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诚信教育的缺失与重构(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31 07:26: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当教育迷失了本心, 异化为追名逐利的工具, 诚信教育就会出现多维缺失, 如人性关怀的缺失、法制精神的缺失、思想引导的缺失、诚信环境的缺失等。我们必须重构诚信教育理念和模式, 让教育回归本心, 使诚信成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追求和立行于世的自我规约。

关键词:
诚信教育; 失信行为; 重构;

基金: 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众传媒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研究” (编号2015A012); 2018年度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立诚”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 (批准文号:陕高教生[2018]1号)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2017年10月, 一部泰国电影《天才枪手》风靡全亚洲, 该影片改编自2014年轰动一时的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是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的标准入学考试) 亚洲考场作弊案。这样一部小成本的教育影片, 却在全亚洲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齐飞的不俗表现, 这与演员的演技和影片的质量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影片借助作弊话题, 引发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这些高分数、高智商的作弊高手到底是人人羡慕的“天才”, 还是让人不齿的“枪手”?“天才”的陨落到底是教育之过, 还是现实逼迫?诚信了却被社会“抛弃”了, 还是不诚信才是处世之道?这些问题拷问的是现实社会, 拷问的是人性, 更拷问的是教育之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首先而且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可见, 德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作为德育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的多维缺失, 将严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平稳有序发展。

一、从教育本质看诚信教育之人性缺失与人本回归

从《天才枪手》这部影片中, 我们看到泰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极其相似的一面, 顶级教育就体现在顶级的成绩上。整个学校、社会都表现出对高分、名校、出国留学的极度渴望, 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最终导致“天才”陨落, 令人唏嘘不已。

教育具有教会人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以此谋生的功能, 但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潜能。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Karl Theodor Jaspers) 曾指出: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实现人的潜力, 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积。[2]教育应该启发受教育者的思想、意志和灵魂, 帮助他们完善人格, 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诚信是一个人外在的自我约束, 也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 是个体道德品质的体现, 是受教育者人格完善的重要一环, 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得教育这一唤醒人的灵魂、激发人固有潜力的“助推器”成为人们追名逐利的“法宝”, 教育逐渐失去了对“真善美”、对“人性”的追求和唤醒, 变成了对分数、升学率、名校、奖学金、金钱等一切物质欲望的追求和满足。这种缺失“人性”的教育, 会导致更多的天才陨落, 并最终制约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教育要回归本心, 就应该回归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宣扬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的人文精神。对受教育者更好的关爱就是在这种人本教育氛围下进行的, 分数、名利等不再是个人、家庭、社会追求的唯一目标, 对受教育者兴趣、爱好、精神、意志、品质、理想信念等的培养和塑造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3]诚信教育只有在这种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才可能有效开展, 为国家、社会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二、从教育内涵看诚信教育之法制精神的缺失与制度理性的回归

考试作弊问题是一个全世界教育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教育界也必然存在。《中国青年报》曾对2000名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 结果显示, 仅有54.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表现。[4]现实生活中, 仍然有不少学生考试作弊, 因考试作弊被取消学位证或者无法顺利毕业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诚信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古人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传统德育教育的八个要求, 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荀子也讲“君子养心, 莫善于诚” (《荀子·修身》) , 这些都说明在中国传统诚信观中, 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品质, 是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律例。统治者用这种道德规范教化民众, 违背这种道德律令的人, 更多的是受到良知和道义的谴责, 而非法律的惩罚。这种诚信观下, 我国诚信教育主要用道德修养和道德劝善的方式进行, 很少使用规则教育、法律教育和制度教育。

这种“温情脉脉”、说教浓厚的诚信教育在熟人关系、重义轻利、重情感性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 传统的依靠道德感、道德良心来维系的诚信行为, 在金钱和利益面前遭到严重破坏, 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制精神、法制文化和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普遍缺失, 造成“破窗效应”, 失信行为在全社会越演越烈。社会上这种不诚信、不道德的风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 导致校园里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因此, 增加诚信教育中的法制文明教育, 用法律的制度理性规约失信行为势在必行。

波兰社会学家什托姆普卡 (Piotr Sztompak) 在其《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中指出:建立在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信任, 受到侵蚀和损害时, 一种稳定、透明和可预测的制度能够重建人与人之间新的信任。[5]这种制度一般是由非正式约束 (如道德、禁忌、习惯、传统等约束力) 和正式的宪法、法律、法规所组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用法律法规约束失信行为是一种更理性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理性的实施一方面需要转变诚信观念, 把基于熟人社会、仅有道德内核的传统诚信观转变为一种平等、客观、理性的, 具有法制精神的现代诚信观。另一方面, 要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诚信教育既要重视诚信道德教育, 培育“诚信”文化, 又要重视相关的诚信法制制度建设。当制度理性发挥作用时, 诚信和失信行为就有了“边界”, 一旦主体突破“边界”, 就会受到法律惩罚。相对于诚信和失信行为的道德评判而言, 这种制度规约的边界更清楚, 惩处力度更量化, 更具有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早在2014年,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就印发了《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 提出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只有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 诚信教育的效果才能持之以恒。

三、从教育惩处方式看诚信教育引导的缺失与教罚并行的回归

影片中女主角小琳在第一次作弊被发现后就受到了严厉处罚, 失去了争夺出国留学奖学金名额的资格, 导致她最后为了金钱铤而走险去当“枪手”。剧中本来耿直、正义的男主人公, 在被富二代设计失去新加坡留学奖学金考试机会后, 为了不让妈妈受苦, 为了圆出国梦, 参与了这场集体作弊, 中途被发现, 受到了开除学籍和永远无法参加出国考试的毁灭性打击。作弊当事人承担作弊的严重后果当然无可厚非, 这个规则在全世界都通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最新修订案于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 其中第五十二条 (四) 规定了五种考试作弊行为, 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6]影片中对男女主人公作弊后的处罚在程序和程度上并没有多大争议。但是, 为什么影片能够引起全社会的热议呢?因为作弊的处罚看似公平公正, 实则没有说服力。

\

学生作弊有非常现实的社会原因, 但是作弊的严重后果只由学生单方面承担, 那些诱惑、迫使学生不诚信、不道德甚至犯罪的家长、教师、学校没有受到任何惩处, 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体制和用学习追逐名利的社会环境仍然存在。那么, 考试作弊还是不作弊的诚信“道德困境”就仍然会留给学生来单独面对, 这种教育现状本身就是对诚信教育的背离和抹杀。如果惩处没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作弊行为是不道德和违法的, 作弊被罚只是被认为是一种小概率失误事件, 那么惩处的目的和意义就没有了。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