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然后论述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接着分析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抗疫精神;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叫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大学生思政教育时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契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抗疫磨砺精神,学习凝聚力量。”抗疫过程中孕育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其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担当和精神气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主要内容,必须与时代同潮,应时代之势。因此,高校应使抗疫精神有机地、高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推动形成“三全育人”新局面。
一、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和重大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此次疫情,迅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疫情阻击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用自己坚定有力的抗疫行动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㈣深刻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对推动中国精神的持续丰富、不断创新、有效转化,以及形成新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抗疫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生命至上,命运与共;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尊重科学,求真务实。
二、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抗疫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弘扬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抗疫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选择恰当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把握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质,促使学生高度认同抗疫精神及其重要价值,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践行抗疫精神。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很多大学生表示将以抗疫英雄为榜样,以志愿者身份积极投身于防疫工作,将时代责任和使命真正承担起来叫
(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思政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政教育与不断变化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与时代接轨,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糾因此,教师应将抗疫精神科学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
抗疫精神具有丰富且深刻的内涵,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充实思政教育内容。以往的思政教育中,教师也会与时俱进地融入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时代精神。而将抗疫精神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思政知识,深刻感悟中国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四)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抗疫精神是一种对国家的勇敢守护与无畏担当,是对社会的强烈责任与光荣使命,是对他人的无私奉献。同时,抗疫精神也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情怀,是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尚情操。其具有丰富内涵,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堂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思政课堂是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然而一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未能将抗疫精神切实融入思政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只讲解教材中的固定内容,不重视将思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没有将抗疫精神与思政内容结合起来,未向学生解读这些知识,更遑论挖掘和升华抗疫精神。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思政教育的枯燥与呆板,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还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难以将相关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如
(二)实践教学中没有真正融入抗疫精神
除理论知识教学外,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涉及实践教学。不少院校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只停留在浅表的理论学习上,未将抗疫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部分院校有意识地开展了有关抗疫精神的实践教学,但整体来看都是本单位内部的义务宣传,或者简单调查等活动,缺少涉及抗疫精神的实践活动。此类状况非但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无法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敷衍心理。不少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学习都是"走过场”,根本无法实现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
(三)网络教学没有发挥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科技设备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紧密相关,其能够很直观地看到网络上关于抗疫精神的视频、图片及文字素材,进而把握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然而从网络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没有足够重视抗疫精神,对抗疫精神的科学解读及教学引导不足,以至于学生不能认真地学习和体会,导致网络教学效率低下,没有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优势。
四、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1.整合抗疫精神与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将抗疫精神和思政教育工作有机整合,使其契合思政课程的主旨和内容。就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高校不仅要高质量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时代新人,还需要切实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及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应将抗疫精神作为当前至关重要的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发挥抗疫精神强大的育人优势,使其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将伟大抗疫精神和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单独课程进行教学,并把伟大抗疫精神与思政课程的互动关系纳入一体、协同的系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在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应深入学习抗疫精神,把握抗疫精神的本质及内涵,理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国家和国家间的关系就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关系,从而让抗疫精神成为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职业素养意识的肥沃土壤和精神源泉之一,使大学生群体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强化抗疫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网络学习。线上思政教育具有巨大优势,能够拓宽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思政教育以线上教学的新模式出现,可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崭新形态大步前进。高校思政教师应及时吸收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高度重视线上思政教育。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阐述伟大抗疫精神、思政教育的特点及其联系,通过线上教学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在互动交流中相互探讨、积极发言。教师以丰富素材阐释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将抗疫精神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素材背后的理论知识。基于丰富社会生活素材的课堂教学能让知识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
3.创新基于抗疫精神的思政教育话语。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迫切需要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以图式化、生活化、具象化的方法创新话语表达形式,进一步优化抗疫精神在思政教育话语中的表达手段和展现形式吐将授课话语转换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创新话语,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思政教师应缩短自身话语体系和学生话语体系之间的距离,创新抗疫精神的话语表达方式,将抗疫精神的丰富素材有效转化为思政教育内容。教师既不能过分关注思政教育的表象目的,也不能以粗浅化、表象化的形式表达取代深刻的精神传达。抗疫精神思政话语表达应充分体现既形象又充满哲理性的特征,以富有特色的理论内容和精选的各种素材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家庭教育中强调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教育需要学校全面开展,但是要使大学生形成抗疫精神的内在驱动力,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应积极参与、支持抗疫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深刻体会抗疫精神的伟大之处,从内心深处把握抗疫精神,真正掌握抗疫精神的内涵。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并表达自己对抗疫的想法,同时为学生讲述身边的感人事迹,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抗疫能够取得重大成功的多维度因素,使其在思考中明白抗疫精神的核心内容,从而增强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社会要支持高校开展突显抗疫精神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开展方式,高校应与社会机构密切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其践行抗疫精神提供平台,在实践活动中落实抗疫精神。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仍不容松懈,疫情多点散发的态势较为显著。高校要不断推动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疫情防控一线,在牢固记忆各种防护知识、强化自我防护能力的基础上,自愿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例如,大学生可以向社区居民宣传防疫知识,做好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等多项工作。这样能让高校学生真正践行生命至上、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内涵,切实体验社区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活动中的辛苦付出,有利于强化学生为人民服务,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叫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高校引导学生践行抗疫精神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主题引领实践活动的方向。首先,教师应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主题,紧紧围绕抗疫精神制定详细的实践活动规划,这样能使学生清楚了解这些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向及具体规划。其次,教师应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实践活动内容,积累丰富的优秀素材,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制定针对性强的实践活动计划。活动形式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如引导学生釆用问卷方式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社会调查活动研究报告。此类实践活动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叫再次,活动组织机构可以配合学校开展实践活动评价,考核内容中应体现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活动结果及预期效果等。高校应该结合实践活动,持续优化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相关实践活动,切实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㈣。最后,强化课程思政。在创新抗疫精神宣传教育过程中,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优势,真正打造“全方位、全程、全员”的''三全育人”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及影响力,又能够促使更多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程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师可以把伟大抗疫精神和课堂设计、知识优化、教学目标、实践训练互动技巧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形成高度统一的态势。例如,在护理和医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模拟医护人员长期穿戴各种防护设备,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感悟医护人员的忘我付出和悲悯情怀;在土木工程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组成部分和设计结构,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设计,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其以更强的专业技能和奉献精神助力现代化事业建设。如此,通过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可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五、结语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为高校扎实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内容、新素材、新载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和研究伟大抗疫精神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深刻领悟、真正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符合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把握这一要点,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融入路径,循序渐进地提升教育效率,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政素质,有效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⑴.
[2]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蕴含深刻启示、鼓舞信心力量[EB/OL].(2020-09-08)[2022-05-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272638910022302&wfr=spider&for=pc.
[3]陈晨.抗疫精神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探索,2020(4):63-67.
[4]赵硕,李慧琳.抗疫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J].社会科学前沿,2020(11):1700-1703.
[5]侯庆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改革的实践[J].文教资料,2020(16):217-219.
[6]向涵.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32-34.
[7]赵文星,刘瑞婷,卜美玲,等.抗疫精神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途径和效果探索[J].荷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20⑶:75-76,96.凶杨澜,耿步健.抗疫精神内涵及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研究[J].理论建设,2020(5):7-14.
[9]王冰洁,赵宁.“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1-5.
[10]郭桂全,胡巧红,王彦娜,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3):139-142.其他作者简介:郭婷(1984—),女,汉族,湖南桃江人,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党务管理。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