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1 13:37: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在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本质是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策略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够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相对不足,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打消畏难情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并且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一、解决问题能力概述

  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并且能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我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容易出现畏难心理,这实际上是学生缺乏知识应用能力的外在体现。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和能力。简单来说,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做到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反思。

  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数学科目的学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存在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心理,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期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到一起,鼓励学生主动接触数学知识,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具备足够强大的识别数学问题的能力。

  此外,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还需要使学生能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期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关注数学思维养成,注重思维导图应用

  小学阶段基础性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性的技能,而随着数学教学的深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之后,才能够明确识别数学题目和分析数学问题,明白数学问题到底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以及明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
 
  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从目前的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仍旧较为关注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没有将教学活动深入数学思维、数学素养等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并未形成健全的数学思维,自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准确分辨数学问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无法明确应当用哪种解题思路去解决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当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联系的思维。将固定的题目和固定的知识点进行结合,并且进行一定题量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能够明白自己该如何去解决问题。

  第二,对题目类型进行分类和归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的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是存在相似之处的,即便解题所用的知识点不同,教师也可以将这些具备相似思路的问题进行归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思维上去识别数学题目,进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三,借助软件制作思维导图,使数学知识点能一个接一个浮现在学生的大脑思维中。教师既可以在新课学习中利用思维导图,也可以在复习课中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使分散的数学知识体系化,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高效化、流畅化。教师可以借助X-Mind、MindMaster等现代技术软件,事先制作思维导图,而后把思维导图中的关键知识点去掉,让学生在探索或者回忆之后,讲出思维导图上的空白处应当填写的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具备更高的活跃度和参与度,不断锻炼学生的联系思维。

  (二)实现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联系思维的养成,还应当通过发散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的,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打破传统模式下的一种解题方法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多元,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发散。

  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题一解,对不同的题目采取同样的知识内容进行解答,并且能够对不同题目的相同本质进行把握和抽象,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避免出现思维僵化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和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避免学生出现概念上的混淆,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了更好地实现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课堂评价方式和作业评价标准进行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会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而后让学生进行解答,解题思路和答案正确便可得到相应的分数。传统的作业评价也是采取这一方式,但是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应用,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因为它会限制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散,学生为了得到分数,往往会采取保守的解题思路,这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养成。

  教师可以在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的新颖程度,鼓励学生采取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分的时候,如果学生题目全部做对,但是解题思路保守,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善用新的解题思路去思考问题。与之相应的,如果学生的一些题目做错,但是解题思路较为新颖,而且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知识点,教师也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并且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既包括联系思维,又包括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从而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错题反思,善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甚至可能出现错误,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忽视了错题,甚至有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改正,就让错题一直存在,认为错题不重要,更有甚者认为做错题是很羞愧的,这都是错误的认知。在接触某种事物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犯错也是人之常情,出现错误不可怕,忽视甚至掩盖错误才可怕。
 
\

  错题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错题的出现意味着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中存在薄弱之处,通过对错题的反思和总结,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在学习期间出现的知识漏洞,帮助学生进一步扎牢知识体系。有时候,在数学教学中,对一道经典性错题的纠正和反思,甚至比练习十道题的效果都要好,教师在教学期间也应当重视错题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教师在批改数学作业的时候,可以对学生出现错误的频次进行整理,从而找出高频错题和经典错题,并且在上课的时候对这两类错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还可以邀请答对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做题思路,让答错的学生将其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善提升。

  针对那些低频的、非经典性错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到办公室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向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请教,从而做到对每一道错题的反思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建立一个错题本,并且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迹进行标注,用黑色笔写出自己的错误思路,用红色笔标出错题原因,并且找到错误思路的关键点,进而用蓝色笔写出正确的思路,并且写下自己在解答同类型题目时应当注意的要点。

  错题的本质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犯下的错误,这类生成性教学资源往往包含学生的思维漏洞和短板,也包含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如果能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充分利用错误进行反思总结,并且鼓励犯错学生正确面对错误,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实现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融合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而且学习能力强,与之相应的,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顾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是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的,即在完成基础性知识的统一讲解之后,给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基础去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复杂问题的探索,B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课后训练,C层次的学生则需要对教师讲过的例题进行来回吸收和巩固。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的融合,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并非相互冲突的,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的统一教学期间,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且确保每个小组内部在以B层次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都有一定数量的A层次学生和C层次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并且充分发挥A层次学生的带动作用,引导B和C两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与此同时,在基础性知识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也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充当B和C层次学生的“小老师”,让A层次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答疑解惑,并在答疑期间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再一次巩固,而且可以将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分享给其他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B和C层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实现整个班级的集体进步。

  (五)实现结构化教学,突出知识体系构建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科目中,知识点较为分散,这导致学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捡一个,丢一个”的情况,而且无法将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在这种情况下,结构化教学的应用就显得很有必要。结构化教学可以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与前文论述的联系思维的构建也是相契合的。

  小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较差,尤其是对数学知识的梳理能力更是不足。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期间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把握和联系,对知识内容进行打破重建,尔后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并且帮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增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结合。借助结构化教学,加深学生印象,并且增强学生识别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鼓励学生通过知识联系解决问题。

  当学生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核心素养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突出重难点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且对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分析,引导学生实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思维,将数学学习融于生活,借助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进行了概述,并且分析了其重要性,进而从培养数学思维、加强错题反思、实现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融合、结构化教学五方面进行了理论性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并且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咏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71):40-42.

  [2]高小川.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新课程,2021(34):127.

  [3]杨永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读写算,2021(21):109-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2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