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盆腔炎(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慢性盆腔炎为盆腔炎的一种,具有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盆腔炎方法多样,本文通过论述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诊治经过,用以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西医;诊治
本文引用格式:强尧 . 中西医诊治慢性盆腔炎综述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2):145-146,148.
Summar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QIANG Yao
(The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Sichuan)
ABSTRAC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 refers to the inflammation of the upper reproductive tract and its surrounding tissues in women, and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s a kind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peated attacks and not easy radical treatme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life of pati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to treat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KEY WORDS: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Western medicine;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0引言
盆腔炎(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 慢性盆腔炎属于盆腔炎的一种,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虚弱病情迁延经久不愈而成。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反复下腹部疼痛、性交痛或性交后出血,腰骶坠胀,白带异常伴有异味,经期延长或经期腹痛等。主要特点为病情顽固、病情较长,反复发作。长期反复发作的盆腔炎易造成输卵管管腔狭窄、变形、弯曲,局部引起粘连或伞端闭锁, 子宫内膜化脓甚至坏死,卵巢脓肿,不孕、异位妊娠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理、心理健康,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现对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诊治总结如下:
1诊断标准
1.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14 年中华妇产科学分会感染疾病协作组推荐的《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妇产科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 8 版,谢幸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年 3 月 ) 的有关内容制定:
①最低诊断标准:提示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或具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并可排出其他引起下腹痛的原因,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应被诊断 PID 并给予 PID 经验性治疗: 子宫压痛、或宫颈举痛、或附件压痛。当伴有泌尿系统感染时,诊断 PID 的可能性增加。妇科检查符合最低诊断标准, 即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②附加标准:口腔温度超过 38.3℃、宫颈或阴道分泌物镜下可见白细胞增多、血沉增高、c 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实验室检查可见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若宫颈分泌物正常并且阴道分泌物镜下见不到白细胞,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需慎重,应考虑其他引起腹痛的疾病。
③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子宫内膜炎;阴道超声或 MRI 检查显示输卵管管壁增厚或积液、可伴有有盆腔积液或 TOA;腹腔镜检查发现 PID 征象。由于排除 B 超检查外,其他均为有创检查或费用较高,特异性标准仅适用于一些有选择的病例,故临床使用率不高。宫颈管及穹隆处取样进行培养病原体的方法,临床较为实用。
1.2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中医古籍中并无盆腔炎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征象,可归于“热入血室”、“妇人腹痛”、“带下病”、“经病疼痛”、“癥瘕”、“不孕”、“产后发热”等病证中 [1]。证型分类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郑筱英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 ),《中医妇科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马宝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年 4 月第 2 版 ) 有关内容制定:
① 湿热瘀结证
主症:下腹部隐痛,痛处固定,疼痛拒按;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质稠色黄。
次症:低热起伏,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
舌脉:舌质红,舌边有瘀点,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滑数。
② 气滞血瘀证
主症:下腹刺痛或胀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次症:经行腹痛加重,经血量多夹血块或经期延长,瘀块排出痛减,胸胁或乳房胀痛,情志抑郁喜叹息。
舌脉: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或涩。
③ 寒湿凝滞证
主症:下腹坠痛或冷痛,得热痛减,腰骶冷痛不适,带下量多 , 色白质稀。
次证:经期腹痛加重,或见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形寒肢冷,喜热恶寒,神疲乏力,小便频数。
舌脉:舌质淡暗,苔白厚或滑腻,脉沉迟或弦紧。
④ 气虚血瘀证
主症:下腹部隐痛或刺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带下量多,色白。
次症:经行腹痛加重,经血量多夹血块,神疲乏力,精神不振,食少纳呆。
舌脉:舌质黯红,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涩无力。
具备以上证型中的下腹疼痛及主症中的另 1 项,次症具有 1~2 项,参照舌脉即可诊断。
2治疗
2.1西医治疗
西医在临床上治疗盆腔炎以使用抗生素为主,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菌药物覆盖可能的病原体 [2],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和需氧菌等,可选择抗生素的联合用药,如甲硝唑、强力霉素、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等联合用药方案。刘海 [3] 在 102 例患者应用中发现,盐酸左氧氟沙星相对克林霉素,盐酸左氟氯沙星治疗方法的使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同时,在盐酸左氟氯沙星治疗盆腔炎患者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相对于克林霉素组,盐酸左氧氟沙星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10%。江海霞 [4] 文献中述,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观察组盆腔炎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后观察组 SES 评分、性生活质量问卷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下腹坠胀消失时间、白带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潘复云 [5] 文献中,对照组 56 例患者应用康妇消炎栓、头抱曲松钠、甲硝唑注射液治疗,治疗组 56 例则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结果显示,治疗组总疗效92.9% 显著高于对照组73.2%(P<0.05),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上将抗生素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2中医治疗
2.2.1中医内治法
2.2.1.1辨证论治
①气滞血瘀型:治法为行气化瘀、活血止痛。陈鸣 [6] 对60 例慢性盆腔炎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研究组予疏理肝气,行气活血方日一剂;对照组予中成药妇科千金片口服。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 97.7%,对照组总有效率 67.7%,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许润三 [7] 自拟方少腹通络颗粒(土鳖虫、柴胡、芍药、甘草、三七粉、穿山甲、枳实、生黄芪)治疗气滞血痕型 30 例,总显效率为 80%。
②湿热瘀结型:治法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张黎 [8] 收集 100 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并随机将 100 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作为基础治疗,加用黄藤素分散片;治疗组患者也采用抗生素作为基础治疗,并加用清热化湿汤,疗程均为 12 周。结果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4.0%,对照组为 72.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王谋云 [9] 自拟盆炎舒(丹参、黄柏、赤芍、桃仁、川芎、红藤、败酱草、薏苡仁、玄胡、香附、甘草)治疗湿热郁结型 62 例,效果较好。
③寒湿凝滞型:治法为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张莉莉 [10]收集寒湿凝滞慢性盆腔炎病例 30 例,运用甘姜苓术汤加味治疗,其有效率 93%。若湿郁化热则白带时黄,可加金银花、蒲公英以清热解毒。
④气虚血瘀型:治法为补气健脾,活血化瘀。诸继军 [11]选择气虚血瘀证慢性盆腔炎患者 30 例,予健脾益气化瘀止痛中药口服,疗程为 3 个月,总有效率为 93.3%。赵淑赛 [12] 等认为素体虚弱或者过度服用苦寒之品会造成机体气血损伤, 风寒湿邪乘虚内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积聚而发为本病。治则为健脾化瘀散结,方药(党参、黄芪、山药、三棱、天花粉、炙甘草、義术、鸡内金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 95.76%。
2.2.1.2中成药
苏华林 [13] 对 153 例慢性盆腔炎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盆腔消炎胶囊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痊愈率达52%, 显效率为 87%;金鸡胶囊痊愈率 32%,显效率为 58.4%。盆腔消炎胶囊对湿热蕴结型慢盆腔炎的显效率显著优于金鸡胶囊组 (P<0.01)。
2.2.1.3主要用药
单味药使用频次前 10 位的药物依次是赤芍、败酱草、延胡索、丹参、当归、香附、鸡血藤、桃仁、薏苡仁及丹皮。活血化瘀类药味位于首位,清热类药味居于第二位,清热药中高频药味赤芍、败酱草、鸡血藤、丹皮等均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体现了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即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补虚药居于第三位,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说明多数医家在治疗该病时都加入补虚药物以攻补兼施、顾护正气 [14]。
2.2.2外治法
2.2.2.1直肠给药
中药灌肠法是将药物保留在直肠内,增加盆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促进组织血液通畅,加强药物吸收,从而达到消散慢性粘连、消除炎症的目的。原苏琴 [15] 用少腹逐瘀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本病 44 例,1 次 /d,10d 为 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其有效率为 93.18%(对照组 72.09%)。李云波等 [16] 将入组的 120 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保留灌肠组 ) 及对照组 ( 口服组 )2 组,治疗组以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对照组以中药汤剂口服,两组疗程均 3 个月,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2.2.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炎症吸收,还可促进药物的渗透作用直达病所,起到消炎的目的。陈蓉等 [17] 对40 例本病患者采用针刺(中脘、关元、气海等俞穴)联合口服盆炎清胶囊,而对照组只口服盆炎清胶囊,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 97.5%、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能增加口服药物的疗效,改善症状。张建平 [18] 将 28 例患者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 89.29%,对比单一采用针刺的26 例本病患者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 69.23%。提示针艾结合能提高疗效。
2.2.2.3耳穴疗法
钟建国等 [19] 选取子宫、卵巢、内分泌、腹、肾、肝、交感等耳穴,每次取 5 穴贴压,并配合超短波治疗 50 例该病,抗生素对照组口服奥硝唑片 0.5g、阿奇霉素胶囊 0.25g,均每日治疗 2 次,治疗组痊愈 34 例 (68%),显效 11 例,有效 5 例,总有效率为 100%,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时间上,治疗组平均为 17d,明显短于对照组 (23d)。
2.2.2.4中药热敷
方国平 [20] 等对 42 名患者采用中药热敷对照中药热敷加穴位贴敷,结果显示中药热敷组的总有效率是 78.6%,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 95.2%,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中药热敷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热敷组的复发率是 11.9%,联合治疗组的复发率是 4.8%,联合治疗组低于中药热敷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2.5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法的基本原理遵循药物离子导入的基本原则。在药物溶液中,一部分药物在电流的作用下解离成离子, 将药物涂抹在肌肤表面或者纱布、海绵垫等介质上时,药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会遵循“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则, 阳离子从正极被驱离,阴离子从负极被驱离,而驱离方向是人体皮肤等需治疗的区域。万桔梅 [21] 对中药离子导入(主要药物有黄柏、忍冬藤、土茯苓、败酱草、牡丹皮、黄芩、红藤、昆布、透骨草、青风藤、当归)治疗 72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此疗法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的常规疗法,1年后随访经 B 超及妇科检查证明疗效稳定,远期效果良好。李国华 [22] 以中药保留灌肠(灌肠方组成:红藤、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桂枝、紫花地丁、延胡索、舌草等加减)联合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组成:同灌肠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100 例,有效率为 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5%。
2.2.3 中西医联合疗法
周爱红 [23] 将 130 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西药组和联合组(西药加口服妇科千金片及中药灌肠),各 65 例。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 98.5%,明显高于西医组的 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结束 1 个月、2 个月、3 个月后,西医组的总复发率为 16.9%,联合组的总复发率为 1.5%,联合组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 论
慢性盆腔炎为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组织等出现炎性病变,多由急性盆腔炎发展而来。该病不易根治,易复发,病程长,并可引起腰骶酸痛、腹痛、白带异常、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异位妊娠、不孕等严重情况。现治疗盆腔炎西医多采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比单一抗生素效果更佳,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耐药性及对肝肾功造成影响,故临床疗效不尽人意。中医治疗盆腔炎方法多样,内服外治均可,在内服药物的同时采用相应的外治法将显著提高疗效。而联合疗法总有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在以后的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治疗方式, 将大大提高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玉珍 . 中医妇科学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323.
[2]谢幸、苟文丽 . 妇产科学·第八版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刘海. 盐酸左氧氟沙星在盆腔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2018,2(9):56.
[4]江海霞 . 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J]. 中国社区医师 ,2018,34(18):50-51.
[5]潘复云 . 多药联合应用治疗盆腔炎临床观察 [J]. 按摩与康复医学 ( 下旬刊 ),2012,3(36):187-188.
[6]陈鸣, 郭荣. 疏肝行气活血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3(1):52-53.
[7]杨肪 . 少腹通络颗粒治疗气滞血淚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 [J]. 北京中医药 ,2010,29(3):109-210.
[8]张黎 . 清热化湿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疗效观察 [J]. 新中医 ,2015,47(6):176-177.
[9]王谋云 . 自拟盆炎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62 例疗效观察 [J]. 云南中医药杂志 ,2014,35(9):30.
[10]张莉莉 , 夏阳 . 甘姜苓术汤加味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 30 例 [J]. 四川中医 ,2010,28(4):91-92.
[11]诸继军 . 健脾益气化瘀止痛法治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证 30 例 [J]. 江西中医药 ,2009,40(321):39-40.
[12]赵淑赛 , 朱春磊 . 中医辨证论治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措施 [J]. 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2365-2367.
[13]苏华林 , 陈静会 . 盆腔消炎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J]. 四川中医 ,2003,21(10):59-60.
[14]陈雪 , 王昕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系统综述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30(6):1-3.
[15]原苏琴 . 少腹逐瘀汤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44 例 [J]. 中医外治杂志 ,2009,03:34.
[17] 李云波. 慢性盆腔炎 60 例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药,2010,29(6):438-439.
[18]陈蓉 , 黄健玲 , 贡欣 . 针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10:2036-2038.
[19]张建平 . 针刺加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 28 例疗效观察 [J]. 浙江中医杂志 ,2010,04:285
[20]钟建国 , 陈洪沛 . 耳穴贴压结合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J]. 中国针灸 ,2004,24(10):691-692.
[21]方国平 , 方彩云 . 中药热敷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分析 [J]. 内蒙古中医药 ,2018,37(6):88-89
[22]万桔梅 , 汤烈平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 72 例临床观察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31(11):23-23.
[23]李国华 .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 100 例临床护理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5):37-38.
[24]周爱红 . 西医药剂联合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6(18):43-44.
《中西医诊治慢性盆腔炎综述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01/2018110105263824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20.html