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逆转斑块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7 10:53: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有无逆转斑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2018年02月至2019年05月期间诊疗的452例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斑块的患者纳入研究,借助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药物的运用,随访患者颈动脉彩超,对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的缩小与否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能否逆转斑块。结果/结论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在学缺血性脑卒中和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救治中,具有更有效的逆转斑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依折麦布;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

本文引用格式:赵晶.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逆转斑块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184,190.

0引言

脑血管类疾病已发展为我国致残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发病趋势逐年增多。通过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的患者约为150万~200万例,校正年龄以后,脑卒中发病率达(116~219)/10万人,且每年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达(58~142)/10万人口。根据2014年的急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急性脑梗死,是脑卒中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占脑卒中的60%-80%。近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因急性脑梗死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大约是3.3%~5.2%,3个月内病死率大约是9%~9.6%,病死率/致残率约为34.5%~37.1%,发病1年内的病死率为11.4%~15.4%,病死率/致残率约为33.4%~44.6%。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以及早期预防复发。高血脂已被大家所了解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降血脂尤其是降低胆固醇,可预防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多种以降脂为主的治疗,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只有他汀类的药物能够起到降低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为该类药物能够通过预防患者发生全身动脉周洋硬化性病变,从而延缓病情发展,临床上对于这类药物的降脂、抑制炎症以及稳定斑块的作用,目前已被广泛认可。为了使患者血脂水平达到相对理想的状态,从而使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予以逆转,选择合理有效的调脂方案十分重要和有必要,其中以“强化他汀治疗”以及“联合降脂”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备受关注。而且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证明,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优化降脂,并不增加他汀类的不良反应,且能更好的降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存在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分别应用“瑞舒伐他10mg qd”以及“依折麦布10mgqd联合瑞舒伐他汀10mgqd”对脑血管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有效性及其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情况,以期为临床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更多选择依据。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神经内科2018年02月至2019年05月期间诊疗的452例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斑块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书。452例患者中,男性260例,女性192例,年龄为42~89岁,平均年龄(53.6+9.8)岁。随访失败的患者37例(其中包括疗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的17例,以及患者自行停药无法追踪随访复查结果的20例),占8.19%。有效病例数为415例。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长期按照医嘱服药且能在使用6~9月后随访复查颈动脉彩超的患者[1]。

1.2方法

将纳入研究组的患者分为A组(使用瑞舒伐他汀10mgqn)、B组(依折麦布10mgqd联合瑞舒伐他汀10mgqn)、未能按医嘱长期使用依折麦布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的C组作为对照组[2]。以6~9月为一疗程,随访患者疗程前后的颈动脉彩超结果,了解颈动脉斑块有无逆转[3]。

1.3评价标准

持续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随访复查颈动脉彩超,以同一部位颈动脉斑块较前次缩小为有效结果;以同一部位颈动脉斑块较前相仿为部分有效;同一部位颈动脉斑块较前增大为无效[4]。

1.4统计学标准

本研究所收集的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的方法,结果若P<0.05,则表示所得数据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治疗疗效


A组有效、部分有效、无效患者依次是1例(0.83%)、79例(65.29%)、41例(33.88%),B组有效、部分有效、无效患者依次是11例(5.64%)、152例(77.95%)、32例(16.41%),C组有效、部分有效、无效患者依次是0例、2例(2.02%)、97例(97.98%),三组治疗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患者各表分析

治疗后,患者复查颈动脉彩超提示,A组、B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有所缩小,C组的较治疗前有所增大,三组进行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

 
3讨论

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提出各种情况下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这些情况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卯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状态[5]。国内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吸烟、糖尿病、心脏病;且年龄>60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吸烟、TG>3.36 mmol/L、HDL-C<1.04 mmol/L导致脑梗死的风险分别为脑出血的2.02、0.67、3.05、5.16、1.34、1.29、1.61倍。高血脂作为脑卒中排名前列的危险因素,优化降脂存在它的必要性[6]。本研究通过应用不同降脂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对其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研究结果表明,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可以更大程度地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可进一步预防脑卒中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7]。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1,3(3):84-9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
[3]吴亚男,陈魁,申泱泱,等.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0):57-59.
[4]毛必来,甘慧玲,童巧薇,等.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67-69.
[5]苏文生.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8):1340-1343.
[6]倪金迪,李响,刘梅,等.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2014年AHA/ASA版)[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1):65-73.
[7]孙慧英,李涛.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4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