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高校智库定位与发展策略(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31 18:10: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三、新时代高校智库的发展策略

高校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应当在国家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等热点、难点领域发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重要价值。近年来, 中国高校智库有了长足发展, 数量达到700多家,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全球智库报告2017》统计, 2011-2016年, 进入最佳高校智库排名榜的中国高校智库数量分别是0家 (TOP25) 、2家 (TOP30) 、5家 (TOP45) 、6家 (TOP88) 、6家 (TOP90) , 2017年还是6家 (TOP90) [11], 与发达国家高校智库相比, 中国高校智库的数量偏少, 国际影响力较低, 且影响力排名有退步趋势。因此, 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智库建设迫在眉睫。

(一) 高校智库特色化

准确定位是新时代高校智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立足于地缘特色优势, 打造特色化高校智库[12], 成为社会发展和各级政府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高校智库要根据高校的目标定位以及综合实力, 找准自己的服务对象。我国大学有国家部委直属、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地方普通高校等多个办学层次。以清华、北大等为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智库, 应着眼于全球性、全国性、战略性等重大社会发展问题, 要更多承担国家战略性规划, 为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大国际化战略性问题建言献策。地方性高校应着眼于区域性、地方性、特色性等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 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对比其他的一般智库, 高校智库的定位要更精准, 不能仅仅满足于大而化之的建言献策, 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与可行性方案, 在政策研读、策略评估、策略抉择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的对策建议。以华侨大学为例, 作为部委直属和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 华侨大学立足为华侨服务的历史使命, 结合华侨华人研究专长与特色, 充分利用现有学科资源, 以大协作的高度、大格局的视野, 重点围绕侨、台、“海丝”“海西”、周边国家关系、侨务公共外交等领域开展专门智库研究, 积极进行跨学科的涉侨研究, 为国家侨务政策的制定、大侨务格局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也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必要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决策咨询等, 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华侨大学智库品牌。近三年来, 已有近百项咨询报告、政策建议专报件等获得国家领导人、省部委领导等批示采纳, 在“涉侨”特色智库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 高校智库实践化

高校智库应积极联系政府, 密切关注政府急需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 利用高校学科和专业优势, 找到政府与高校合作的最佳结合点。智库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发现问题是最重要的, 也是高校智库研究的逻辑起点, 源于智库研究人员面对问题的敏感反应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而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民生问题等就是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高校智库要加强对整体性、战略性、发展性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以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前瞻性、趋势性和公益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提升服务政府和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高校智库不能闭门造车, 不能单纯地从数据库和网络中查找问题,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与访谈, 并将调研访谈的问题引入教学、科研与咨询方案中, 使教学科研与建言献策更能突出问题意识和社会需求导向。高校智库要以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 激发智库研究人员活力, 充分发挥智库“思想库”的功能, 使智库咨询成果与政府决策部门的需求相匹配, 实现精准对接, 从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此外, 每年各级各类社科基金的申报要设置社会和市场现实需要的研究课题, 改变传统课题研究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从学术沙龙走向社会和市场, 从单纯的理论策略走向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 避免纯理论推导, 使智库将研究的视角切换到如何化解社会民生问题、如何给政府出谋划策方面。如, 关注民生产业、“一带一路”倡议等, 针对养老产业、应急管理、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等进行研究。此外, 可以设立相关的政府治理研究项目, 让政府官员参与智库研究, 对接相关领域学者, 协助开展专项研究, 实现高校智库与政府资源的有机联系整合, 提高高校智库实践能力。

(三) 高校智库协同化

新时代社会科学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高校智库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必然。首先, 高校智库要建立学科与学科之间融合性协同, 以高校不同学科为基础, 使不同学科知识交叉, 建立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学科趋势的共享智库系统。利用这个智库平台系统记录高校师生、研究人员获得知识及开展智库研究的全过程数据, 激发群体思维, 挖掘隐性知识, 在提高智库效率的同时, 提升高校智库服务社会的能力。其次, 现代社会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传统单打独斗式的智库研究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智库建设的发展需求。高校智库必应联合多种智库研究机构, 建立多角度、多层次、复合的研究平台, 使不同智库机构通力合作与优势互补。高校智库层次多, 可以建立高校智库联盟, 打通“接地气的”与“高大上的”, 不同层次智库之间加强系统合作、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共享数据, 通过合作攻关、协同创新提升智库联盟的群体效应。[13]最后, 高校要建立高校智库人才与话语权的协同“旋转之门”, 鼓励高校智库人员到企业、政府挂职锻炼。高校智库自主聘任退休离任的政府官员, 鼓励高校智库打通学术界、政府和社会之间不同话语体系, 促进协同沟通交流。高校牵头, 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支持, 建立高校与其他高校协同、高校与研究所协同、高校与相关企业协同、高校与其他地方协同、高校与国外相关机构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

(四) 高校智库激励化

提高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组织目标期望值, 发挥激励效应。首先, 高校要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真正激发研究人员参与智库研究的意愿与积极性。智库的评价机制连接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高校智库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 应让智库研究人员获得相应奖励, 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其次, 高校要制订科学的评价指标, 关注智库成果被领导采纳、批示的级别与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参照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给予认可与奖励, 对不同类型的智库成果给予不同的、合理的评价权重, 使智库成果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应有的现实价值。[14]我国不同高校智库研究人员虽然薪酬不同, 但应该不低于同一高校的同一级别教师薪酬, 以激发其参与智库研究的积极性。

部分学者认为, 高校教师往往心无旁贷, 潜心研究, 缺乏咨政建言的意识。高校要转变传统学者“远离世俗”的观念, 鼓励高校教师关注社会需求, 从专业角度积极为政府献言献策;要提高新时代智库研究人员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 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智库工作行为规范。高校要从智库的研究目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组织向心力, 更好地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决策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海泉.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服务科学决策——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J].中国高校科技, 2014 (4) :13-14. 

[2][6]王红茹.高校智库建设是否“过热”?[N].中国经济周刊, 2017-02-07. 

[3]韦岚, 全守杰.中国6家高校智库的组织要素与运行机制[J].社会科学文摘, 2017 (10) :7-9. 

[4]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EB/OL].http://www.cssn.cn/ts/ts_scfj/201702/t20170221_3423471.shtml, 2017-2-20. 

[5]陈巧玲.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优化管理探索[J].学术探索, 2013 (11) :125. 

[7]张宏宝.新型高校智库分层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 2016 (11) :72. 

[8]曾元源, 胡海祥.地方特色高校智库发展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教育评论, 2017 (3) :23. 

[9]张东刚.深化综合改革建好新型智库[N].人民日报, 2015-03-20. 

[10]李后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智库影响力

[11]刘峰.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实然困境与破解路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 2016 (6) :23-24. 

[12]宗河.发挥高校优势打造新型智库[N].中国教育报, 2014-03-12. 

[13]陈巧玲.试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三个体系[J].东南学术, 2015 (4) :240. 

[14]唐平秋, 蒋晓飞.基于期望理论的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激励:困境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 2017 (1) :65.

       《新时代高校智库定位与发展策略》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31/2018073106113385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