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46例临床病理特点及疗效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8 14:38: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且给予对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协作医院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接受研究患儿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且以此为基础给予对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接受研究的患儿中,33例(71.74%)为I型,15例(32.61%)为II型。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经过分析,所有患儿的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等水平均升高,40例患儿γ球蛋白水平升高,32例患儿免疫球蛋白G水平升高。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的γ球蛋白(33±8)%、免疫球蛋白(28±11)g/L均显著高于I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22±7)%、(17±6)g/L,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40例患儿经过肝脏病理检查,23例(50.00%)患儿炎症分级G≥3,25例患儿纤维化分期S≥3,其中,8例患儿肝硬化。40例患儿经过诊断后,使用激素或者激素联合免疫制剂进行治疗,30例(75.00%)患儿完全缓解,9例(22.50%)患儿部分缓解,1例(2.25%)未缓解。结论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且给予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病理;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戈瑶.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46例临床病理特点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92-93.

0引言

自身免疫性肝炎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肝实质慢性炎症疾病,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明确,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IgG升高或者高γ球蛋白血症、病理示界面性肝炎、血自身抗体阳性的体征特点。我国认为该类疾病通常发生在女性人群,大部分患者的年龄超过40岁,对于患病儿童来说,最小的发病年龄在6个月左右[1]。临床上通过给予早期的诊断,并且以此为基础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延缓病情进展以及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抽取协作医院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通过分析患儿在患病期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且以此为基础给予对症的治疗措施。具体研究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是在患儿家属知情和同意下开展,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协作医院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年龄12个月,平均(6.32±2.28)个月。纳入标准:按照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炎学术小组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评分,对于其中并未展开的项目等并不进行计分处理,对于拒绝接受肝穿刺组织活检的患儿而言,记为0分。通常情况,患儿的发病方式分为慢性、急性以及隐匿性。对于急性发病患儿而言,于就诊30d前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的情况,与病毒性肝炎疾病相似;慢性发病患儿将会出现肝功能异常以及有关临床症状持续出现10个月以上,或者出现肝硬化的症状;隐匿性起病患儿,并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由常规体检或者肝功能异常就医时发现。临床表现:患儿将会表现出腹胀、鼻出血、发热、黄疸、纳差、牙龈出血、皮肤瘙痒、恶心、乏力、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等到患儿就医时可能还会表现出肝掌、皮疹、肝大、蜘蛛痣、腹水、脾大以及双下肢水肿的症状。

1.2方法。诊断标准:按照我国2008年国际自身免疫感染组织[2]简化诊断积分系统进行个评估,分数≥7分的患儿,可以确诊为自身免疫系统感染;对于疑似或者不能确诊的患儿而言,可以按照我国1999年综合诊断评分系统标准,治疗前分数≥16分的患儿,可以确诊为自身免疫系统感染。分型标准:按照间接免疫荧光法监测患儿自身抗体滴度,≥1:100则可判定为阳性。对于I型患儿而言,抗平滑肌抗体或者抗核抗体、可溶性抗原抗体为阳性。对于II型患儿而言,抗干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型为阳性。肝脏病理分级: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4级为炎症程度(G),1-4期为纤维化分期。治疗效果评定标准:①完全缓解。患儿经过治疗后,γ球蛋白或IgG、胆红素以及转氨酶等水平恢复正常,肝组织学得到有效改善;②部分缓解。患儿经过治疗后,γ球蛋白或IgG、胆红素以及转氨酶等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③未缓解。患儿经过治疗后,γ球蛋白或IgG、胆红素以及转氨酶等水平并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恶化。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研究例数×100%。

1.3临床观察指标。回顾性分析所有接受研究患儿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且以此为基础给予对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3]。

1.4统计学分析。本组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两组临床研究展开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疾病分型:所有接受研究的患儿中,33例(71.74%)为I型,15例(32.61%)为II型。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临床症状:患儿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恶心、发热、乏力以及黄疸等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结果:经过分析,所有患儿的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等水平均升高,40例患儿γ球蛋白水平升高,32例患儿免疫球蛋白G水平升高。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的γ球蛋白(33±8)%、免疫球蛋白(28±11)g/L均显著高于I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22±7)%、(17±6)g/L,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4]。

肝组织病理:40例患儿经过肝脏病理检查,23例(50.00%)患儿炎症分级G≥3,25例患儿纤维化分期S≥3,其中,8例患儿肝硬化。

治疗效果:40例患儿经过诊断后,使用激素或者激素联合免疫制剂进行治疗,30例(75.00%)患儿完全缓解,9例(22.50%)患儿部分缓解,1例(2.25%)未缓解[5]。

3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主要是以γ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治疗应答以及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等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肝实质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慢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几率占据2-5%左右,临床上的表现特点各不相同。临床有关数据显示,欧美国家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每十万人当中,有1.68万人患病,病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生趋势。

所有接受研究的患儿中,40例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初始用药剂量为1.5-2.0 mg/kg泼尼松龙,但是每天的使用总量不得超过60 mg,对于部分患儿而言,则需要适当增加甘草酸苷类以及熊去氧胆酸累保肝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在1.5-125个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儿经过治疗后,30例(75.00%)患儿完全缓解,9例(22.50%)患儿部分缓解,1例(2.25%)未缓解。其中9例患儿按照患病的程度,使用激素以及硫唑嘌呤进行联合治疗,每天使用硫唑嘌呤的初始用量为0.5 mg/kg,随后每天可以适当增加到2.0-2.5 mg/kg。

因此可见,临床上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需要采取有效的临床诊断和病理分析,其中,肝脏病理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能够提高患儿的诊断效率和质量,更加利于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6-7]。

4结论

综上所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给予对症治疗,疗效确切。

\

 
参考文献

[1]吕为萍,王道静,韩仁风,等.佝偻病患儿维生素D受体受体基因BsmⅠ和FokI位点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3相关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26):15-16.
[2]陈意,吴珍珠,阮冰.中西医结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03):244-250.
[3]金立慧.熊去氧胆酸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02):190-193.
[4]庞相军,辛桂杰,张娟,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合并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02):379-381.
[5]鞠俊玲.丹东地区4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误诊为脂肪肝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3):38-39.
[6]陈杰,刘燕敏,黄春洋,等.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10例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0):2164-2168.
[7]刘凤华,韩艳秋.血小板减少病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8,40(05):453-4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5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