行为。这 样的道德追求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阶 层的群体中,教师的道德素养水平得到 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力得到提升, 和谐校园的美好期望得以实现,完全契 合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 过程中,学校管理不能仅仅依靠领导者 的卓越能力,要想加强教师与学生对管 理者的认同,必须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的先进管理思想, 施“仁政”,“以 德为先”树立榜样,打开校内各群体的 “善意”心门,自觉崇尚“善意”榜样 力量, 在正向的能量氛围中“无为而治” 达到管理的目标。

  三、学校管理中融合传统文化的 浸润策略

  (一)渗入学校管理制度,呈现 立体化的管理模式

  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我们要把握 管理的规律性, 形成一定的管理方案, 增强管理的实效性。管理越多越细, 反而不利于学校管理的整体运行,往 往会起到反作用,这样的现象屡见不 鲜。因此,学校管理中要注重制度的 优化,促使制度能够为更多的群体服 务,以达到对整体性的把控,而不是 事无巨细地对更多的管理事件加以管 控,这不利于学校内部群体自我意识 的形成。在运转的过程中,校长要借 鉴“无为”思想,不需也不可事必躬亲, 重点放在提升各学科部门的自我管理 能力上。校长要形成大思路,智慧管 理,协调各学科与年级,促使学科与 年级各群体产生积极的行动力,产生 更多的“有为”行动,不断发挥学校 管理的团队精神,为学校的共同发展 奉献自我,形成立体化的管理模式。 在这一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校长作为 学校管理的掌权者,要加强制度的引 导,做到整体性把控与理论建构。

  例如,在我校管理过程中,校长 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在明确办学 理念的前提下,构建了相应的学校管 理制度,并分析内部各个群体的特长 与能力,从而依据群体的能力构建团 队,形成上下级的高效团队组织,以 确保学校管理运行方向的正确性。在 管理过程中以古代管理哲学为镜,抓 大放小,注重全局,不仅把握住了团 队建设的规律性,也提升了“以人为 本”的规章制度适应性;更多的管理 事项则下发到以副校长为带头人的管 理群体内部,形成学校管理的“领头 羊”制度,主张实现以身作则、团结 互助、示范引领的效果;课业目标则 下放到学科教师中,鼓励教师以学生 的发展实际为基础构建学科教学方 案。各教师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以自身的能力特征来构建学科教学方 案,凸显了教学的个性化特征。这个 三级立体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各项 管理制度具体明确、运行有序,得到 有效落实, 证明了融合管理的实效性。

  (二)抱持“为政以德”的价值 理念,加强伦理道德的规范性管理

  “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这是中国古代德性政 治的一个核心观念,而儒家治理的理 想在学校管理中同样可以渗透应用。 “为政以德”的思想理念注重群体内 部的德性养成,而不会以自我得失为 首要的考虑目标,这是教育管理中值 得深思的部分。对校长等学校管理者 来说, 在强调道德威望的建立的同时, 也必须能够做到率先垂范,用榜样的 力量来带动学校成员整体性的有效提 升。传统文化中讲求“上为下效”, 学校管理者始终要注重以身作则,同 时加强学校管理群体的修身养性能 力,加强道德规范性管理。这就需要 辩证认识传统文化中“正己”与“正 人”的关系,校领导带头示范,为教 师与学生行为规范打样,形成学校管 理制度内化,使得学校管理处于一种 和谐运行的状态。正如郭翠梅教师所 说: “注重内部群体人员的心性养成, 以立教弘法为宗旨,做到不仅能够传 道授业解惑,同时也能够提升人的精 神境界。增强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 促使内部群体知行一,增强学校管理 的人道治理。”在德性升华的基础上, 减少教师群体的功利性,促使教师素 养的有效养成,达到学校管理的较高 境界。“大道至简”,也是一种学校管 理可以运用的理念。例如,我校就采 取了“至善至简”的管理策略, 从“善 治”层面入手,渗入了学校管理的方法与手段的个性化因子,在挖掘师生 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基础 上,增强管理“至善”的针对性,形 成管理“至简”而效果不减的局面。
\

  (三)遵循刚柔相济管理模式, 实现张弛有序的人性化管理

  传统文化中还有优势互补、刚柔 相济、阴阳相合、相辅相成等诸多哲学 理念,彰显了世间万物的运行始终处于 运动变化的规律中,生生不息,和谐发 展。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 哲学理念,让制度内容刚柔相济、互动 互补,实现张弛有序的人性化管理。事 实上,学校管理中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 具有较强的契合性。正如吕绍瑜教师所 说: “在制度方面必须构建相应的制度 框架,明确教师教学态度、师风姿态、 师德行为,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行 为礼貌规范。促使学校管理群体对这类 章程严阵对待,增强制度的可遵守性, 以增强学校的现代化管理能力。”一方 面,要建立规范严谨的硬制度,提升整 体的治学态度,始终作为学校管理的有 效依据;另一方面,还要构建人性化的 软制度,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增强管 理的包容能力,使得教师和学生群体都 能够适应这一管理制度。尊重教师和学 生的主体地位,给予这些群体利益诉求 的更多可实行性,并将群体反馈意见融 合到学校管理中, 增强制度他律的同时, 也要提升自律的自觉性。

  例如,在柔性管理方面,我校设 置了学期和年度教师、学生意见或问 题反馈推行制度,通过设立相应的问 题或意见发声渠道,针对学校教师与 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来进行深入的探 讨。加强领导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断 完善,在权力与非权力群体之间找到 平衡点,通过制度的优化来规范更多 的行为,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运作模式,提升了管理的人性化趋向,也提 高了学校管理的内部满意度。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 力,对人们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和谐理念、以德为先等理念对学校管 理者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也促使其形 成潜在的管理思维和观念。在制度构 建中,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借鉴吸收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 量,增强学校管理群体的凝聚力与积 极性。这一路径将形成我国学校管理 的独特性实践,为推进学校管理的现 代化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玉仁 . 开展传统文化教 育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J]. 学周刊, 2022(28):12-14.
  [2] 陈颖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 管理的策略探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 究,2022.6(24):149-152.
  [3] 孙颖 . 学校管理的伦理准 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视 角 [J]. 现 代教 育科 学 ,2015(4):115- 118.
  [4] 张会琴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 [J]. 甘肃教育, 2019(20):48.
  [5] 郭翠梅 . 传统催生力量德育润 化心灵——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管理 中的运用 [J]. 江西教育 ,2018(18):17- 18.
  [6] 吕绍瑜 .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 校管理中的渗透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1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3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