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外科换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方法抽取外科换药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对不同伤口给予针对性治疗,并加强了心理干预,有效地缩短护患之间的关系,构建融洽的相处模式,增强病人安全感,满足其被尊重的需要,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结论通过有效地缩短护患之间的关系,保证操作安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外科;伤口换药;护理干预
本文引用格式:丁凤琼.外科换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362,366.
0引言
伤口换药也称作伤口更换敷料,属于外科常见的基本操作,应按照每个病人的伤口情况、性质、身体状况开展规范的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施药。外科换药对伤口愈合的速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适当疼痛属于身体受伤后的调整状态,能够促进愈合,然而强烈的疼痛不但加重病人的身心痛苦,同时也可减弱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削弱手术疗效,不利于创口愈合。有资料显示,剧烈的疼痛会严重降低患者的依从性而影响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1]。该报告中,对于外科换药操作疼痛的心理护理方法及效果,体会如下。
1疼痛与心理护理的关系
1.1对疼痛的认识
疼痛属于身体与心理共同作用的主观感受[2],同时属于对外界伤害的基本防御方式,对于存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出现的,属于身体的“保护性”反应,适当的疼痛能够促进血液运行,有利于伤口的恢复,证实了身体正处在调节状态,然而强烈的疼痛会造成病人出现痛苦以及应激反应或不良心理,影响治疗[3]。外科换药病人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以让病人保持身心放松,并且进行深呼吸等相关行为干预可以使迷走神经的兴奋度降低,改善呼吸、心跳频率,减低肾上腺素水平,进而保持身心稳定。
1.2心理干预对疼痛的影响
心理状态与疼痛具有较密切的联系,若病人精神高度集中在伤口上,同时产生焦虑、害怕等不良心理,极易导致疼痛的敏感性增强,并且相应位置的肌肉紧张也可加重疼痛感及清理难度,会出现十分不愉快的主观感受。疼痛属于不舒适最常见而严重的形式[4],而疼痛感可对病人神经产生严重的刺激,导致病人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社会服务意识的加强,加强心理护理已成为外科换药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为了缓解病人疼痛,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保障临床效果,开展心理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2换药前心理干预
2.1形成融洽的相处关系
认真倾听,掌握疾病情况,进而为病人提供治疗根据,并且加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赖。病人对于病情以及预后的康复情况存在顾虑,护理人员应支持病人与家属积极参与,进而可以全面地掌握病人的需要、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开展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
2.2健康教育
2.2.1介绍换药相关知识
换药前按照病人的宗教信仰、知识程度,采用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为病人介绍外科换药的有关知识与禁忌事项。换药是为了监测伤口、改善伤口环境、减少愈合时间以及保护伤口。疼痛发作是因为创伤造成游离神经分泌的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的影响,伤口换药的清创操作可刺激神经末梢,使疼痛加重。告知病人疼痛感为暂时性的,具有保护与警告功能。疼痛对患者的机体产生刺激时,大脑皮质形成对下丘脑的快速调节,大量的肾上腺素等诸多神经递质分泌并释放到血液中,促进呼吸、心跳、对肌肉的血供与汗腺的分泌增多等[5]。
2.2.2放松练习
(1)针对第一次换药病人焦虑心理的干预:在换药前为病人讲解减轻疼痛的方式,例深呼吸、想象、读书、音乐疗法等分散集中力的方法,同时指导病人放松肌肉,保持心理稳定,换药时可以促进肌肉松弛,减轻疼痛,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6];(2)对于长时间换药病人忧虑的干预:这种病人主要是因为疾病长期不愈,导致挫败感严重,缺少信心,护士告知痛苦是暂时的,给予精神支持,促使其乐观面对现实,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主动接受治疗,对于顾虑较重的病人,护理人员采取坚定的表达方式,可以提高勇气;(3)对于外伤病人的焦躁心理的干预:这种病人为意外伤害造成的外伤就医,生活突然发生变化,心理失衡,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倾听,指导其情绪表达。
3换药操作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3.1放松精神和稳定情绪
支持病人开展深呼吸放松,护士在操作前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促使病人可以掌握自身的病情,缓解对操作的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减少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通过前期的交流,病人能够在心理默念“放松”,经过积极的自我暗示,保持精神放松,有效地缓解疼痛。操作过程中护士加强密切监测症状,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对于过度紧张的病人,若消毒区域离手较远,让其他护理人员握住病人的手,禁忌对疼痛的理解和体验主观评价。对行为反应强烈的患者表示理解,允许病人呻吟。
3.2分散集中力
3.2.1分散注意力
按照病人的年龄、知识水平、性格等基本资料,采用有兴趣的话题加强语言沟通或音乐干预,即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舒缓的旋律可以转移集中力,并且可以改善焦虑、不安等负面心理,降低血压与心率,保持身心放松,增强对疼痛的忍受能力。
3.2.2转移视线
在换药室装置电视机,换药过程中播放病人喜欢的节目,使病人视线离开换药位置,进而减少对换药操作的注意,忽略伤口换药疼痛,减少晕厥。
3.2.3虚拟现实技术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比如观看电影,不但转移病人视线同时将注意力聚集在引人入胜的剧情中,有利于病人改善疼痛应激后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可能具有较听音乐更好的焦虑减轻作用[7],将过分集中于自身症状的注意力转向外界,放松心情,进而切断情绪障碍和躯体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
3.3局麻
为了避免发生疼痛性休克,对于伤口较大、病情严重、位于神经末梢丰富位置的有剧痛难忍的伤口,应该采取局麻止痛,有效减轻疼痛感,有利于伤口的早日恢复。
4讨论
门诊病人就诊时,多具有焦虑情绪,不仅疼痛,同时还对伤口的愈合存在顾虑,疼痛属于个体的主观感觉,因为个体体质、社会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的不同,忍受能力也不相同,护士应该给予个性化评估。争取病人配合,让其可以积极地接受换药操作。焦虑、不安的心理会加剧疼痛反应,进而导致换药过程时间延长,换药不顺利,不利于伤口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和病人进行交流,加强关心和照顾,理解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并给予安慰,有利于缓解首次换药病人的紧张情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健康卫教能提升患者伤口换药知识,使患者了解换药与疼痛的意义并提高其信心与参与度,加强换药操作时的配合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可以有效稳定内分泌、神经系统,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神经性刺激,起到有效的心理支持作用,也可增强其对疼痛的耐受性,良性暗示和局部热疗可以减轻疼痛。
放松训练使患者身心能处于良好、放松的状态。相关研究报道[8],换药过程中,采取舒缓的音乐、心理疏导、进行深呼吸等放松锻炼,可以显著地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然而虚拟现实因使病人高度投入到剧情中,可以更好地降低换药焦虑,能够保持情绪稳定,明显地减轻其疼痛感,改善病人的满意度。因此,对于外伤换药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病人安全感,获得了良好效果。护士须增强临床综合能力,从而按照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干预,有效地缓解疼痛。总的来说,对于外科换药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有利于伤口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倩婷.对外科患者换药疼痛的心理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8,17(9):56-57.
[2]罗冠军.外科换药疼痛患者心理护理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30.
[3]荣丽红,张秀花,杨韶虹,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外科换药患者疼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12(13):82-83.
[4]李雪琴.对外科患者换药时的心理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9,30(43):17-18.
[5]陈爱民.外科换药的心理护理与护患沟通[J].中华护理杂志,2018,5(23):75-76.
[6]邓英.对外科患者换药疼痛的心理护理措施分析[J].中外医疗,2017,18(23):39-40.
[7]郦萍.门诊外科换药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养生保健指南,2017,36(34):28-29.
[8]何育生,黄海霞,高桂英.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治疗及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7,35(26):73-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