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案。方法收集我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胸腰椎骨折开放手术,研究组采取微创经皮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引流量;两组术前及术后6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结果研究组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6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6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恢复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皮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肯定,对于恢复伤椎功能效果好。
关键词:微创;开放;椎弓根;螺钉
本文引用格式:姚承,时忠丽.微创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178.
0引言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损伤[1],病因与交通意外、运动、施工等有关。开放入路复位内固定是骨科最为使用广泛的手术方式,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开放入路复位内固定存在弊端,如损伤大,术后卧床时间和恢复时间长等。随着现代内镜技术和微创设备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2]。为此本文拟收集我院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分析微创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胸腰椎骨折开放手术,研究组采取微创经皮手术。研究组男45例,女5例,年龄35岁-67岁,平均(42.38±15.13)岁。对照组男41例,女9例,年龄34岁~65岁,平均年龄(41.26±16.08)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无差异。
1.2入选标准
(1)AO分型A型者。(2)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者。(3)术后能够坚持随访。
1.3排除标准
(1)两节段及以上骨折、后柱骨折者。(2)病理性骨折,需要椎管减压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背部正中切口,显露伤锥,伤锥上下相邻椎体两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RSS钉棒内固定系统,至复位满意,紧固内固定后放置引流管。
1.4.2研究组
伤椎与上下相邻主推椎弓根定位,做1.5cm切口,分别对双侧椎弓根钉道进行穿刺,经椎弓将导丝置入,选择适宜空椎弓根螺钉置人相邻椎体双侧椎弓根;伤椎一侧的椎弓根将导针放置,并沿着导针攻丝,放置植骨漏斗,将同种异骨体适量植入,安装同侧的固定棒,置入引流管。
1.5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胸腰椎骨折手术指标及术后引流量;两组术前及术后6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
1.6统计学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胸腰椎骨折手术指标及术后引流量
研究组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术前及术后6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
两组术前及术后6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6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恢复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1982年国外学者首次将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引入骨科,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该技术逐步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经皮内固定无需对椎旁肌进行广泛的剥离和长时间的牵拉,这就使得术后发生肌肉无力、感觉异常的现象大大降低。同时还有研究指出经皮微创手术可减小对腰骶肌的剥离范围,故手术中出血量更少。本文研究中同样发现研究组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
本文还发现研究组术后6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恢复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这主要与开放手术需广泛剥离肌肉止点[3,4],同时需要借助器械对肌肉进行牵拉,这就加大手术中的出血量及影响术后肌肉功能的恢复有关[5]。而经皮微创手术优势在于对腰椎稳定性的破坏低,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复位良好。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微创经皮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肯定,对于恢复伤椎功能效果好。
参考文献
[1]高洪亮.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的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2019,27(04):23-24.
[2]徐东,汪晓宁.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03):529-530.
[3]刘立民,周京源,郭强,等.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01):85-88.
[4]刘杰.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04):61-63.
[5]汪洋,邱代阳.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劣差异[J].中国医药科学,2019,9(02):238-240+2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