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是新时代高校服务社会的要求。文章在剖析我国高校智库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 阐明我国高校智库的定位, 提出要采取特色化、实践化、协同化、激励化等策略, 推动新时代高校智库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智库; 发展策略;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课题“协同创新与高校文科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编号EIA16046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谋政资治、咨政启民的决策咨询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与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高度重视“思想库”和“智囊团”即智库 (Think-Tanks) 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中国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情世情与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把智库建设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层面和顶层制度设计的高度。近年来, 各级各类智库在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高校智库是我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提出, 要整合全球优质资源, 立足中国国情, 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机构。[1]从官方到民间, 都希望高校智库发挥应有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但迄今为止, 高校仍然对高校智库的定位与重要性等认识不清晰, 对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智库, 更好地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 为新时代参政议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缺乏深入的、前瞻性的剖析和思考。因此,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智库定位的基础上, 提出新时代高校智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
相比北美、欧洲,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较快, 高校智库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校智库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 目前我国约有高校智库700个, 约占2595所普通高校的27%。[2]根据《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 (2017) 》, 当前高校智库发展水平处于前列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首批25个国家高端智库中有6个大学智库, 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3]截至2016年12月12日, “中国智库索引” (CTTI) 收录来源智库489家, 其中高校智库255家, 占52%。据CTTS《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显示, 在2016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前100名智库类型中, 有21家是高校智库, 平均排名在第48.9, 总量上在六大类型智库排名第二, 影响力排名第三。[4]
(一) 高校智库的优势
从源头上分析, 高校与智库具有一致性, 都是一批智者和有专业知识的人, 探究社会真知与问题根源, 服务社会。高校不仅能成为智库, 而且会在新时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比其他五种类型智库, 高校建设高水平智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 科学基础研究实力雄厚。高校重视科学研究, 拥有很好的学科基础和优秀的学科领军人才, 强大的科研实力能够为智库开展社会政策研究、国际战略研究提供深厚的学术底蕴。高校智库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平台、数据库平台, 开展战略性、方向性、前瞻性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满足政府与社会的需求。
第二, 学科门类齐全。齐备的学科体系有利于进行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 有利于解决社会重大、复杂的现实问题。齐全的学科门类体系与相关的理论基础构成了强大的知识储备。
第三, 人才集中。中国高校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学生队伍。以2017年为例, 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共有191.1万, 在校本科生2695.8万。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沃土, 国家两院院士、长江学者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绝大多数聚集在高校, 为智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才队伍。[5]
第四, 国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便利。高校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和社会信息的全球化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能充分利用便捷的国际资源, 为战略性、政策性研究提供更宽阔的国际视野, 更好地开展高校智库建设。
第五, 高校智库具有中立性。相比依托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的智库, 高校智库以科学研究追求真理为己任, 更具有公益性和相对独立性, 更能公正、合理地分析问题, 客观地撰写决策咨询报告。
综上所述, 高校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完全可以发挥专业特长,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智库,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实现高校智库的历史责任担当。据第二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年会统计, 高校智库在“十二五”期间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咨询报告等专报件4.3万余份, 其中有2.2万余份被采纳。[6]这足以说明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 高校智库存在的问题
高校智库发展迅速,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与国家的新时代需求相比, 仍存在许多不足。如, 研究成果多是偏向修补式、学理性, 缺乏实践性;研究以个体式为主, 缺乏协同攻关。
第一, 部分高校智库建设结构不合理, 智库建设趋同化、同质化现象明显。[7]存在部分高校原有研究机构“新瓶装旧酒”的表面化转型, 脱离国情和决策需求的低层次研究, 甚至存在“一哄而上”的逐利化高校智库“过热”等非理性倾向。由于缺乏相关经验, 高校智库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 不仅自身优势和特色不突出, 而且脱离建设总方向, 与智库建设的初衷不符, 很难发挥应有效用, 导致大量资源浪费。
第二, 部分高校智库不接“地气”。当前, 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虽然数量较多, 但实践应用型研究远远少于理论型研究, 研究缺乏实践性, 不能及时判断掌握社会发展的重大关切和现实问题。高校智库缺乏实践性体现在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 对现行政策修补式、解释式成分较多, 指导性、建设性、前瞻性成分较少。研究成果缺乏超前理论与创新性, 滞后于现实社会发展变化, 因而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关切的实际问题, 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较多高校研究人员不愿意深入社会挖掘现实问题, 对政策研究局限于短期性调研和政府的红头文件。
第三, 高校智库缺乏协同性。智库研究的许多问题具有复杂性, 需要多个学科、多个机构联合实现协同创新, 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高校内部虽然拥有众多的学科研究机构, 但由于资源分散在高校不同院系与机构, 各自为政, 整合力度不够, 无法形成合力, 导致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流于形式, 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影响力也大打折扣。另外, 目前高校智库之间普遍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表现在智库间协同不足, 发达地区高校与落后地区的高校智库协同不足, 学科之间协同也不足, 这也是当前高校智库需要关注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 高校智库管理机制不完善。高校智库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教师科研水平评价、职称评定中, 目前主要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研究课题的数量为评价标准[8], 从事智库决策咨询的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得不到应有尊重。因此, 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积极性不高, 研究成果质量很难保证。如果不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管理制度, 高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将很难实现突破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智库的定位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社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新事物、新现象, 迫切需要智库化解这些新挑战, 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引导社会舆论, 回应社会期待。智库建设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 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标志。[9]
新时代, 新起点, 新要求, 新气象, 新征程。新时代我国高校智库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目标, 坚持中国特色, 坚持中国立场[10], 以中国的角度研究中国面临的问题, 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校的使命决定了高校智库的基本定位, 即利用高校实力雄厚的基础研究、雄厚的知识储备、集中的人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优势, 以社会、政府的需求为出发点, 以实践为基础, 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 开展基础性、长期性、实践性的智库服务。首先, 新时代高校智库要具有新的政治高度, 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与国外高校智库相比, 中国高校智库定位的特殊性就是要坚持党管智库的政治本色, 高校智库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学术上、行为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完全一致。其次, 新时代高校智库要有新的研究视野, 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是要着眼于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重大性影响的问题, 集中优势人才资源, 开展联合攻关、集中攻关和重点攻关;“立地”是着眼于地方性、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以期提出具有应用性、前瞻性、独立性和针对性的战略建议。
最后, 新时代高校智库要有新的中国范式。中国高校智库虽然起步较晚, 需要学习借鉴西方智库经验, 但绝不能一味照抄照搬, 中国高校智库植根于中国土壤, 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生态、党建、统一战线等中国问题;要有中国立场, 即坚持人民立场, 弘扬主旋律彰显正能量;要有多层次中国高校智库格局;要用中国话语,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方案, 树立中国大国形象, 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错位发展, 增强“中国特色”, 建立“中国范式”。
针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起步晚, 尚存在同质化、缺乏实践、缺乏协同等问题, 依据新时代高校使命功能与智库定位, 高校必须从特色差异、重视实践、协同效应、激励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打造新时代新型高校智库特色与品牌, 提升其为政府、社会建言献策的竞争能力。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