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组化戏剧游戏中美的浸润 —以小组化戏剧《魔豆》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10 11:13: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儿童正是从粗糙的、简单的、游戏化的表演向复杂的、综合的、艺术的表演层次发展和过渡 。  怎样让 幼儿在小组戏剧游戏中发挥主人翁精神呢?  如何实现在小组化戏剧游戏中美的浸润呢?  本文作者以大班小组 化戏剧游戏《魔豆》为例,抓住幼儿在戏剧游戏中的创作与表达,利用在生活中美的浸润,支持幼儿敢于表现、乐 于表现的行为,从而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组化戏剧  生活  美育

幼儿喜欢游戏从而产生的表现欲,加上戏剧游戏模拟幼儿生活、表现幼儿生活,使得美育在儿童戏剧游戏中的发展有了丰润的土壤。雷家骏认为:“儿童有欣赏和创造艺术的天性本能 。  儿童的艺术创造有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建筑、音乐、诗文、舞蹈和演剧八大类型,利用儿童的天性,采取相应的手段,对培养儿童的艺术生活非常重要。”在小组化戏剧游戏《魔豆》中,我们更多地把游戏的选择权、自主权留给幼儿,引导幼儿充分大胆地去感受、想象、创造和表达。

\

一、丰富的对话与记录,激活不同的“动作体验”

对话与记录是戏剧和儿童之间双向审美意识的互动过程,是建立在与演员审美意识有效对话的情境中,通过艺术的感染力进行传达的。[1]儿童能够凭借简 单、直率的情感,他们往往出口成章,下笔成画,在小组化戏剧活动中孩子们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将对话与记录作为他们创造美的工具,  成为他们智慧的结晶。

(一)剧本创作—演员与戏剧的对话

剧本的创作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讲述,教师进 行文字记录,而是演员们用图画详细地记录下来戏剧 表演当中的动作与情感,  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感 受。

1.来自演员的智慧

对于“城堡中很多的门”,孩子们的想法非常不同 与独特。

“道具型演绎”:在表演的时候,场地上摆满了大 大小小的门 。爸爸躲在一个较大的门后面,而爱臭美 的花母鸡则是躲在一个矮矮小小的门后面。杰克在这 大大小小的门前后穿行,根据门上的数字密码解救出 爸爸和花母鸡。“取巧型演绎”:杰克登上了云端的城堡,映入眼 帘的是高的矮的、由孩子们三三两两组成的门 。这些 门比道具门更灵活,只见他们根据杰克的站位移来移 去,充满了神秘的魔法色彩 。同时这个门还是一个“智 慧门”,能够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智力问答。

“华丽型演绎”:杰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城 堡,所有的门围成一个大圈成为了圆圆的城堡。好心的仙女把杰克迎进了门内,“哇,好多门啊!  ”杰克惊奇 地叫到 。这时,孩子们扮演的门开始跟着音乐环绕着杰克转了起来,凸显了华丽的魔法效果,接着所有的 门变成了两列并排在舞台两侧这场景的设计不仅充满了创意,还考虑到演员表演时的站位,不得不 说孩子们的创意着实让人意想不到。

2.用图画创写剧本

在戏剧表演《魔豆第三幕:城堡奇遇》中孩子们很兴奋,当情节发展到“巨人的谜题”时,他们挤成一团发表各自的想法:“巨人的谜题里面有非常多的门,杰 克需要解开那些问题才能救出爸爸!  ”“巨人的谜题肯 定是用魔豆的枝干做成迷宫,杰克如果能走出迷宫就 可以了”  面对大家的想法“开心农场组”的导演姚 黄澍有点着急:“哎呀,你们的想法太多啦,把表演的 内容画下来我们一起选选!  ”  小演员们将他们在 表演过程中的想法记录下来,装订成册,于是这些有 意思的想法就成为了孩子们的剧本。

大班的孩子们还不能够应用文字来表现他们的 想法,通常他们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反映着他们独特的戏剧体验和感受 。幼儿 将《魔豆》这个故事进行结构分析,从中筛选出需要的 故事情节,利用图画的形式将较为单薄的故事画面设 计成丰富多样的戏剧内容,孩子们在创写剧本的过程中了解杰克的角色心理,不断丰富角色对话。在建构戏 剧情境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合作解决问题,  提升幼儿想 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乃至肢体动作等。

(二)场地设计—场景与材料的对话

在一次又一次的戏剧表演中,我们将“主角”还给 幼儿,请幼儿自己来说说看场地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些 因素,如观众席、试衣间等;同时建议导演和队员们利 用自由活动时间设计场地规划图,能更加清楚直观地 做好规划,演出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通过提示,引导 幼儿在场地布置时如何做“减法”,比如减少桌子椅子 的搬动直接利用树桩等等自然物的资源……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  孩子们深入农场进行调 研,在了解农场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生动的“场地设 计图”,同时还细致地划分出了候场区、观众席等。在小 组会议上,  孩子们对收集上来的设计稿进行投票表 决,  最终选择以及收集相应的布置材料 。“嘻哈农场 组”的孩子们商量好后从家里面带来了大大小小不同 的箱子,在小组戏剧游戏中按照场地设计稿围了一圈 篱笆,又用剩下的箱子垒高搭成城堡的样子 。在第一 次游戏后,小演员们又有了新的建议:篱笆的箱子和 城堡的箱子都长得一模一样,  观众没有办法分得清, 可以用颜料或者其他材料装饰一下 。说做就做,在区 域活动中他们集体选择了美工区一起装饰箱子,在城 堡箱子上添上了窗户、大门、砖块的花纹,在篱笆的箱 子上画上了木栅栏……在第二次的小组戏剧活动中 观众们对于“嘻哈农场”的场景一目了然。幼儿通过图 画将场景、材料以及观众紧密联系起来,更直接地展 示幼儿的游戏智慧。

表演空间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让幼儿可以最大限 度地表达自我,  以幼儿视角出发自主场景的布置,为 他们所用 。通过同时设置不同的场景,方便幼儿自主 切换,  适宜的空间与所创造的场景具有一定契合度, 能够体现出这个场景所具有的意义。

(三)道具分工—情节与角色的对话

戏剧工作十分复杂,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就 拿道具制作来说,  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角色的塑造是 直观的,比如对能成为巨人的各种小道具十分感兴趣, 认为自己要带上锤子、巨人的珠宝、金币这些神奇的宝 贝,就一定是一个威武的巨人。其次是对服装有兴趣,他 们注意到巨人的肌肉,  将棉花塞进巨人的衣服里面就 能将巨人打扮成强壮的样子 。但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制 作出合适的、适量的道具呢?  由于我们的科学区在进行 光与影的探究活动,  庄子皓非常巧妙地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运用在了装扮巨人这件事上,他将一个手电筒放在 小演员的脚边向上照射,于是一个“巨人”立刻就生动了 起来。孩子们采用绘制图画的方式对道具进行独特的 设计,并在小组会议上将道具制作任务进行了分工,从 而使戏剧游戏更加生动有趣。

对话与记录作为媒介,浸润在戏剧活动的方方面 面,从剧本的创作、场景的设计再到道具的分工,以幼 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  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 图画作为儿童美育自我表现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创 作活动,使幼儿美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的生活与游 戏 。  因此可以看出,我们不能低估儿童创造戏剧的潜 力,应该响应儿童戏剧创作的思路和进程,根据孩子 们的需要添加道具、布景、服装等舞台美术的戏剧元 素,丰富他们的戏剧经验。

二、源于生活的戏剧魅力,点亮动作的模仿与变形

生活体验在戏剧创作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在 戏剧游戏中幼儿扮演各种角色,乐在其中,这个过程 其实是对幼儿生活经验的一种反馈,是从体验到表现 的过程。

(一)生活浸润

“体验派”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表 现的动作不是“外部的、形体的”,而是“内部的、心灵 的”,是“从体验到体现的活动”。美育具有形象性,我 们鼓励幼儿通过感官感知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物, 激发幼儿各种兴趣,使美育更能深入人心。

在交流与分享时陈妍希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我妈妈周末带我去外婆家玩,  我看到许多可爱的小 鸭子在洗澡,我觉得我们在表演小鸭子的时候可以加 进去!  ”并且在其他小朋友的强烈建议下表演了一遍 小鸭子洗澡:  她把自己的双手当作是鸭子的翅膀,又 用自己的嘴巴一下一下地啄着翅膀上的羽毛……这 样生动而有趣的表演让其他的小朋友羡慕不已,于是 我们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在小组戏剧中的角色,邀请 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农村生活,完成《角色体验三部曲》, 近距离地观察、模仿小动物,于是在我们的小组戏剧 游戏中又多了勤劳的牛伯伯、爱打鸣的大公鸡、慢吞 吞的羊宝宝……

(二)角色塑造

《指南》中指出,我们应当为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和丰富的物质材料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 艺术表现与创造 。正如在我们的戏剧游戏《魔豆》中, 故事的本身富有正义性,他们那看似“胡编乱造”的想象世界其中却充满智慧。于是在追随孩子们表演欲望 的前提下,我们开始了精彩的戏剧游戏《魔豆(续)》。 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现实之中根 本就没有住在云端之上的巨人,孩子们的表演没有现 实的生活经验的支撑能演得出来吗? 孩子们有着自己 的想法:“巨人应该是很高有房子那么大,然后手臂和 脚都粗粗的,他的东西都是特制的特别大”“走起路来 应该地都会震动起来,就像马路上的那种大卡车开过 一样”“他把杰克抓起来应该就是这样拎起来”“巨人 身上会很臭,因为他太大了,家里没有那么大的浴缸 洗澡”… …

“卡车”“浴缸”,孩子们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插 上了想象的翅膀,赋予了巨人魔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幼儿创造戏剧形象时就会更加生动,在举手投 足间创造出儿童心目中的巨人来。

(三)情感体验

情感的体验对儿童戏剧创造尤为重要。现在的孩 子生活在蜜罐里,很少体验到恐惧、伤心的情感。生活 老师经常在爬窗户擦玻璃,  翁含筱都会说:“小心啊, 姚老师!  ”但是很多人就会跟着一起附和,甚至说着说 着就瞎起哄起来。他们没能感受到姚老师可能在高处 的危险以及恐惧,他们对于不常见的或者自己没有亲 身体验的情感的回应往往趋于平淡。

我们考虑能从孩子的真实生活中寻找恐惧 、伤 心、快乐等情感体验的素材,比如:利用绘本《我的爸 爸》,带孩子们在绘本阅读中体验爸爸浓浓的爱意,产 生爸爸被抓走时的情感共鸣;利用幽默、有趣的《农夫 的帽子》的哑剧片段,引导孩子们感受开心与快乐;结 合《海底总动员》的番外篇《鹬》的音乐片段感受恐惧, 鼓励孩子们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勇于表达。

儿童戏剧演员需要从生活体验中提炼角色特有的外在动作特征,再遵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表现,这样“变形”就脱离了单纯模仿的层面,进入了角色的塑造。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美育的作用,创造一切条件敞开全部感官感受世界的美丽。

\

三、音乐的惊奇与幻想,融合着情感的倾诉与表达

在情感体验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能够敏感地捕 捉音乐中所表达的情绪,同时通过自身的表情动作进 行反馈 。因此,我们调动家长等各种社区力量,鼓励孩 子们为《魔豆》的不同场景收集了各种具有恐惧、伤心 和快乐情感色彩的音乐,  并将这些曲目分类编号,然 后由孩子们举手表决是否适用。“魔豆绕绕组”在小组化戏剧游戏表演《魔豆:巨 人的难题》时,当他们演到杰克在闯关过程中,观众和 道具师不自觉地用嘴巴发出“呜呜”的声音来表示警 报,不仅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融入戏剧表演中,还很 好地烘托了现场紧张的氛围。小演员们通过小组会议 制作出更多的音响效果:  警报声— 呜呜的吼叫声; 电的声音—嗡嗡的声音;拍桌子、跺脚— 巨人出 场的声音;  豆茎随风飘动—哗哗哗的声音 ……对 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儿童就是音乐家,他们 为自己的戏剧配乐、创作主题歌以及制作音响等 。我 们的音乐活动不仅是让儿童配乐,  即通过音乐欣赏, 匹配和剧情情感一致的音乐,  为自己的戏剧配乐,而 且可以让他们创作主题歌以及制作音响等。[2]“哈哈农 场组”的小演员们用《万物生长》这首无歌词的音乐来 展现魔豆的成长过程,节奏由慢变快让我们感受到了 魔豆生长的从弱小到直插云霄的生动场面;“嘻哈农 场组”通过爸爸妈妈的配合用投票的方式为魔豆生长 选择了《Lemon Tree》这首轻快的音乐,这样的魔豆仿 佛有了生命力,生生不息;“快乐农场组”的孩子们将 流行元素融入他们的戏剧表演当中,一曲《逆战》让我 们感受到了杰克的勇于拼搏… …

音乐美育的形象性、创造性和想象自由性等特征 决定了它对儿童早期智慧发展的重大作用。在小组戏 剧游戏中,虽然孩子们收集的音乐千奇百怪,但是音 乐让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  很多内容看似荒诞不 经,但为小组化戏剧游戏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对话与记录、动作美、音乐美是美育在日常生活 当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小组化戏剧游戏中, 我们充分利用美的浸润,增强其吸引力和渗透力,使 孩子们得到真正的成长。在美的浸润中,小组化戏剧 游戏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记录方式传递美的信号,通过 动作进行美的实践,通过音乐表达美的想法,从而能 够使孩子们正确而充分地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如 果说《魔豆》中美的浸润是颗小小的种子,那么戏剧游 戏就是根与茎,而舞台的展现则是开出的绚烂花朵。幼儿与教师在一步步的探索实践中逐渐突破自己,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亚琼.论基于“儿童观众”的儿童戏剧审美创 造[J].戏剧文学,2018
[2]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J].南京师范 大学,2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9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