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预后影响因素和临床特征,并根据患者染色体核型特征进行分组,分别为单纯t(8;21)组和附加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结果其中51例为单纯t(8;21)未显示附加染色体异常,37例为具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两者在性别年龄和完全缓解率等方面无显著异常。首次诊断白细胞计数,附加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缓解后有无用大量阿糖胞苷巩固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结论t(8;21)常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伴附加染色体异常患者生存期较短,缓解后使用大量阿糖胞苷巩固对患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临床特征;预后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解菊芬,邢志华,冯建伟.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67-68.
0引言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医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患者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效果差。其主要是因正常髓系细胞在发育的过程中造血细胞发生恶变。此类患者在遗传学和细胞形态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对其正确的识别和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详细情况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88例患者均行骨髓象、免疫分型、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均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其中男性48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为(43.2±5.6)岁,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为18.6×109/L[(1.2~180.8)×109/L],中位血红蛋白水平67 g/L[(28~145)g/L],中位血小板计数为24×109/L[(5~118)×109/L]。
1.2方法
1.2.1骨髓象
骨髓形态学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诊断。
1.2.2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
根据RT-PCR法,PCR产物需在琼脂糖凝胶上实施电泳,扫描观察结果。
1.2.3免疫分型
通过EDTA抗凝管采集骨髓液,利用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膜表面抗原,阳性率高于20%为阳性。
1.2.4染色体核型
采集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骨髓,根据常规染色体制备,每例需对20个中期细胞进行分析。染色体核型的描述依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2005)》命名。
1.3治疗
所用患者治疗参照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中国诊疗指南(2017版)[1]。诱导化疗方案(3+7):DA[DNR:60~90 mg/m2d1-3;Ara-c 100~200 mg/m 2d 1-7]、IA[IDA8~12 mg/m 2d 1-3;Ara-c100~200 mg/m2d1-7]或CAG方案[Acla20 mg/d×5 d;Ara-c10 mg/m2q12hd1-7;G-SCF300μgd0-14],下一疗程化疗前复查骨髓缓解情况。巩固化疗方案: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后,根据细胞遗传学分层,原方案巩固1个疗程,或选择含有大剂量Ara-C[≥3.0 g/m2q12hd1-3]。
1.4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特征、治疗方案以及染色体核型等临床资料,对其预后影响因素和临床特征进行总结。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以(%)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测结果
依据WHO诊断标准分型,88例患者均为M2。通过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阳性。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51例为单纯t(8;21)未显示附加染色体异常,37例为具有附加染色体异常。
2.2疗效分析
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中,3例在确诊后放弃治疗,85例实施诱导缓解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完全缓解人数为42人,完全缓解率为49%,剩余43例进行第2疗程结束后,完全缓解人数为40,完全缓解率为93%,40例巩固化疗患者分为标准化疗组和阿糖胞苷组,化疗结束后,发现阿糖胞苷组的总体生存率93%,标准化疗组总体生存率为72%,两者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2=6.642,P=0.01<0.05)。
2.3预后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患者性别、初期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差,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高于20×109/L,附加染色体异常,巩固化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详细见表1。
3讨论
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为典型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恶性血液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伴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最为普遍,约为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6%,主要表现在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中,被WHO认为是预后较好的一种白血病,化疗完全缓解率为80%以上,与正常核型相比,具有更长的生存期。据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使患者总生存率达到50%以上。近几年,发现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存在一定的异质性,部分患者的化疗效果较差,临床病症未得到有效缓解,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2]。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较为复杂,大部分伴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附加染色体异常,但是否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目前医学上并未有统一定论[3]。随着血液病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化疗方案的改进,对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仍不佳。因此,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的关系十分必要[4]。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性别、初期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因素与患者预后不具有相关性,但染色体核型和伴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伴附加染色体异常的患者预后效果通常较差。此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发病初期的白细胞计数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5]。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高于20×109/L,生存期通常较低,猜测其原因是因白血病细胞聚集在外周血,引发血管栓塞或者出血,经化疗后,白细胞溶解,产生促凝物质,导致各种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6]。
AML1/ETO融合基因常见于白血病M2b亚型,其与t(8;21)属于同一亚型,多数t(8;21)患者都具有AML1/ETO融合基因的存在,在M1或者M4中也具有少数病例可见AML1/ETO融合基因。t(8;21)有较为特殊的生物学特征,位于异常中幼粒细胞或幼粒细胞中,引起高度的核浆不平衡发育。医学上将t(8;21)M2归纳到预后良好类型之中,多数学者认为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此类患者可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7-8]。
阿糖胞苷对于细胞增殖活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增殖周期短的血液肿瘤,其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据统计,Ara-C治疗方案用于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历史较长,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剂量的Ara-C治疗对于减少患者维持化疗时间具有重要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缓解率,缓解后使用阿糖胞苷巩固化疗能够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相应的提高,预后良好[9-10]。在本次的研究中,使用阿糖胞苷巩固化疗方案的生存期显著高于标准化疗组,由此得知,阿糖胞苷巩固化疗方案对于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因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应进一步扩大研究数量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t(8;21)常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t(8;21)是属于预后良好的一种类型,但对于其影响预后的因素存在较大的争议。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多数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此类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短,患者在发病初期白细胞计数较高,则表示预后较差,此外,使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804-807.
[2]邵晶璇,陈宏.伴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136-137.
[3]张知鸷,王卫敏,仵菲斐,等.老年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17,26(3):161-165.
[4]于海智,程钊,谢恩思,等.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31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7,25(4):992-997.
[5]刘若阳,王冲,姜中兴,等.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的遗传学与基因异常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3):80-83.
[6]李佳佳,朱俊锋,周黎黎,等.成人正常核型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中tEt2突变情况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7,57(45):16-19.
[7]叶芳,马东升,王洁,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1):202-207.
[8]唐维,李宪,马震卓,等.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2):119-123.
[9]Shi Huiying,Liu Zhuogang,Li Jia,et al.Comparison of HAG and HA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M2 in the elderly[J].Laboratory Medicine and Clinical,2017,14(3):406.
[10]Lu Haiyan.Long-term follow-up and prognosis analysis of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in children[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2018,45(11):43-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