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8 11:35: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过程中的困境,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及其构建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艺术设计类专业;高职院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重要论断。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深化,在“大思政”视域下,作为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核心作用不言自明。然而深入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过程中的困境不难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传统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并不理想,其本身应承担的育人功能—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成效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势微”的态势。因此,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以及找寻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创造性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过程中的困境
 
  要想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过程中的困境,首先要厘清一组关系,那就是思政课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主客体”这一概念,通常认为其明确出现并加以运用是在哲学领域,从哲学概念来说,“主客体范畴是对人的对象性活动基本要素和结构的最高抽象。在通常理解中,主体是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是主动的一方,而客体是承受者和接受者,是受动或被动的一方”[1]135-138。现代以来,人们将这组概念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亦是其中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讨论的“主体”概念,指的是思政课程的传播者、执行者,即思政课程教师,“客体”概念指的是教育对象,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思政课程开展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及主要实施者,内外部各组成要素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了“主客体”之间此消彼长,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同时,由于接收信息渠道增多、多元文化冲击等,思政课程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

\
 
 
  (一)主体“低效”:思政课程内在发展受到阻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思政课程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具有理论性强、思辨性强、系统性强等特征,相应的,思政课程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及对理论的机械讲解等问题,在教学形式上通常存在“照本宣科”“由教师一人主讲”等问题,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度及其价值追求,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与预期渐行渐远,且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群体中更为显见。笔者曾针对江苏省各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进行题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当问到“你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和方式是”这一题时,有41.90%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选择了“老套枯燥,方式单一”,而被问到“认为大学开设思政课的意义何在”这道题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助于提升修养”“有助于增强爱国意识”,但仍有1.90%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还有0.95%的学生选择了“为了拿到学分”,且这两类学生全部来自高职院校。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思政课程教师传统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已无法充分满足’00后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需求。
 
  另外,就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来说,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师无法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因此部分授课任务由外聘教师或行政人员负责,这导致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存在专业能力不够强、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有的教师在思想层面没有对思政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这只是一门素质教育课,在课程讲授中通常会出现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完整的问题,这导致在育人过程中知识呈现出一定的割裂性、碎片化。有的教师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对于知识重要性的把控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施教的问题。虽然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重复施教的现象无法避免,但有很多不必要的重复,不仅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导致学生由于过度被动接受相同或类似的知识,反而对于知识产生厌倦甚至排斥的逆反情绪。
 
  由此观之,不论是传统教学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抑或是教师自身原因导致的重复施教或“教学空白”,都体现出思政课程教学主体低效的问题。
 
  (二)反“客”为“主”:受教育者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
 
  “哲学主客体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形式上讲,即从概念上讲,主体性必然是主动的,而客体性必然是受动的。但是从内容上看,即从实体上讲,主体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不够主动,而客体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1]143对于教育活动而言,“主体”和“客体”(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而是人就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反而具有自主性、选择性与能动性。因此,思政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也就是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产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对象自主性增强,他们不再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对教育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1]132这种教育效果降低的现象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而思想相对活跃的情况,他们极富创造力,易于接受多元文化,对艺术领域的敏感性较强,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而高职院校中又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这导致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获得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之后,对于知识的选择和接受程度呈现出更大的随意性,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呈现出更加弱化的态势。在调查问卷中,尚有33.3%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无法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见,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思政课程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育人过程及育人目的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既不同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偏重于理论研究,亦不同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学生侧重于专业技能学习,大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从事具体的媒体传播、视觉传达等工作,且从事的工作不仅是进行文化产品设计、广告宣传或视频拍摄,还要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文化输出、传播正能量,以及意识形态宣传,因此加强对此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思政课程为载体,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育人便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在的’00后大学生都属于“网络原住民”,其在网络中接收到的各类信息甚至超过了教育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受教育者在信息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他们因为专业特殊性,更加频繁而广泛地接触互联网、接触新媒体。但由于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力较弱,且个性过于自由散漫,此类学生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问卷中,对于“你是否会主动上网了解思政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一题,仍有56.19%的学生选择“偶尔会”,有7.62%的学生选择了“不会”。可见,传统的思政课程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尚不足以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及其构建的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中的‘协同’一词源自哈肯提出的‘协同论’,本意是为了应对企业间的竞争态势,应用于企业新产品研发和组织内部人员优化等方面的主体间的互动链接和集体创新。”[3]
 
  “‘协同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路,更是其对教育事业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明确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路径。”[4]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协同”的重要性,他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反复指出:“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5]同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可见,随着“大思政观”概念的提出,思政课程必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创新,亟须将多元协同的新理念融入思政课程,即以思政课程为载体,以思想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相融合的方式构建一种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一)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
 
  思政课程是一种课程与育人的融合,其本身包含的思想育人与文化育人因素可作为专业育人,即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补充。概言之,以思想文化提升专业素养,以专业认知深化文化认同,同时文化育人又对思想育人在形式上的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育人过程中能够相互融合,并从育人的角度强化思政课程的功能。以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相结合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专业+文化+思政”的新型模式,是一种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探索。
 
  一般研究往往侧重于思想政治课程或文化育人本身的内涵和功能,而没有将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与专业育人紧密结合,对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思政课程为载体,打造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程,在实现思想育人的同时,还要发挥思政课程的专业育人与文化育人功能,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学生个体发展内在需求的一体化,以体现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和价值。
 
  (二)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主张“把思政课和育人工作延伸至无限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坚持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协同,凝聚起最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最广泛的育人效应”[7]。其不仅符合当前立德树人的需要,还符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同时有利于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1.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从育人的供给侧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而其他课程也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通过思政课程学习,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资源,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
 
  2.符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是今后走上社会的立身之本。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多元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指导艺术设计,用艺术设计作品进一步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该模式的本质特点。因此,思想文化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愈加显著。为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避免培养出“空心大萝卜”式的人才,在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日常管理、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思想育人、专业育人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合,以达到多元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3.有利于整合全社会的育人资源。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生活的重要场域,更是育人的“大课堂”,只有以学校课程作为基础,广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基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作为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要想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便需要整合全社会的育人优势,以引入丰富的社会育人资源,如优秀的文化、鲜活的社会事例等,继而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一来,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社会育人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为了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政课程的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同时以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为基础,探索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置入方式、表现形态及传播模式等,进而通过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具体来说,实现路径包括以下三点。
 
  (一)以专业为导向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全新探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方法[9],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能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大都围绕着审美、设计、媒体传播等方面展开,而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内容,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思政课程也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专业元素。以江苏某高职院校为例,思政课程教师在给绘画类专业学生授课中,讲到“航天精神”这一内容时,创新性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力画出自己理解的“航天精神”。有的小组画的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形象,有的小组画的是外太空中的五星红旗。如此,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航天精神”内容时,复习“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内容,体会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这样的思政课程既充满乐趣,又前后融通,体现出思想育人、专业育人和文化育人协同的效果,可以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二)以文化为载体将校园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要想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就需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中的文化元素,使之与社会上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相互交融,如通过与地方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与科技馆、实验室、艺术团体共同举办思政专项活动等多种形式,将优秀的社会育人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并引入校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让学生在底蕴深厚的课程教材中、在参观名胜古迹的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10]
 
  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在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实现校内校外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立足思政课程教学需要,通过建立网络文化资源库、线上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教学库等,发布正能量的资源,实现从因网而“变”到因网而“便”的跨越,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使知识的传播无限扩大化,实现了“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育人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打通了终身学习的“最后一公里”。
 
  (三)以思想为武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新形势下,社会实践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思路,它拓展了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和外延。社会实践分为思政课程内部的课程实践,以及思政课程与其他育人形式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中都会涉及实践课程环节,实践课程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打破时空界限等优势,故思政课程应充分利用好实践课程这一阵地,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实践教育基地、撰写调研报告,以及举办专家讲座或沙龙等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外延。实践课程更便于将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有机结合,以实现育人合力,增强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
 
  同时,“育人共同体”要求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育人模式的融合,“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任务,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让思政教育不仅在思政课堂,还要走进专业课课堂、走进学生日常生活、走进社会实践活动等”[11-15]。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思政课程应充分与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用专业性、理论性指导社会实践,用专业知识与学生文体活动观照课程的育人效果,从而充分体现多元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在“大思政观”的思想指导下,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接受度和喜爱度,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专业课程及“第二课堂”的优势,整合有利于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政治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的各种资源,将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与专业育人深度融合,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社会、家庭等各类资源及与互联网等媒介形式同向同行、同屏共振,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的效果,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8(1).
 
  [3]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4]张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1.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蓝波涛,覃杨杨.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22(2):92-100.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吴轲威.高校课程思政运行中辅导员工作角色实现机制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1-5.
 
  [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1]庄岩,田长永.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1(10):89-90.
 
  [12]金寿莲,兰俊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111-113.
 
  [13]石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及其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逻辑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2(5):182-184.
 
  [1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9):4-11.
 
  [15]王莹,孙其昂.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学理阐释与厚植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1(2):88-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79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