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如何界定胃癌癌前病变期及其预防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0 10:42: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胃癌癌前病变可以从8方面界定,每个方面定值1分,总分8分,达到4分就可以确诊为癌前病变期。在胃癌癌前病变期进行防治,目标明确,效果良好。

关键词:胃癌;癌前病变;预防

本文引用格式:曾茹.如何界定胃癌癌前病变期及其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138-139.

The Definition and Prevention of 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

ZENG Ru

(Graduate Schoo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The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can be defined from 8 aspects,Each aspect is fixed at 1 points,the total score is 8 points,and the precancerous lesion can be confirmed by 4 points.The aim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 is clear and the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Gastric cancer;Precancerous lesions;Prevention

0引言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国胃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的42.6%和45.0%[1],据相关研究显示胃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第2位[2],居恶性肿瘤死亡顺位第3位[3],仅次于肺癌与肝癌[4]。由于胃癌的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再加上患者的自身不够重视,导致大部分胃癌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难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实,任何疾病在人体内发展的过程都是有预警症状及体征的,胃癌不仅有早期症状,在癌前病变阶段也存在相应的症状和指标,在胃癌尚未发生之前,除了日常普适性的防病预防措施外,发现、界定癌前病变期人群,针对性自查与干预是预防胃癌比较好的策略之一。

\

 
1胃癌癌前病变期的指标及分值

癌前病变阶段:在此阶段还尚未出现胃癌细胞以及胃癌病灶,但若是快接近这个阶段时,就是胃癌高危期。具体到病因病史、症状和体征有以下。

1.1不良的饮食习惯

Meta分析近15年来我国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综和定量分析显示:我国人群中胃癌发病的主要饮食危险因素按强度从高到底主要为:暴饮暴食、喜重盐食、三餐不定时、喜干硬食、喜食油炸、喜烫食、饮酒等[5]。这种顺位是有一定研究证实的,对于长期暴饮暴食的人来说,奇幻胃癌的概率确实会比常饮食的大好多,暴饮暴食可造成热的胃肠道紊乱,对胃粘膜造成损伤,降低胃黏膜保护作用,刺激致癌因子的产生,快节奏不规律饮食的人,往往还会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免疫力会不同程度下降,使得人们对恶性肿瘤的抵抗力下降[6]。暴饮暴食只是其中一个不良的饮食习惯,其余的不良饮食习惯,也跟胃癌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长期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就要警惕胃癌的发生。

1.2吸烟年限超过40年及开始吸烟年龄<19岁者,患胃癌的危险显著增加[7]

香烟及烟雾中含有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化氢、丙烯醛、环芳烃、亚硝胺等多种致癌物质[8],环芳烃、亚硝胺这两种物质的致癌性在实验动物和身上证实了;吸烟会影响胃部机能,推缓胃排空,使得食物在胃内长时间停留;相关研究还发现,烟草烟雾中含有自由基,可通过损伤细胞膜和降低免疫等功能促使组织癌变。所以烟龄大于40年及开始吸烟年龄<19岁的人就要开始警惕胃癌的发生了。为了系统评价吸烟与胃癌的相关性,郭建等人通过Meta分析纳入15篇文献,共4055对病例和对照组,研究胃癌与吸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9]。

\

 
1.3幽门螺旋菌(HP)感染

幽门螺旋菌感染可以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中的许多种疾病,特别是慢性胃炎,并且研究认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0]。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当它进入人体后,便寄居在胃黏膜,从而导致胃粘膜发生炎症甚至溃疡。从活动性浅表性炎症进一步发展为萎缩、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并在此基础上易发生癌变。早期HP感染并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长期损害胃粘膜,将会成为胃癌发病的高危因素。有相关研究表明,胃黏膜组织学可得到改善如果成功根除幽门螺旋菌的感染,并且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率、预防胃溃疡[11]。

1.4有可疑胃癌癌前症状,如腹胀、腹痛、不明原因消瘦、食欲不振等

胃癌的胃外症状形形色色,包括腹胀、腹痛、头晕、贫血貌、腹水、胸痛、双下肢水肿、食欲不振、消瘦、黄疸、皮肤紫癜、上消化道出血、呕吐、腹泻、便秘等[12]。最常见症状是上腹不适、疼痛、食欲不振、不明原因消瘦。胃癌癌前病变期的胃外症状虽然与胃癌的胃外症状是两回事,但是有理由推测,胃癌患者在其癌前病变期也会出现这些胃外症状,当然有可能其胃外症状相应比较轻、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因此一旦出现这些胃外症状一定要及早去检查,以明确病情,筛查胃癌。

1.5胃镜检查发现息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改变

胃镜是胃部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检查,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诊断胃癌的较准确方法[13],大部分胃部疾病可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周忠兴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息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改变,是许多癌前病变患者的胃镜的主要表现[14]。一旦胃镜检查有这些表现,务必要定期复查,尽早进行预防,从而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将伤害降到最低。

1.6理化检查

在众多的肿瘤标志物中,CEA,CA242、CA199、CA724是与胃癌相关性最高的三项指标,它们诊断胃癌的灵敏度分别为52.1%,48.1%,47.6%,58.9%。特异度分别为94.5%,92.3%、88.8%、91.3%[15],胃癌特异性标志的升高是确诊胃癌的依据之一,但轻微升高并无确切的确诊意义[16]。一般来说,出现低数值的癌性标志物,是细胞开始异形化的表现,是慢性炎症及机体抗损伤能力下降表现,是机体可能进入癌变程序的预警指标。

1.7环境因素

胃癌的发病与居住地方的环境也是有很大关系,像我国的西北青海的河湟谷地以及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胃癌发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原因是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胃黏膜层细胞会有缺血,进而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溃疡、出血等并发症,最终将会引起胃癌的发生。因此居住于高原低氧环境中的人要及早预防,定期检查。

1.8遗传因素

遗传在胃癌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与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群比起家族中无胃癌患者的人群其胃癌发病率要高4倍。CYP2EI和NAT2MP这两种基因在家族遗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8],对于高危人群和家族,应开展目前以CDHl胚系突变为主的基因筛查,对携带致病突变基因的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性干预治疗,这对提高家族性胃癌治愈率有积极意义[19]。也就是说如果上辈亲属得过胃癌,就要警惕,一旦有胃部疾病症状就要尽早去检查,虽然不一定会发病,但是未病先防总是没错的。

上述的8项指标中,假定每项指标设定为1分,那么总分就是8分,只要达到4分就可以诊断为胃癌癌前病变期了,因为有四项指标是异常的就涵盖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测指标及环境遗传因素中的两项,对于确诊胃癌癌前病变期就有意义,因此,如果出现任何4项异常指征就是胃癌高危人群,且已经处于胃癌癌前病变阶段。虽然胃癌的癌前病变对诊断胃癌癌前病变期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必须要强调两点:第一:处于胃癌前病变阶段的人并非一定会发展成胃癌,但其往胃癌方向发展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第二:癌前病变期是可以逆转的,在这个时期进行积极的防治,一切都来得及。

2胃癌癌前病变期一般预防

《金匮要略》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揭示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对于胃癌癌前病变期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戒烟戒酒

烟酒长期损害胃部,可导致胃部不可逆的损害,所以戒烟戒酒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2.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病从口入,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因此吃很重要,如果坚持超过20年吃清淡、酸性食物和喝绿茶,这会有效减少胃癌的发生[20]。平时要尽量少吃腌制、熏制的食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坚持少量多餐原则[21]。

2.3保持愉快的心情

长期抑郁、焦虑的心态会扰乱患者内分泌正常代谢,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22],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癌肿的发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舒适愉悦的心情有助于保持免疫系统的良好运行,有利于减少各种肿瘤的发生。

2.4坚持锻炼

增强体质是治疗胃病一个重要措施,但应减少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出现过激行为。

对于处于胃癌癌前病变期的人,无论接受不接受药物治疗,都要定期复查,时间一般为3个月到6个月,以确定病情是否进展或缓解。

参考文献

[1]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等.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52-58.
[2]邹小农,孙喜斌,陈万青,等.2003—2007年中国胃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J].肿瘤,2012,32(2):109-114.
[3]张伟东,苗树军.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4):246-248.
[4]符涛,季加孚.胃癌诊疗的热点和问题[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1):2-5.
[5]张栓虎.中国居民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02):216-219.
[6]刘富猛,颜丽萍,李弘,等.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8,40(06):678-680.
[7]鲍萍萍,陶梦华,刘大可,等.吸烟、饮酒与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肿瘤,2001,21(5):334-338.
[8]吴烨青,肖和平,陈刚,等.吸烟与将康[J].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中文版),2012,1(1):48-51.
[9]郭建,王方志.中国大陆地区吸烟与胃癌关系:基于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7,19(04):306-309.
[10]Zhang YD,Yuan X,CHANG C,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ts related clinical diseases[J].Chinese Joum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2003.
[11]顾春斌,赵国海.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2011,20(02):254-256.
[12]刘步珍,张海芳.以胃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胃癌26例误诊分析[J].山东医药,2003,43(18):62-63.
[13]盛剑秋,金鹏.早期胃癌内镜诊断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3):149-151.
[14]周忠兴.40例胃癌的早期胃镜诊断[J].医学信息,2013,26(5):306-307.
[15]蔺海福.胃癌相关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A].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2014:1.
[16]刘文忠.早期胃癌筛查进展[J].胃肠病学,2018,23(3):129-132.
[17]吴俊麒,燕速.胃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医学信息,2014,(12):666-666.
[18]张叶丽,胡梅洁.胃癌癌前病变相关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2):236-239.
[19]周荣健,秦净.家族性胃癌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18,25(4):644-648.
[20]肖景榕,陈增春,周衍,等.生活习惯和饮食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肿瘤预防杂志,2007,14(24):1854-1856.
[21]王靖.胃癌患者应用内镜检查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2):202-203.
[22]遇常红,韩桂华,陈刚,等.胃癌癌前病变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22):204-2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352.html
本文标签: 胃癌 ,癌前病变 ,预防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