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筛选以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段为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共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300例,临床上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颈动脉斑块予以诊断,就患者的临床检查情况以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223例患者均存在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4.3%。患者均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增厚,增厚幅度在1.2 mm以上,颈动脉内膜存在斑点或者强回声,分布呈现弥漫性或者局限性。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包括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主干。在强回声钙化斑、低回声软斑、中等回声扁平斑、强弱不等溃疡混合斑等分布方面,左侧相比右侧更多,数据对比显示差异较大,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筛查,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为医师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精神分裂症;颈动脉斑块;诊断;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马燕,郭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精神分裂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169-170.
0引言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前额叶供血不足,因此相比正常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颈动脉血流速度较慢。加之患者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因此血糖、血脂代谢容易出现异常[1-2]。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临床上需要尽早予以诊治[3]。我院就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斑块中的诊断以及治疗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筛选以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段为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共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300例,临床上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颈动脉斑块予以诊断。男/女为172例和128例。年龄为45~67岁,平均(54.21±0.21)岁。病程为1~12年,平均(5.41±0.21)年。
1.2方法
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设备型号为ACUSON X300。应用垫枕抬高患者双肩,显露患者颈部受检区域,头部后仰并偏对侧。多普勒超声探头频率设置为7~10 MHz,自锁骨上窝横向扫描患者头部,自颈动脉近心端至远心端进行扫查,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记录患者颈动脉血管管壁、斑块情况,记录斑块形态、大小、数量、内部回声情况、血管管腔情况、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同时对血流情况进行记录,包括血流充盈情况、颜色、峰值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狭窄处最大流速,并观察频谱形态。
1.3观察指标
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如下:患者椎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情况不均匀且毛糙,直径在1 mm以上则诊断为内中膜增厚;若直径在1.5 mm以上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在50%以下则为轻度狭窄;血管狭窄程度为50%~70%则为中度狭窄;血管狭窄程度在70%以上则为重度狭窄;血管狭窄程度为100%则为完全闭塞。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均由SPSS 19.0进行计算,采用2及t依次对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表示形式依次为率(%)、均数±标准差(±s),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情况分析
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223例患者均存在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4.3%。患者均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增厚,增厚幅度在1.2 mm以上,颈动脉内膜存在斑点或者强回声,分布呈现弥漫性或者局限性。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包括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主干,其中颈总动脉主干32例,占14.3%;颈内动脉75例,占33.6%;颈内动脉分叉处116例,占52.0%。223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有201例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107例,占53.2%;中度狭窄59例,占29.4%;重度狭窄27例,占13.4%;完全闭塞8例,占4.0%。血流分析显示,223例患者均表现血流充盈缺损,其中有65例患者狭窄处血流束变细且显示五彩镶嵌花色;47例患者频谱峰值流速、形态无异常;60例患者血流速度较低;41例患者狭窄处峰频带峰值速度增加、宽度增加;10例患者引出频谱失败。
2.2两侧颈动脉斑块分布对比
在强回声钙化斑、低回声软斑、中等回声扁平斑、强弱不等溃疡混合斑等分布方面,左侧相比右侧更多,数据对比显示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动脉硬化风险相对常人更高,这与精神分裂症疾病机制、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联系密切。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血管聚集、血管内皮受损、动脉内膜内脂质沉积过多,导致中层平滑肌增生、内膜增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5]。
早期患者病变主要表现为内膜面毛糙,内膜厚度增厚,幅度在1 mm以上。病情持续发展,动脉管壁层结构逐渐模糊化,管壁纤维化且增厚,累及血管外膜、中膜,产生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生理分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产生栓塞,或者破溃碎片经血流到达远端颅内动脉,甚至至脑部Willis环,引起颅内动脉闭塞。或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严重致侧支循环受损,导致脑部灌注衰竭,产生栓塞导致脑梗死[6-7]。
颈动脉斑块经回声可分高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复合性斑块、混合性斑块,其中非均质斑块、低回声斑块的风险性最大,可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破裂、栓塞,诱发脑梗死。研究显示,颈动脉内膜厚度每增加0.1 mm,则可导致心梗发生风险增加1%~10%,脑卒中风险增加13%~18%,因此临床上需要重视颈动脉斑块的诊断[8]。
颈动脉位置相对表浅,临床上主要应用超声进行检查,这是因为超声检查可穿透颈动脉,且患者容易接受。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可观察斑块的具体情况,包括位置、大小、数量、形态、内膜增厚情况、血管狭窄情况、闭塞情况等,同时还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掌握患者的血管情况,便于临床诊治。我院研究得出,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223例患者均存在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4.3%。患者均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增厚,增厚幅度在1.2 mm以上,颈动脉内膜存在斑点或者强回声,分布呈现弥漫性或者局限性。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包括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主干。在强回声钙化斑、低回声软斑、中等回声扁平斑、强弱不等溃疡混合斑等分布方面,左侧相比右侧更多,数据对比显示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彩超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有利于医师的临床诊治,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陈丁山,刘明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6):93-94.
[2]岳虹,周华勇,尹立雪,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7,29(4):494-498.
[3]李宇凤,闫荣.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5):56-57.
[4]许云辉,陈华平,钟秋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4):162-163.
[5]刘成林.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52-53.
[6]杨燕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1):121-122.
[7]徐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5):54-55.
[8]邹海枫,陈国梁,张燕.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8):94-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