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联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67.74%(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低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35.48%(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护理有效率较高,患者良好的配合也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冠心病;心理状况;心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杨丽秋.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心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326+329.
0引言
冠心病发病的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官腔狭窄甚至闭塞,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血管坏死。老年患者常因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致使冠心病发病率逐渐上升。据流行病学报道[1],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为10万,其对老年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有研究表示[2]冠心病不仅属于生理疾病,也属心理疾病范畴,心理因素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状态和预后。因此,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观察组心理护理实施的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研究开展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冠脉造影确诊,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相关知情文件。经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42±2.03)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12例、Ⅳ级9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71±2.44)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1例、Ⅲ级14例、Ⅳ级6例。两组临床资料均衡性较好(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开展各项检查,讲解疾病情况、治疗方法;饮食方面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食物;日常药物治疗;各项临床指标监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①心理评估:采用HAMA、HAMD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通过访谈法和临床观察法了解患者经济情况、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和性格特征,优化人格特征,确定患者性格中的消极因素,制定措施将患者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②心理护理实施:a.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特点、病因和治疗护理方案,告知患者避免大悲大喜,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教会患者和家人监测心率的方法,告知患者常用药物名称、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用药。b.家庭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指导患者家人多鼓励并支持患者。医院可组织具有相同喜好的患者开展读书会、音乐会等,使患者获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③分类实施护理措施:a.恐惧型患者:做好疾病解释工作,告知疾病护理相关注意事项,可通过治疗性沟通告知患者冠心病是可控的,不断鼓励患者。b.焦虑忧郁型患者:耐心、安慰、劝解患者,做好疾病宣教,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可通过音乐、看视频、运动等转移患者注意力。c.猜忌性患者:告知患者沉着应对相关症状,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避免慌张,以正确、科学的方法指引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d.情绪调节训练: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加强个性修养,使患者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可通过放松疗法引导患者释放内心的情绪,同时用正确的方法替代错误的想法,并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该方法执行。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疗有效率以及护理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胃黏膜出血、过敏、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1.4判定标准。护理有效率: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2]中的冠心病诊疗标准制定本次疗效标准,显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升50%以上,心功能改善2级或达到Ⅰ级。有效:临床症状在显著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LVEF提升20%以上,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以上症状均无任何改善。护理有效率=1-(无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效20例(64.52%)、有效8例(25.81%)、无效3例(9.68%),治疗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效15例(48.39%)、有效6例(19.35%)、无效10例(32.26%),治疗有效率为67.74%。两组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9,P=0.029<0.05)。
2.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2例(6.45%)、胃黏膜出血2例(6.4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过敏5例(16.13%)、胃肠道反应4例(12.90%)、皮疹2例(35.4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48%(11/31)。经统计学分析后两组数据差异明显(χ2=4.309,
P=0.038<0.05)。
3讨论
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5],心理因素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加重患者疾病症状,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专归和预后。因人心血管系统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行为模式、情绪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冠心病发生。基于此,对冠心病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改善负性情绪尤为必要。
本研究数据得出,两组在护理后HAMA、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这说明心理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通过探讨我们得出:①从我国护理心理学发展来看,现阶段的心理护理仅从主观心理现象观察患者心理行为,通过心理评估,确定患者情绪状态[6]。分析患者社会关系,能科学的了解患者的人格特征和缺陷,通过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和性格优化后,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心理因素,确保护理措施的针对性,护理质量较高。②冠心病发生和患者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医学水平不断进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7]。良好的健康教育能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了解,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冠心病发作的诱因,系统的健康教育为患者了解疾病提供了便利,患者能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用药方法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重新树立生活信心,以更加积极、稳定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护理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说明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临床配合度提升,护理措施开展更加顺利,因此治疗效果较为显著。除此之外,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帮助和关爱,有效缓解了护患关系,患者依从性显著提升,避免患者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用药方法,药物安全性得以保证。
综合上述,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患者依从性和临床配合度均较高,使得护理质量和药物安全性得以确保,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娟,韩丽君,刘欣颖,等.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29-130.
[2]张凤华.临床心理护理的现状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9):145-14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并杂志编辑委员会.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王志军,王伟,周建芝,等.冠心病患者心理抑郁状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6):3148-3152.
[6]王玉兰,冬兰,吴海燕.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心理应激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8(5):641-643.
[7]李小娟,李军丽.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2):1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