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底线伦理视域下幼儿教师道德行为的失范与重构(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3 15:14: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其二, 媒体应坚定立场, 诚实报道幼儿教师道德失范新闻。有理有据有节, 这是当今媒体行业在纷杂混乱、博弈不止、新闻独家与点击率追求甚嚣尘上的舆情下的操守。主流媒体要担负起谴责虐童等现象的舆论发声, 不可跟风谎报以博取眼球。如, 对于红黄蓝虐童案件, 微博发酵澄清, 《人民日报》撰文“幼有所育不容击穿”抨击此类恶行, 各大媒体应正确转载剖析, 有效引领主流价值导向, 才能给虐童者以社会舆论压力。

(三) 个人价值唤醒底线伦理

底线伦理的守护需要制度正义, 更需要个人普世信仰的引导。有所为有所不为, 公正而自由, 正义而又公平。高蹈道德和底线伦理, 二者并非对立, 而应相辅相成。底线伦理尝试以恻隐、仁爱为道德动力之根源;以诚信、忠恕为待己处人之要点;以敬义、明理为道德升华之要旨;将生生、为为视作群我关系之枢纽。[13]这其中, 幼儿教师对义务的敬畏与其个人价值感的建立尤为重要。底线伦理试图构建的伦理系统强调个人基本义务与底线的确立, 但底线伦理的现实状况又需要幼儿园和社会、政府三方联动共同参与、促进、提升。

1. 为仁爱, 幼有所育, 恻隐长存

“仁爱”谓之宽仁慈爱, 即爱护、同情的感情, 语出《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 使民如子弟。”“恻隐”是原始情感之一, 能够维系社会群体, 起着社会道德作用。[14]孟子在《告子章句上》阐述了“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学前时期的儿童具有保教的亟待性, 底线伦理的仁爱与恻隐从道德与义务的角度出发, 也与幼有所育精神相契合。

幼儿园应注重道德文化环境建设, 定期组织“老师———妈妈”“孩子的成长小档案分享会”“爱的抱抱”等师幼共情主题活动, 让教师与幼儿都能参与其中, 激发幼儿教师对孩子“善”的情感, 使恻隐与仁爱之心得以生根发芽。

2. 为敬义, 职业信念, 明理于心

《易经》曰:“君子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敬义立而德不孤。”“敬义”主张的是坚守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对应的职责义务。而“明理”通常指学做人, 是普遍且易被认同的。幼儿教师是儿童主要临时托护人, 责任重大。

幼儿园应定期举办专业能力主题活动, 让家长匿名投票、同事互评, 选出专业能力领头教师, 并且设立奖项, 激发幼儿教师尤其是新入职和职业倦怠期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同时, 举办各类讲座并注意结合心理效应, 进行集体职业口号宣誓以及压力排解拓展活动。

3. 为生生, 敬畏长存, 恪守底线

生生为为, 是个人伦理与道德体系的社会根据和基本原则, 可以维系个人、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生生”是对生命的保障, 即不伤害、不压制, 让儿童自由发展;也是满足生命所需, 供给其应得的发展空间。[15]“为为”乃为所当为、为所应为, 知其底线、解其对错。

首先, 幼儿教师要具备对儿童、对生命的敬畏感。端正儿童观, 即儿童不是小大人, 不是成人的附属品, 是独立自由的个体, 需要成长空间。

其次,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职业道德衔接教育机制。职前师德教育求真求实, 课程与事例结合;职后师德教育贴近工作, 注重利用道德判断实例探讨促进幼儿教师道德观发展之策。

最后, 应摈弃现代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所谓效率教育, 园所与幼儿教师要坚持以自由活动和游戏为主的教学形式, 时刻铭记自己面对的是尚待成长的孩子。

4. 为忠恕, 师德为先, 诚信长存

“诚信”乃个人存世立身之道, 将诚信归于幼儿教师底线伦理, 不仅要求言语行为的不欺骗、不隐瞒, 而且更多的是恪守师德, 保证道德的底线, 以达师幼真实相待、家园互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乃“忠恕”之义, 个体分离而义务不减, 眼中常存他人、心间久念彼此。

首先, 幼儿教师师德档案是诚信表现记录的最佳呈现方式, 能够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园所以及同事间及时、客观地了解其道德发展与保持状况, 更能有效地促进个人道德认知。辅之以师德师风评比、优秀模范奖励, 以有效提升幼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与道德持久坚守的意愿。

其次, 建立幼儿教师黑名单机制。高效、准确地对师德败坏者进行剔除, 有效防止部分虐童者行政拘留惩处后仍可于他处谋职, 杜绝其继续损害幼儿身心, 并严把学前领域职业准入筛选关。

最后, 各地应建立师德电子档案系统并逐渐形成联网。最终形成完善的学前教师师德信息查询体系, 以供园所在招聘时进行笔试、面试、道德考核三体合一, 全面了解和客观判断, 但道德档案的记录标准和参照细则尚需进一步探讨。

师德伫立乃终极愿景, 底线伦理的道德根基性将有助于缓解道德行为滑坡之趋势。鹤琴先生所言:“我爱儿童, 儿童也爱我。”秉此铭语于心, 爱将长存。幼儿成而长之, 幸而乐之, 此乃举国、万家之福祉。
  
参考文献:

[1]何怀宏.底线伦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3. 

[2]何怀宏.我为什么要提倡“底线伦理”[N].北京日报, 2012-02-20 (020) . 

[3][13]何怀宏.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J].道德与文明, 2010 (1) :17、20. 

[4]陈静, 李菲.从底线伦理的视角谈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7) :28. 

[5]王海燕.培养道德认知能力:强化学校德育的基本视点——兼谈培养师范生的德育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S3) :9. 

[6]杨孝如.教师道德情感养成简论[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8) :53. 

[7]易小明, 吴昌强.意志、道德意志、善良意志[J].学术交流, 2010 (12) :8. 

[8]金生鈜.教育正义:教育制度建构的奠基性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 :157. 

[9]孙竞, 曹昆.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已启动学前教育立法调研[EB/OL].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7/1130/c367001-29677635.html, 2017-11-30. 

[10]王娓.加快《学前教育法》立法步伐——专访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J].学前教育, 2017 (5) :9. 

[11]朱敬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EB/OL].http://edu.cnr.cn/list/20180316/t20180316_524167492.shtml, 2018-03-16. 

[12]尹振球.何怀宏“底线伦理”思想刍议[J].道德与文明, 2010 (2) :145. 

[14][15]何怀宏.良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6、242.

       《底线伦理视域下幼儿教师道德行为的失范与重构》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3/2018080303404295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