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学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由“湿、热、瘀、寒、虚”引起的气机逆乱,感染邪毒所致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及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中医运用“同病异治”的思想,采取中药内服、针灸、艾灸、灌肠、综合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方案。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综述;研究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李娜,于燕,孟雪,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78-79.
0引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PID的遗留病变,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多是由于PID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迁延日久而来,临床缠绵难愈,以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1]。有学者研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20%可表现为不孕、18%经历慢性盆腔痛、9%发生宫外孕等,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笔者将近几年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无此命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症”等范畴。”《金匾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中有关于最早记载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描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详尽论述:“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之也。”《素问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阴邪,其性重着趋下,易袭阴位,胞宫位于人体下焦,最易遭受湿邪侵袭而致病。《金匾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血行不利则瘀血形成。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由“湿、热、瘀、寒、虚”引起的气机逆乱,感染邪毒所致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及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
2内治法
2.1自拟方剂
马晨涵[2]收集慢性盆腔炎患者1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80例,研究结果:实验组采用自制中药疏肝养血汤总有效率为97.50%,而对照组西药头孢呋辛钠联合甲硝唑静脉滴总有效78.75%。周晓莹[3]应用盆炎清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病例60例取的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梁文珍教授[4]认为血瘀是慢性盆腔炎的最终病理结果,在治疗上强盗活血化瘀的重要性,自拟化癥汤加减治疗本病病,取的较好的疗效。
胡国华教授[5]强调慢性盆腔炎后期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过用清热之法则易损伤人体阳气,湿热蕴结日久易耗散真阴,应当用温阳补虚之法,以参芪四物汤为主方,再加滋肾疏肝之品,效果颇佳。董巧娥[6]将慢性盆腔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给予口服盆腔炎汤,对照组62例给予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治疗,观察者总有效率96.77%高于治疗组总有效率74.19%。
2.2经典方剂
曾琼连[7]等将120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实验组(苓桂术甘汤方加减),研究结果: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组总有效率68%低于苓桂术甘汤组总有效率90%。吕伯中[8]将100例患者分为50例用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治疗慢性盆腔炎作为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口服妇炎康复胶囊,研究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
3外治法
3.1针灸治疗
针灸为祖国医学的特色治疗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的作用,解除微循环障碍,改善微循环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功效,加强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可以缓解疼痛,并提高机人体免疫力。张小珊[9]总结路绍祖多年运用奇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经验,收集30例患者,治疗结果显示:痊愈2例,占6.67%;显效8例,占26.67%;有效19例,占63.33%,无效1例,占3.33%,总有效率为96.67%。郝霞[10]收集8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组(用3根长度45 mm的30号毫针分别斜刺入患者关元及双侧水道穴位,入针深度约为1.03~1.5寸,毫针方向均指向会阴部位);观察者(采用补法分别对关元、中极及气海3个穴位进行轻刺激;
采用平补平泻法分别对患者子宫、三阴交及足三里3个穴位进行针刺)结果显示:采用张氏腹三针有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
《医学入门》中提到的:“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朱娇芳[11]等选用雷火灸治疗1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人,在治疗后疼痛、中医症候、抑郁情绪等方面的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叶赞[12]等将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40例取中极、关元、三阴交(双)、归来(双)、足三里(双)等穴,中成药组40例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研究结果:麦粒灸组有效率为92.50%高于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0.00%。
3.2灌肠治疗
中药灌肠局部用药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能替代的优势。相比口服药物吸收较快,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可避免胃肠道的刺激,药物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效应的破坏。林芳[13]等选取120例患者,观察不同体位药物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传统左侧卧位药物保留灌肠,观察组采用俯卧位药物保留灌肠,研究发现:采用俯卧位可提高灌肠液保留时间,保证了药物在直肠内的浓度与直肠粘膜对药液的吸收量,提高了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王春环[14]等将76例湿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克炎灵水煎剂保留灌肠,对照组36例采用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的方法治疗,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72.2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孙晓吉[15]等将119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盆腔炎自拟方择时灌肠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时间选择在上午9时左右,脾胃经当令时间)和对照组(时间随机),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0.0%显著低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0.0%。
4综合疗法
桑海莉等[16]1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试验组采用自制少腹合剂保留灌肠配合神阙贴外敷神阙穴,对照组采用康妇消炎栓纳肛,研究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7.8%。彭君华等[17]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任督脉热敏灸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中药灌肠治疗,
研究结果:经中医症候评分、盆腔B超、血液流变学等比较后发现,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达90%,而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66.66%。周萍等[18]120例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病例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采用清热利湿化瘀汤40例,针
灸组采用针刺三阴交、气海等穴位40例,针药组口服清热利湿化瘀汤同时给予针灸治疗40例,研究发现中药组、针灸组、针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5%、75.0%、92.5%。
徐晓飞等[19]将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60例采用超声波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灌肠治疗,研究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凌沛将[20]60例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用穴位埋线配合海特光治疗仪照射下腹部区域治疗。结果:痊愈4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治疗方法亦层出不穷,与时俱进,呈现多样化多途径给药,内治法有经典方治疗、自拟方治疗,外治法包含针灸、埋线治疗、灌肠治疗、艾灸等,可供患者多种选择。有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药抗菌作用广泛,对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活血化瘀药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红细胞压积、减慢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红细胞或血小板电泳速度,改善微循环。虽然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给药途径多样,但在疗效评价、辨证分型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在今后更需进一步探究学习,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谈勇.中医妇科学[M].第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71.
[2]马晨涵.疏肝养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9):2296-2299.
[3]周晓莹,陆建英,卢敏.盆炎清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7):1407-1409.
[4]杨卫灵,刘春丽,梁文珍,等.梁文珍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4,21(4):960-961.
[5]谷灿灿,李娟,胡国华.胡国华教授从“虚”论治慢性盆腔炎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257-2258.
[6]董巧娥,张淑艳.盆腔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8(10):100-102.
[7]
曾琼连,梁燕.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53-54.
[8]吕伯中.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2):1494-1495.
[9]张小珊,江瑜,冯麟,等.路绍祖运用奇穴结合十四经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2):465-466.
[10]郝霞,牛明明,郑伟,等.张氏腹三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8):2016-2018.
[11]朱娇芳,王华,王赛莉,等.雷火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7,4(33):8-9.
[12]叶赞,翟伟.麦粒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3):453-455.
[13]林芳,龚旭华,段伟,等.不同体位药物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8,26(10):913-915.
[14]王春环,李维民,靳丽萍,等.克炎灵保留灌肠治疗湿瘀型慢性盆腔炎4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2):2579-2581.
[15]孙晓吉,吕炳涛,齐雨,等.中药择时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2):289-291.
[16]桑海莉,贾淑华,李亚萍,等.少腹合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0):1436-1438.
[17]彭君华,陈鹏典,王玲,等.热敏灸任督脉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11-13.
[18]周萍,曾志华,向阳红.清热利湿化瘀汤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2):2030-2634.
[19]徐晓飞,吴晓黎,陈姣英.中药灌肠联合超声波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水平和复发情况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3067-3069.
[20]凌沛.穴位埋线配合海特光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6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2):163-1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