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从而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多以烧心、反流为主要表现,有些患者也可见恶心、嗳气、腹痛等,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病情迁延反复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造成极大困扰。伴随医学的飞速发展,本文主要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治疗方法展开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赵红鱼,要文,魏玉霞.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70-71.
0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指在人体上消化道内容物反流直至食管后引起胸部烧灼感、迁延不愈的咳嗽、反酸烧心等表现。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若不及时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容易造成较大影响[1]。胃食管反流病通常还会累及至人体的咽喉部甚至肺脏等,以喉咙异物感、声音嘶哑、哮喘、顽固性咳嗽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为此本文将对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病因病机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展开综合论述。
1西医对本病病因的认识
胃食管反流病为十分常见的疾病,西医研究表明,由于食管的功能失常原因所导致的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30%左右。临床上常以反酸烧心、胸憋气短以及胸痛作为主要特征,而食管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多度嗜食肥甘厚腻而导致的饮食刺激、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食管粘膜细胞间歇扩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食管刺激所做出的异常反应等,更有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同时还和患者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2]。此外,人体食管上皮渗透性改变,导致上皮正常功能收到影响以及反流高敏感性、迷走神经紊乱等,均可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3-5]。近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也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一个间接因素,HP感染易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可使胃粘膜收缩、细胞因子增加、胃酸分泌不足情况,当患者经过根除HP治疗之后,有些患者可导致酸分泌反跳[6]。
2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而在祖国医学典籍资料中,并未见有关GERD的有关记录,但根据其临床表现症状按图索骥,也可有所收获,GERD的病位位于食管,与胃关系密切。由于食管与胃在解剖上相连,故《医贯》云:“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朱丹溪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灵枢·四时气》中亦有言“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可见古人对本病早有一定认知,指出此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肺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创造性的率先提出了由火、热致酸的病机关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吐酸病是由于胃中之火上冲,正如“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所云。《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该病也可以由肝热所导致,同时还指出感寒初期为中酸,病久则化为湿热。《四明心法·吞酸》云“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极具总结性的提出其病机演变。
3西医对本病的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
西医对本病的分类通常依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而成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GERD也可引起咽喉、气道等食管临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症状[7]。在祖国医学中,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灵魂,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方式在治疗很多种疾病的过程当中都能体现出非常大的优势。关于本病的分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8]共将其分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
4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4.1一般治疗
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个人不良生活作息习惯密切相关,吸烟饮酒、过度劳累、暴饮暴食及不规律的休息睡眠[9-10]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本病发病。故如今无论何种治疗方式都首先要求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戒烟戒酒,规律作息,养成良好健康的日常习惯[11],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目前的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多,非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一种临床上理想的治疗方法。外国学者[12]通过研究非药物治疗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缓解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痛苦症状。
4.2西医药物治疗
4.2.1抑酸类药物
迄今为止临床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大部分都为抑酸药,机制在于通过调摄胃酸的分泌并下调胃蛋白酶的活性而缓解临床症状。抑酸药目前主要包括H2受体阻滞剂以及质子泵抑制剂(PPI)。由于GERD最常见的症状是反酸,故而调摄胃酸的分泌是西医治疗本病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对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西医常常使用PPI治疗,效果较好,常规传统PPI类药物包括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替那拉唑、艾普拉唑等[13]。
4.2.2H2受体拮抗剂
H2受体拮抗剂(H2RA),代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14]已被广泛应用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学者徐克成等[15]研究发现H2RA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强度差异度偏大,不良反应与疗效也不尽相同。H2RA对于基础胃酸分泌的作用相比于PPI类药物的作用更强,但对此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胃酸分泌抑制作用偏弱。由于H2RA对机体快速耐受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西医在临床上更为普遍的使用PPI类药物治疗GERD。
4.2.3精神类药物
一些GERD患者的症状在长期药物治疗后并未得到明显缓解,这也许与其精神与心理因素有关,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患病状态,久治不愈,痛苦不堪,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烦躁,焦虑甚至抑郁表现,临床多表现为夜间睡眠障碍、夜间胃酸反流,严重影响其正常规律的睡眠,进而引焦虑抑郁狂躁等心理精神层面问题。对此类患者应当尽量进行及时疏导,缓解其情绪,务必避免身体状况与心理精神状况两者之间产生恶性循环的严重后果。王善娟[16]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可在常规治疗药物基础之上另外加用如黛力新等抗抑郁药物效果较佳。
4.3西医内镜手术治疗
西医内镜下治疗主要有内镜下注射、内镜胃底折叠术、镜下贲门缩窄术、内镜下射频术等,目前研究发现由于药物注射副作用较多,所以在临床使用上至今也仍有较多限制,然而通过对患者实施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术后治疗效果突出,患者痛苦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此外内镜胃底折叠术和内镜下射频治疗术临床效果也较佳。
4.4中医内科辨证治疗
根据2017年版《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7]分为的6种对于GERD的中医分型,给出治法如下:胆热犯胃证,选用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肝胃郁热证,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脾虚湿热证,选用黄连汤加减;中虚气逆证,选用旋覆代赭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气郁痰阻证,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瘀血阻络证,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而在实际临床治疗当中,现代多名医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经验,每获良效,学者杰辉等[18]将本病辨证为气郁痰阻证的患者,选用解郁合欢汤、木香顺气汤,半夏厚朴汤等治疗,效果较佳;辨证为肝胃郁热型的GERD患者,以橘皮竹茹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学者朱升樑[19]针对本病治疗经过多年临床的观察总结之后提出可以“肝气郁滞”为本病治疗切入点,治以“疏肝理气、降逆和中”之法,强调“木土同调”。并且指出在疏肝理气之时可重用枳壳,柴胡等理气之品,柴胡可引药气至厥阴少阳二经,并有轻微升阳举气之功,可清升胃气,疏理壅滞之气机,枳壳擅长宽胸理气,然而同时指出由于肝郁日久则可化热内传五脏,耗气伤阴,故用药不可太过于俊烈,要将寒温之太过不及之理了然胸中;本病虽以肝郁为主,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乃中医历代医家都遵循的经典法则,故需肝脾同治,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以及既病防变的思想,莫小琴等[20]对60例GERD患者使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进行为期30天的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发现治疗后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无副作用。张彦等[21]表示久病则多瘀,因而临床使用失笑散加减来治疗符合血脉淤阻型患者,治疗4周后,患者胸痛、反酸烧心咳嗽等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复查电子胃镜发现治疗组内镜下食管粘膜炎症有明显好转。
5结束与展望
从相应的临床资料可以进行分析,关于胃食管反流病应用西医、中医治疗,均具有各自优势。但目前,很多的研究方法仍然不规范,研究方法不新颖,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临床疗效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并缺乏可比性。临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一般实施药物治疗、内镜下手术治疗等,其中内镜下治疗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中广泛应用,能显著改善患者反流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认为,将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反流症状,并且可以有效防止复发,在未来,临床需要加强西医、中医的临床研究,让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更加规范化,也让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方案更加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Barriga-Rivera A,Elena M,Moya MJ,et al.Software for symptom association analysis in pediatr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2013,111(1):181-188.
[2]朱宝宇,宋德锋,施春雨,等.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5(2):344-346.
[3]刘荣泉,那吉,陶家丽,等.贲门松弛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下段DIS改变[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1):62-65.
[4]吴丽权,张亚历,朱薇.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烧心症状感知机制的认识[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4):667-670.
[5]季锋,沙红,韩新巍,等.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治疗食管反流病[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6):473-474.
[6]詹志刚,王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夜间酸突破的相关性探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1):36-38.
[7]内科学消化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5-66.
[8]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9]王河,汪安江,朱萱.胃食管反流病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16):11711-1719.
[10]FASS R,CHEY ED,ZAKKO S F,et al.Clinical trial:the effects of the proton pump inhibitor dcxlanso-prazole MR on daytime and nighttime heartburn in patients with 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9,29(12):1261-1272.
[11]梁学亚,陈维娜,兰玲,等.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酸暴露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7):513-515.
[12]EFENDIEVA M T.The experienc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on-medicaments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Vopr Kurotol Fizioter Lech Fiz Kult,2013(6):33-35.
[13]刘航.抗反流药物联合气道正压通气治疗OSAHS伴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3):269-270.
[14]SZYMEZAK J,GAYSSEM P.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clopidogrel:a hazardous associattion[J].Rev Med Interne,2013,34(2):99-104.
[15]徐克成.消化性溃疡的H2受体阻滞剂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3,13(7):392.
[16]王善娟,张丽航,刘艳丽,等.黛力新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咽喉部症[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2):1192-1194.
[17]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18]杰辉,章一凡,朱雄雄.胃食管反流病的分型辨治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35-36.
[19]张秀莲,朱生樑,程艳梅.朱生樑教授辨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9):2265-2266.
[20]莫小琴,陈慧基.半夏泻心汤联合四逆散辨治胃食管反流病6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8):39-41.
[21]张彦,靳锦,张林.失笑散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7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8(16):328-3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