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诚信教育的缺失与重构(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31 07:26: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教育需要惩处, 但是要时刻牢记惩处的“初心”, 注意惩处的方式、方法, 要进行有“温度”的惩处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John Amos Comenius) 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 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错。”[7]惩处是让学生知道犯错误应该承担责任, 帮助他们检讨、规约自己, 对自我负责的一种辅助方式。因此, 对学生失信行为进行惩处时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惩处方式的正确使用。惩处要对事不对人, 尊重学生人格, 以爱心为前提, 有理有据, 合理合法;要尽量给学生留有改正的余地, 否则一旦事情没有转圜的余地, 惩处成功了, 教育却失败了。正如影片中男主角被学校开除, 出国无望之后, 就彻底“黑化”了, 甚至要挟女主角和他一起继续作弊、犯罪。二是教在先、罚在后, 教与罚并行。当下学生作弊行为普遍化、屡禁不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将作弊仅仅视作一个普遍现象而非道德事件、违法事件, 作弊在校园中形成了一种“亚文化”, 即作弊文化, 学生对作弊这种不诚信行为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提升, 作弊行为也随之增加。

作弊等失信行为的存在首先是一个客观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问题, 如果不能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 失信行为还会继续存在。因此, 高校应通过诚信教育, 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底线, 从根本上杜绝失信行为。高校还应通过人文教育拓宽学生的眼界,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使他们不再把考高分、拿奖学金、评优、出国看作成功的唯一标准。那种用错误的方式追求不切实际目标的行为, 会使自己身心疲惫, 最终得不偿失。三是强化对诚信行为的鼓励。诚信教育的目的是使诚信成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追求和立行于世的自我规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具有禁止的示范效应, 同样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宣传具有倡导的示范效应, 二者同样重要。高校应鼓励学生的诚信行为, 使学生在遵守诚信规约时自觉产生“诚信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立”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意识, 并内化为基于行动自觉的道德理念, 进而养成陪伴终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四、从教育环境看诚信教育之良好社会环境的缺失和诚信社会的构筑

社会环境会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产生重要影响。《天才枪手》这部影片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是因为当前我国的教育也深陷此困境。“天才”们之所以不诚信甚至犯罪, 固然与他们自身有很大关系, 但也是同学、教师、家长、社会“合谋”的结果。当高分、名校、出国留学、拥有巨额财富等这些名利追求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时, 全社会便开始“合谋”:小琳的爸爸不管女儿喜不喜欢新学校, 非要让小琳转名校;名校又看中了小琳的学习天赋, 希望她给学校增光, 免除了小琳的学杂费, 但其实背后收取了小琳爸爸的赞助费;一群年轻人为了出国、上名校联合作弊……

在这场“作弊狂欢”中, 最终女主角幡然醒悟, 去追求内心的平和, 男主角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和伤害而彻底“黑化”。这样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沉痛的反思:当利益至上原则和精致利己主义成为社会共识时, 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功利主义和唯利是图的气息。在政治领域中, 部分领导干部贪污腐败, 地方政府政策朝令夕改, 失信于民;在经济生活中, 制假贩假行为屡现, 消费陷阱防不胜防;在文化领域里, 一些新闻媒体断章取义, 虚假报道, 为了新闻点不择手段;在科研活动中, 论文剽窃、科研造假屡屡发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如果仅仅指责、处罚学生的作弊行为, 而不反思社会氛围的负面影响, 净化社会环境, 诚信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此, 我们应积极构筑诚信社会。

第一, 家庭教育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家庭教育时讲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 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是如何做人的教育。”[8]正如电影中女校长发现小琳第一次作弊时, 质问她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其父羞愧不已, 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女儿。可见,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 优秀的品行和道德教育, 都应该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第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当人们理想信念迷失、诚信意识淡薄、失信行为频发时, 社会急需一套能促成国家、社会、个人之间良性互动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规范, 我们应发挥其对全体社会成员思想的引领和凝聚功能, 使全社会形成“诚信立行于世, 失信寸步难行”的道德认知和社会共识, 为诚信教育营造良性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三, 加强立法工作, 完善对各种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与追责机制。我们倡导对未成年人的诚信教育采取教在先、罚在后的方式, 给他们留有改正余地。但是, 对于社会成年人的失信行为, 甚至犯罪行为必须曝光和严惩, 以肃清不良社会风气。

第四, 引导学生“诚信自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9]诚信教育要想成功, 不能仅仅依靠处罚, 因为个体如果不能在情绪情感和个人行为方面实现自律, 失信行为就会不断发生。当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诚信行为成为一种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时, 无论个体面对什么样的客观环境, 自律这种意志品质都会保证个体行为在合理、合法、可控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4.

[4]王品芝, 尧强.54.3%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不诚信[N].中国青年报, 2015-06-18.

[5][波]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 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5:178-18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 [A].2017-02-16.

[7][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21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54.

[9][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35.

       《诚信教育的缺失与重构》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31/2018073107291183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