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均行微波消融治疗,随机分为研究组(予以围术期护理干预)和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护理满意度为100%,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护理满意度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肺癌;微波消融治疗;围术期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李秀文,吴娟,任燕梅,等.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233-234.
0引言
肺癌(Lung Carcinoma)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已成为第一大癌症,是我国肿瘤致死的第一大病因[1]。近年来,影像引导下的肿瘤微创消融治疗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微波消融治疗就是其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选取我科收治的40例行微波消融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行微波消融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5~72岁,平均(63.3±1.2)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予以围术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2.1术前护理
2.1.1常规护理
(1)协助患者常规检查肝肾功能,HBV三抗,凝血酶原时间,AFP,CEA,血糖,心电图,胸片,胸部CT,MRI,血、尿、粪三大常规。
(2)术前1 d沐浴,根据穿刺部位做相应的皮肤准备;遵医嘱做碘过敏试验,并认真记录。
(3)术前嘱患者训练床上排便。
(4)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5)术前12 h禁食,禁饮4 h。
(6)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注意事项。
(7)术前0.5 h用药:由于穿刺或热凝造成迷走神经反射易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严重者甚至可致心脏骤停,所以术前给予阿托品0.5 mg或山莨菪碱10 mg,哌替啶100 mg肌内注射。
(8)去CT室前排空大小便。
2.1.2心理护理
肺癌患者多数病情比较严重,常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患者对微波消融治疗方法及效果不了解,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全面解释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机制、适应证及效果,细致耐心地讲解手术的目的、过程、反应、预后、优点及操作步骤,告诉患者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医生采取的应对措施,并为患者列举成功的病例,从而使患者对治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不良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2术中配合
(1)准备术中所需的药品及心电监护仪,提前30 min进入手术室。通电检查仪器是否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并定好治疗参数[2]。
(2)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立即建立静脉补液通路,指导患者配合麻醉医师。连接好心电监护,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
(3)根据病灶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仰卧或俯卧),既要方便治疗,又要使患者舒适安全,嘱患者不能自行改变体位,注意平静呼吸。
(4)协助医生把微波天线及导线与微波治疗仪连接好,检查治疗参数与预定治疗参数是否一致,保证冷循环通畅,防止烧坏微波刀及烫伤皮肤[3]。
(5)手术治疗中应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之处,并不断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消除焦虑情绪,以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
(6)加强病情观察,积极对症处理术中并发症。
①发热:患者在接受微波消融治疗时感发热,大汗淋漓,多无体温升高,这主要是微波消融治疗产生热量并随血流带走有关。适量补充体液有助于缓解症状。
②疼痛:患者在接受微波消融治疗时自述胀痛,伴恶心等,需加用一些镇静药物,如哌替啶或吗啡。
③恶心、呕吐:嘱患者放松、深吸气,尽量控制;一旦想吐时,必须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将呼吸道堵塞。
④气胸: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等变化,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胸痛、憋气的感觉。若有要立即停止消融治疗,CT扫描评估肺组织受压比例,给予抽气,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吸氧,监测生命体征[4]。
⑤血压升高:可给予降压药等对症处理。有基础血压偏高的患者术前继续降压治疗,口服硝苯地平等。
2.3术后护理
2.3.1常规护理
(1)保持环境整洁、安静、舒适,保证患者有充足睡眠。
(2)术后6 h密切监测呼吸、血压、脉搏,注意胸部体征变化。
(3)术后常规吸氧(3 L/min)24 h。肿瘤较大或一次性消融数目较多的患者手术当日至少6 h后少量进水或者流质饮食,必要时次日开始恢复进食。
(4)预防术后穿刺道出血,常规应用止血药如盐酸去氨加压素、氨甲环酸等1~2 d。
(5)术后预防感染,常规给予广谱抗生素2 d。
2.3.2并发症护理
(1)发热: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4 h测体温1次,连测3 d。一般多为低热,无需特殊处理;如体温超过38.5℃,可给予物理降温,吲哚美辛栓50 mg纳肛,同时嘱患者多饮水;体温超过39℃,要查明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长时间体温升高,因为长时间发热使机体代谢增强,不利于术后肺组织修复和再生。对体弱患者要注意散热期因大量出汗而虚脱,要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疼痛:多数患者在术后述肝区胀痛,疼痛在术后2~5 d明显,主要是瘤体的脏面凝固、机化后的刺激所致,对症处理即可。
(3)气胸:观察患者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的程度,并及时汇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少量气体可不予处置,中至大量气体需胸穿抽气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2~3 d大多吸收。给予持续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水封瓶水柱波动及气体排出情况,准确记录胸腔引流液的质和量。更换引流瓶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患者取坐卧位,鼓励患者做适当的深呼吸和咳嗽,以加速胸腔内气体的排出,清除气道分泌物,促使肺复张。在确定胸膜破口愈合、肺已复张时,先夹管24 h以上,无气促症状即可拔管。
(4)咳嗽、咳痰:告知患者是因瘤体靠近气管位置,术后坏死组织直接由气管排出所致咳嗽、咳痰,鼓励患者尽量将痰咳出来,同时予以雾化吸入促进排痰,并口服止血药治疗[5]。
(5)胸膜反应:术后胸膜炎和少量胸腔积液,大多数为自限性。术后胸腔积液与肿瘤或周围肺组织受热后局部出现炎性渗出有关。嘱患者卧床休息,采用患侧卧位。
2.3.3心理护理
护理时说话亲切、热情,给予关心、安慰和开导,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所担心的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尽量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稳定其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身体恢复。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讨论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6]。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在病变早期确诊,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助于获得较好的疗效。微波消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护理干预也是保证肺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不可忽视的环节。
本研究中两组肺癌患者经微波消融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中,显效11例(55%),有效8例(40%),无效1例(5%),治疗总有效率为95%,20例患者均对护理满意,即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中,显效6例(30%),有效8例(40%),无效6例(30%),治疗总有效率为70%,其中15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勇恩,马幸生.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39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24(6):488-490.
[2]廖江荣,蒲德利,王黔宇,等.CT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晚期肺癌[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33-134.
[3]韩芝,冯雯,刘思海,等.护理干预对微波消融治疗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6(9):1274-1276.
[4]仲楼,丁怀银,曹飞,等.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27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5,27(7):988-992.
[5]于彩艳,李杰萍,管树荣.肺肿瘤微波消融术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4):74-76.
[6]胡媛媛,肖红兵,孙东旭,等.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7):1210-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