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是思想政治建设, 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与改进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 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政治思想相关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通识教育内容, 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拓宽学生基础知识;加强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 增强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机协同;专业课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同建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和育人合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 加强与改进;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应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工作必须有党建引领。高校党建工作重点是思想政治建设,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用科学理论培养人, 用正确思想引导人。
一、加强与改进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是现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尚需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是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进行全面规划, 制定统一课程, 规定课时, 编制统一教科书、参考书。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1]课程理论体系系统、完整, 有助于学生接受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和信仰。但涉及伦理标准、伦理规范的内容尚有不足。增强伦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国家、社会与他人关系提供伦理道德导向, 这是维系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 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
二是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文化交流与冲突随之显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有更多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 思想观念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由于国内外高等教育模式上的差异, 多种文化的碰撞使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处于观念碰撞、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信息场里。[2]对多种文化与思想并存、交织环境中的大学生来说, 强烈的求知欲与不完善的人格、不完整知识结构的矛盾, 使其极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让学生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品质融合、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并存、远大理想与扎实专业技能共有、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意识共存, 以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三是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社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受社会转型的影响, 呈现思维活跃与理论困惑、求实奉献与功利主义、维权意识与完善的法治意识、知识的广博与专业基础、凸显个性与全局观念的矛盾, 存在知而不行、知而错行、高知低行等道德知行相背离、抗挫折能力弱的现象。这些问题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结合时代特点, 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及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时代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时期, 许多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具备勤奋善思、刻苦敬业与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优秀素质和能力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很多学生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逐渐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性, 不愿意吃苦。[3]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性, 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与改进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
(一)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规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这四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课堂、主渠道, 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阵地作用的同时, 结合学生思想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辅以“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长”“思想修养与大学生成才”“批判性思维”“经济法”“国际商法”“沟通学”等课程进行教学。
“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长”通过对经典文化、转型文化、新兴文化、改革文化的介绍, 告诉学生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对当今中国乃至全球社会发展及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影响和力量, 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责任感;“思想修养与大学生成才”通过对中国国情、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法律、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批判性辩证思维、国际视野、学识素养与独立人格;[4]“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指导、自我规范、自我检测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方式, 帮助学生多角度审视自己的观念和决定, 并最终采取明智的行动。经济法是调整、协调经济运行中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WTO, 我国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守WTO各项法律、法规和协议。学习“国际商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WTO框架下从事国际商事活动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沟通学”是学习运用各种能力和技巧, 与外界进行包括语言、动作、思想等各方面交流, 以达到和谐共赢的目的。这些课程, 都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是非, 为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品质素养奠定基础。
(二) 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
目前, 大部分教师熟悉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等, 但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进行的。有的院校虽开设了学术报告、讲座等, 但学生都仅是听众, 教学方法单一, 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把握, 难以发挥实效性。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指教师依据教学大纲,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讲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在内容设置上要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的延展, 培养学生立足本国、关注世界的意识, 提高学生理解国内外政治、历史和文化的能力,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此外, 辅以教师“大班讲授”与学生“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教”与“学”互动, 将专题讲授与专题研讨相结合, 既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又结合学校实际, 对教材内容作必要补充和延伸, 教学的着力点由知识层面升华到培养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社会生活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内容涉及哲学、法学、社会学、文学、历史、经典阅读、传统文化、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5]这些内容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 是政治思想理论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见贤思齐的自律精神、人伦和谐的“和合”理念及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尊师重道、敬老爱幼的美德等, 都以其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灵支撑。借助通识教育内容, 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 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